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改革續,楚唐將練兵
改革之教育,教民以何?史、藝、地、俗。史,前事也。論功敗使民曉上位者之意;加以忠貞奸佞之事,使民敬賢而知恥。藝者,琴棋書畫。使民知樂而舒其心樂其生。地,山川草木之名,高低深淺、好陽惡陰之性。使民知從其勢而作。俗者,萬族之別也。使民不犯於他族。
書院既作,一人何以教一城數萬之學子?徐啟所選之人謂院長,其始,院長不分長幼教眾人,其中必有曉則不忘之人,待院長講畢,命盡記者為教師,教眾人。院長非全知,各有所長,或其論謬,則如何?院長講於眾,返則記其所講於書,既畢,承其書於殷都,太史與其屬擇眾書之長,訂其謬誤,將作《殷學》。何不先作《殷學》而後教?不知民之所欲學,無以教也。
民學於書院,何日畢?成年之日。何以成年之日畢?古例也。非成年者,不從政,不從軍。
改革之徵收,各城不均,豈無亂乎?貧之城與富之城,稀也,其中者眾。十之二改十之一,中及貧之城,其民喜。富之城雖有怨,無關大局。
十之二改十之一,國不貧乎?足食。且其征者,唯糧。宮室之它用,或購於商,或諸城獻。《詩》雲“言私其豵,獻豜於公”。城之有奇物,必獻於王,王以金賜。金者,國之專也。
其政春日始行,秋,所征之糧,往年十之六,知其富之城,極富矣,貧之城,亦極貧矣!至第二年秋收至,民無有飢者。
二月書院皆成,民始進學。九月,諸城書至殷都。第二年夏,《殷學》乃成。
唐太子聞徐啟為殷太師,派人查實消息,乃送其妻兒入殷。
前者言太后之族半與殷戰,何其父參戰而妻與子未及?族之半者,族中成年者之半。女子本非軍士者,亦免。
其時,楚王子揆及其屬在殷已三年,殷王因其賢,嫁以王室之女。其聞殷變法,常至徐府,伴太師徐啟之側,請教變法之事,偶遇變法有失者,觀其對策。及歸,乃與其屬議楚之俗,思變法圖強之策。
徐啟有一仆,名矽。徐啟遊歷殷十年,矽隨之。楚王子揆偶因事問於其,矽之答甚有據。楚王子揆喜其人,乃厚遺之。
殷王二十三年,唐與楚將練兵。殷得其消息,乃備戰。楚王子揆亦遣其屬臣至其母楚王後母國離箐國,請兵助勢。離箐國,楚東邊小國。離箐國乃邀其鄰諸國,許以厚利,與殷會於楚殷邊境之城烽。楚鎮邊軍列其陣,於殷軍相望。急報於楚王。
楚王聞殷陳兵邊境,知其欲助廢太子揆歸國,問計於伯其滑。伯其滑言:“殷助王子揆之由,尚未知也,可先遣使問其由,若我可,倍之!”
楚王從其言,遣使於殷軍。
其時,曲湯以其乃王后之弟,此行乃報王後父仇,王后不能親至,其當代勞,從於軍。聞使來,乃請於主帥南宮婉,欲使於楚。南宮婉許之,
曲湯乃言於楚使:“必當楚王之面,乃言。”是以與楚使至楚。
曲湯既見楚王,拜舞畢。
楚王嘆曰:“昔者君來,遺楚以糧,結楚殷之好。今者君來,遺楚以兵,棄好結怨,不為不知乎?”
曲湯道:“雖不知,不可不為也!”
楚王道:“何以不可不為?”
“父之仇,不可不報。”
“楚與君有父仇乎?”
“非外臣之仇,王后之仇也!”
“楚焉與貴王後有父仇?”
“王后之父,昔楚諫議大夫曲大心者也。”
“殷可退矣,曲大夫乃賊盜所害,且曲氏之族已盡除之矣。”
“雖然,其首惡未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