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上善若水

第六十五章 上善若水

母愛是人生的教科書,伴隨我們成長,教會我們生活。

我將自己的委屈告訴了我的母親,媽媽靜靜地聽我的訴苦。我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樣一股腦的將我在學校的一些誒個遭遇都說出來啦。什麼說實話就被威脅呀,還有就是學校也有弱肉強食啦……

媽媽告訴我,

以善良征服他。

每當我受到委屈時,媽媽就撫摩着我的頭慈祥地說:“以善良征服他。”

這對一個想用拳頭進行反擊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中聽的忠告。在過去許多年中,當有人對我出口不遜時,我善於反唇相譏。其結果往往是傷害了別人,也使自己痛苦。

平日裏,有些同學牙齒沒有刷乾淨。因為他們說話都是滿口的流話,還就是喜歡罵娘。

我氣不過,心裏很難受。可是又不願惹是生非,就只有心平氣和的說:“都是爹媽生養的,你嘛就是。我的爸爸媽媽從沒有教我罵人,算你贏啦你是老大好吧!”誰知道對方什麼都沒弄明白,反而感到很不好意思,於是破天荒的居然臉紅啦!

我好奇地問,你沒事吧?對方什麼都不說,就是從此再也不輕易在我的面前說髒話了。我心情大為舒爽,原來如此啊!

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啊,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想要比人成為你的朋友,首先就得尊重他人。如果聊得投機,就很有可能成為要好的朋友……

後來我就按媽媽*的忠告試着以善良對付不公平——一句誠摯的讚美,一聲慶賀之詞或一絲愉快的微笑。真奇怪,我開始聽到“我錯了”這句話,我的朋友多了,心情也舒暢了。

就連平時不正眼看我的班長,都微笑的主動和我打招呼。還有曾經欺負過我的李波,開始學習我的學習方法,經常主動的找到我探討學習方面的問題。

我在班上的正面形象開始顯現,我也確確實實的沒有參和一些不屬於我管的事情。所以我心安理得的坐在教室里聽講,並沒有再因為調皮搗蛋的同學而擔驚受怕。當然,習慣性的還是會因為有同學被老師批評和教訓就戰戰兢兢,誠惶誠恐。我還是不可能完全的放心。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我已經決定了以後要加強品德的建設,思想覺悟的提高。所以大部分時候我都會自命清高的不和人結怨,即使有了過節都盡量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爭,也是一種心境。無為無不為,以德報怨。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相傳孔子問道於老子,兩人來到一水邊,子曰“逝者如斯夫”,老子曰“上善若水”。孔老二人的對話,生動的反映了二人不同的價值取向。

水之善,在於其平和,不爭名、不爭利、不爭位、不爭權;水之善,在於其包容,容污穢、容醜陋、容坎坷、容機變;水之善,在於其柔順,遇圓則圓,遇方則方,得深臨淵,得淺擱表,處眾人之所惡而不言。

因水之善,故難為水。因水難為,故幾於道。水這才接近於道,可見道之高深莫測,人之修行如何能達。知其不可而不為,人不能成水,於是乎都變成了蟲豸,成了豺豹,成了腐屍,幾於惡。

人之惡,在於其貪婪,貪無名之名、貪天之功、貪權術之權;人之惡,在於其陰險,陷人於不義,陷人於不利,陷人於不顧;人之惡,在於其醜陋,吹拍奉迎,朋比為奸,蠅營苟合,狺狺狂吠,處眾人之所善而行惡。

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這句話原來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這種能生萬物,同時也能毀滅萬物的自然力量,通過疏導、引導、合理使用和保護水資源,發揮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麼自然界和人類就可以達到平衡的目的了。

但是,現在的人們不能發揮個人和社會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當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會呈現出這樣無道的愚昧狀況。如果一個人或一個集體能將自己放在一個智慧或說是明智的位置,將心放在一個明智而對生活有着深刻體驗、洞察力和為他人着想的位置,對人能以合適與體貼的態度,說話能有實際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動腦子考慮周全、量力而行,有什麼計劃能夠審時度世,那只有平衡的世界了,哪還有什麼因為不平衡而起的爭端呢?

