第十五章:刺殺與開門篇
閱讀到這為止,入口就此關閉上。我嘗試多種方法,甚至敬神祈願、灌酒大睡、通宵達旦看舟月在雲間穿梭,但都沒起作用。酩酊之間,我敲門戶那裏,但只是普通的牆,牆的另一面需繞道宅子才能進旁側的小間,內里是個積放布料舊衣的地方。我心存僥倖跑過去查看,甚至在屋內呆了兩夜都沒見奇迹,只能作罷。
叄周過後不再折騰,我徹底死心,恢復了以往作息。我想,臆境堪為能工巧匠集合所建造之玄妙,我得憑己力以捉襟見肘學識去理解筆記中的艱深“工程”。另外,文中有“探索”之詞用的極好,是教誡我思路與方法——《火箭書》給予方向、道路在於“探索”,時不我待。
首個幫助我解謎班背留下提示的就是燃素選擇之疑,那是個能“飛高、飛遠”的難題。我一直耿耿於懷在每幅原理圖中的第二節箭體部分,即是那呈現朱紫焰光的部分,班背採用了波紋對容納其內的填葯做出示圖,我一直不解其深意。追問博命送出書的副使,敘說送出之時將軍告知波紋處是“難有之物”,待得細述蒙卒已然殺入,情急下班背只能跨戰馬引開眾敵遠遠跑開。我自“難有之物”的發音辨識中從未得出正確結論,忽在筆記中找見“液體燃油助推”的字眼,終於豁然開朗,想必波紋處應是那“燃油之物”。
從未思考過竟能以液料製造火藥,我耳目被打開、欣喜萬分。為證實此發現,我找來各式油液進行“探索”,從蓖麻油到桐籽油、從西域油到波斯油、從沉香油有到煤精油,費了半年時間終於找到能發出朱紫顏色光芒的燃素。
一年後給皇帝演繹的“飛鳥”降落,我深信打動陛下的除了“繞城大鳥”之外,還有飛翔時發出的異樣祥瑞之光——那道光弧與伴生的傳聞,早已深深困擾永樂多年……
此後,經朝廷頒敕令,一種僅出產於南海的上等“人魚之油”被儘可能採集源源不斷送往都城。這種珍貴稀少的油料最早由暹羅所貢,曾被用於照亮皇陵墓道,是可持續燃燒千萬年的“永明火”。其內藏的光熱與力量正是這種狀如羊脂的油料所具有的無窮價值,我尋訪得此物正是依據那晦澀的“信息學”關係法則活用——洪武十五年,人魚油與硫硝曾同樣被皇家大批量採買,我想方設法託人查到賬冊找尋出關聯。排除孝陵之用以外,大部分被運送至神樂觀貯存。因靖難道觀盡毀,遺址處已坍塌,雖然線索中斷,但我依據此二者配製出一種膏液,取火捻測試,乃成!
艷光照耀我神情複雜的面容,我想,還是咬牙切齒的成分居多。先起,我欲用此葯制出無比威力的火銃以擊殺仇敵李廣太,其後相機行事。於是在反覆琢磨、精心弄成之後,邀請他前往兵器營內的修勾院觀看新火藥演示。
那天夜裏,猛然間風雨滂沱、電閃雷鳴,我慶幸着天公作美把殺機掩蓋。再過小半時辰右中郎合該至此地被轟,我冷靜等待那刻到來。為萬無一失我亦備好開刃寶劍於案下,若有閃失一劍刺之。想到這裏,我再抽劍演練,可一把摸空,那寶劍不翼而飛。吃驚的意識間,我低頭瞧看,案下冒出一階梯通往地下,寶劍無蹤無跡。我沒反應過來,但立刻有熟悉感回歸,明白是臆境打開了大門招呼我入內。
但此時我毫無心情進去,李廣太已在途中片刻即到,這等關鍵時刻箭在弦上,我哪裏還顧得上其它?
