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燒炭
(十一)
小時候,山裡男孩子最快樂的事就是燒炭了。
秋冬季節放學了,把書包往家裏一扔,幾個小夥伴就帶着一把柴刀,一包洋火(火柴),偷偷跑到野外燒炭。
用柴刀在土裏挖了個窯。窯分為火門、炭倉、煙囪三部分,依次從下到上。
砍來一些小樹枝,弄成整齊長短的炭柴放進炭倉里,再用雜草和濕泥巴攪合封好頂。一切準備就緒后,再折些易燃的乾枯樹枝,用芒東草的穗起火,點燃,從火門往裏燒。
煙囪冒煙了,那是多麼愜意的事啊!年紀稍大的三哥和哥哥跑到草叢中偷偷抽從父親或者伯父那裏偷來的“合作”“蘭雁”牌香煙,我這個小傢伙就負責看火。
火燃得旺旺的。要是兜里再揣有一兩個紅苕或者洋芋,在火堆里一烤,香噴噴的,吃起來就快樂極了。
燒炭,也是一門技術活。一開始火門裏需要不斷添火,直到把窯里焦生的木柴烤乾,引燃,然後就得慢慢封閉火門,防止燃燒完全后的木柴被風一吹變成灰。
整個過程,都得根據煙囪的冒煙情況來加以判斷,完全憑的是經驗。待到煙囪冒的青煙慢慢變白,就得將火門和煙囪全部封閉。
忙乎了半天,天黑前則必須回家。累了,晚上就好睡極了,一覺就到大天光。
封窯后,還得等上一兩天,才去取炭。
經營一窯炭,通常要好幾天,即便不出意外,也不過是收穫一兩斤木炭而已,但快樂卻在整個過程中。倒是每天衣服上、臉上都熏得黑乎乎的,回家還少不了會被父母一頓臭罵,但我們總能“忍氣吞聲”,默默地吃了晚飯,上床睡覺。
冬天,山裏的寒氣極重。整個冬天,山裡人對木柴和木炭是十分依賴的。煮飯用柴,煮豬食也要用柴,而木炭則要有客人來時,才捨得燒。
平日裏,木炭主要是供家裏小孩上學用。
每天早上去上學,我們都要自帶“火箱”或者“火斗”。做一個帶把手的木箱子,裏面放上一個瓷盤,固定好,就叫“火箱”。而直接在一個瓷盤邊上鑽三個孔,用鐵絲穿起來,就叫“火斗”。往瓷盤裏放上木炭,再加一把杉木刨花,點燃,然後不斷晃圈,木炭就會旺旺地燃起來。
小時候,對快樂的理解極其簡單。口袋裏有一把玉米,或者一把黃豆,在火灰里刨一刨,把灰一吹,就丟進嘴裏,嘎嘣香。若是有半邊糍粑,放在火箱裏烤得焦黃,那課間十分鐘就是最讓人羨慕的了。
夜間睡覺前家裏的取暖,則主要是“坐火桶”。
“火桶”家家都有。說是“桶”,其實是一個木製的大火箱。分兩層,烤火時,把兩扇隔層放到下面一層,一家人就圍坐在火箱的邊沿上,再蓋上一個毯子。火盆放在最底層,多半是煮飯炒菜時留下來的火炭,用一層灰蓋上。待到火炭快燃盡時,也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一般時候,則把兩扇隔層放到上面一層,然後把剛洗好還濕漉漉的衣服蓋在上面,依託火盆的餘溫,第二天就全乾了。
坐“火桶”的時候,母親一般都忙做針線活,父親看一本皇曆之類的書,我們姐弟則打鬧,說笑。
有一次,在打鬧中我的小手不小心伸進了火盆里,被燙傷,鑽心地疼了好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