如果真能這樣就沒有什麼值得痛苦和相互傷害的了。

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是水。

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

汪洋大海,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面如晶瑩明鏡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還是水。

宋王安石《老子注》說:“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至弱,故曰不爭。眾人好高而惡卑,而水處眾人之所惡也。”

元吳澄《道德真經注》說:“上善,謂第一等至極之善,有道者之善也……蓋水之善,以其灌溉浣灌,有利萬物之功,而不爭處高潔,乃處眾人所惡卑污之地。”

清王夫之《老子衍》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

老子認為,水處在眾人厭惡的低下之地,已經接近道了。

老子對“上善若水”的進一步解釋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安於應處的地位,心像深淵一樣清靜,以友善之心與人交往,說話言而有信,按自然法則處理事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善於把握行動的時機。

正因為不強求結果,才不會招致怨恨。

我們處在一個競爭社會,“人之熙熙,皆為利來;人之攘攘,皆為利往”,不爭就無法成名,不爭就無法致富,不爭就無法享有權力。那麼,老子強調“不爭”,強調“居眾人之所惡”,難道是自甘平庸、自甘墮落?非也!老子所說的“不爭”,並不是放棄競爭,而是“不爭之爭”,這是一種追求卓越的高效競爭手段。

為什麼呢?人並不是一種純理性動物,多數情況下,“跟着感覺走”,而不是按智慧辦事。常人的習慣是,依附權勢人物,抱名人的大腿,看見利益就蜂擁而上,你爭我奪。

假如你像常人一樣做事,結果也會像常人一樣,互相打得頭破血流,所得卻十分有限。

最聰明的辦法有兩種,第一種辦法是幫助他人獲得利益而不是奪取他們的利益,這樣,他們就會忠誠追隨你。

“得人之力者無敵天下也;得人之智者無畏聖人也”,只要得到他人助力,你的成就將遠在眾人之上。

第二種辦法是安靜地呆在一邊,撿拾他人拋棄的或看不見的利益。這也是“不爭之爭”的策略,你的收穫將遠在常人之上。

如何在“不爭之爭”中獲勝?老子提出了7種手段: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什麼是“居善地”?也就是安居自己應處的地位。

說通俗一點,就是“呆在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哪裏是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呢?這很難一概而論,關鍵看自己的才能是否與這個位置相稱,自己的價值觀、個性能否與這個團隊相容。如果站錯了位置,肯定地位不牢,甚至會有危險。

什麼是“心善淵”?也就是說,心要像深潭一樣清澈平靜,不受外界環境所擾。在紅塵之中,如何能避免受到污染和驚擾呢?這需要將一顆心修鍊得像磐石一樣穩固。

什麼是“與善仁”?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對強者要尊重,對弱者要理解和嘉許。許多人對強者能保持足夠尊敬,對弱者卻心存輕視;或者對弱者表示親近,對強者卻心存排斥。這不是真正的“與善仁”。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對強者、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眾之力,無所不成。

什麼是“言善信”?就是說話要講信用。人世間的道理,就像那條物理學上的定理: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你向他人施予什麼,也會得到什麼。一個人不受信任,是因為他不講信用;反之,一個人受人信任,是因為他說話算數。

什麼是“正善治”?就是忠於職守,用業績說話。古今中外,無論什麼事物都可能過時,無論什麼理念都可能更新,就是“用業績說話”這一條永遠不會過時。如果用業績說話不靈了,說明這家公司、這個團隊該倒閉了。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們不必存任何僥倖心理。

什麼是“事善能”?也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將它理解為有辦事才能也未嘗不可。

但才能大小,是相對事情難易程度而言的。如蘇東坡所言:“挾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有些事不是我們想不想做的問題,確實力有不逮,也沒辦法。但有些事我們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勉強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棄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則。

什麼是“動善時”?也就是合理把握辦事時機。這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問題。什麼時機才合適?這完全取決於各人的眼光和閱歷。有的人能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有的人卻讓事情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

我並不是工於心計的人,但是我希望我永遠是一個善良的人。無論風雲變幻,也不管時空轉換,都要謹守做人的原則,做事的底線。媽媽說,好人是有好報的。我相信媽媽不會騙我的。再說“助人乃快樂之本”,我希望我天天都開心、快樂!

本書由首發,請勿轉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春暉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上善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