難道刺殺的籌謀出現變故,是叫我趕緊逃生?像當年的建文帝那樣轟然升天跑走?我躊躇起來,可畢竟臆境也是經年來我日夜祈求盼望進入的地方,可遇難求,該進去嗎?可這邊事情亦籌備好久,機會難得。一時間我胡思亂想,幾乎聽到李廣太叩動大門的聲音了,這局面像是在開玩笑或者作弄我。最終我把心一橫,決定先放下眼下事進去再說——我醒悟過來,這臆境的出現是不拘於時間地點、不拘於他人事要情急,隨時隨地都可能被打開。
我按捺住強烈的回頭慾望,走進另一個需要把無干心緒完全拋卻的異境。隨後我不再遲疑趕緊專心投入——或者裏頭另有啟示。
進去之後,夏夜的躁鬱與酷熱頓時消解,比對外面這裏可真是涼爽安逸。是冬天溫暖夏天清幽的好去處,有着永遠不變的氣候、不變的節奏。我冷靜下心,像從前那樣跑去繼續讀《宇航日記》:
***********************
在回去的途中,我又專門研究了沿路上涉及到旋轉骨架啟合的關節部位,初步摸清它是通過一種特殊設計的液壓裝置來作為感應控制。而現在操控艙早已經破壞,介質被泄露乾淨,管道內還有的油液是依賴自鎖裝置封閉上才存留下些許。這樣就提供了一種可能:只要能逐步排出殘餘油液,下降內部壓力,就能讓液壓杠的聯動器失張,由着慣性像撐傘一般甩大“傘面”,從而實現把繞旋的艙體自然外延。我仔細考察其結構骨架,枝杠為強直伸縮型設計,制動器則為拉簧原理,這讓構想具有實施的可行性,且目測大約還有30%的重迭余量供舒開。
像冰面芭蕾的舞者快速旋轉時張開或收回的手臂,由角量控制轉速。心裏頭大致有譜以後,我返回到艙內,還有許多細節尚需要繼續推敲精心完善。對個人來說在這種外空環境下操作屬於一個極大工程,需要連貫巧妙配合的地方很不少。好在我挺喜歡這種往細微處的琢磨,它像一種奔跑在需要持續瞻前顧後的精密迷宮中隨時以變化應付的闖關技藝。當然了,這是個人力可及範圍內的小系統,只有事先籌備到位、做足突發預案之後才可能成竹在胸去跑贏。
我突然想起《蝟集漲息學》中的一段論述:在任何的困境中都要儘可能多收集資源、獲取信息,用合理的信息去支配有限的資源同樣能解決面臨難題——車到山前必有路,或着是實時的資源與信息還不相稱,故而仍找不到解決的入口,但只要耐心,等待變化到來,就一定有解決的時機。這就需要從信息和資源中找到那塊能足以暫時靜息的餘地…
這本書是十多年前我讀大學時的專業課教材,據說創建人設立的理論基礎模型正像一張張可以彈性伸縮的刺蝟外甲的組合,因此才有這般拗口的取名。目前學術據說已經被後人更新的理論與建模取代,但該書實在是快速更迭發展中的信息學領域所繞不開的里程碑式專著。
那麼我可先由身處其間的這艘艦船入手去尋找和思想,多找到一些“餘地”之物?母船招至毀滅對乘客來說自然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但我至始由終是個局外人,原本就以不引起他人注意為宗旨,被私下照顧躲進儲藏室悄悄完成搭乘便利的一名編外客而已。主艙空間腔內的人員必然都已經殞命,根據我轉乘時在軌道上所見到興高采烈的人群被一艘艘擺渡艙輪次運載而入,可斷定為數可觀。這船本身是個由大型空間站退役后所改造,這年代,越是早期在地球重力環境生產的航天器都越笨重結實,被改造用於低速的航巡再適合不過。此空間站經改建后負責運送地球的貨品和探親人群往返,是往來行星間具有觀光屬性的郵船。但熱鬧是乘客那邊的,我其後被閉於艙間不受干擾地睡睡醒醒,是完全獨立的兩個世界。事故發生前後,我自顧不暇,可心知此種發生於深空的覆滅災難存活率肯定是零,事件過去了就像書頁翻篇了,切不可繼續糾結徘徊。簡單說就是事發急促,估計艙內正呼嚕聲四起,不可能有古代鐵達尼號的故事重演,從某種冷酷角度上看,連拍浸沒電影的題材都缺乏,死不足惜。這裏是嚴苛的太空環境,人處此境最微不足道,再多想也無用,可是真正無情的宇宙吶。
只是近期我往來主船的殘軀處多次,入眼而過後的雁過留痕不是沒有,在破隙的船體間比比皆是,我只能視作不見罷了,以免打擊繼續獨存的信心——謹記每位進入太空工作的人員第一必修課程:活人只為活着的負責,反之逝者交由太空去處理。茫茫空間無邊無際,星漢間大航海時代的理念極端、冷漠極度,然而實際性也極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