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母
寫下這個題目,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因為時間久遠,我對曾祖母的印象實在是有些模糊了。
印象里,曾祖母去世時,在院子裏搭了一個很大的靈棚,很多認識的或不認識的親戚都來弔唁。雖說曾祖母去世時已有九十高齡,但親人離世,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院子裏一片嗚咽聲。而當時的我,大約八九歲光景,從來沒見過這種陣仗。瞪大雙眼,好奇的東瞅瞅,西望望。而這,都被本族的大哥看在眼裏,正當我在人群里鑽來鑽去時,突然被他一腳踢翻在地。口中還呵斥道:“長這麼大了,親人離世也不知道傷心落淚,走!跟我到靈棚哭靈去!”
就這樣被他連拉帶拽,摁倒在靈棚里,不知道是“良心發現”還是心存委屈,當時的我一時情不可抑,放聲痛哭起來。在一片嗚咽聲里,我的嚎啕大哭聲是那麼的引人矚目,這也成了我第一次與至親生死相離的深刻印記。
曾祖母、祖母和父母,我們一家四代住在一個不大的院落里,雖然曾祖母已近九十高齡,但飲食起居從不用人照顧。每天拄着一個拐棍出出入入。她平日裏總是板著臉,讓人感到冷冰冰的,不可冒犯。我想,這可能是她所處的年代導致的吧,她時刻想要保持她封建大家長的威嚴。因此,我對她也沒多少好印象,總感覺她怪怪的,像個外人,有時走個照面,也不會打個招呼,喊她一聲“老奶奶”。
對她態度的轉變,緣起於一碗母雞湯。三四十年前,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吃飽穿暖一度成為奢望。隱約記得一個昏暗的傍晚,到了快要掌燈的時候,曾祖母一手拄着她的拐棍,一手端着一碗雞湯,出現在我們屋裏,一邊絮絮叨叨的說著什麼。大意是她宰殺了一隻老母雞,然後讓大家都分享一下。我和哥哥早已多日不見葷腥,哪裏經得起那碗冒着熱氣的雞湯的誘惑,一人一口的在炕沿上吃了起來。
當時農村裡,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點不為過,吃飯時,連桌椅都沒有,一家人圍坐在鍋台或炕沿上填飽肚子就算再好不過了。因此,這碗雞湯,成了我對曾祖母態度轉變的分水嶺。在我眼裏,她不再是那麼的不近人情,高高在上,而是有了些人情味,有了溫度,甚至在院子裏隔老遠我就會甜甜地喊她一聲“老奶奶”。
我不知她漫長的一生中都經歷了些什麼,我想,在那個苦難的歲月里,她肯定嘗遍了各種艱辛,於是,各種苦難才在她的臉上留下了刀刻斧鑿的印記,是她養成了不苟言笑的習慣。我對她知之甚少,甚至連她的姓氏都不知道,只知道她養育了我們這樣一大家子人,是我們共同的至親之人。
沒到逢年過節,我都會去她的墳上為她壓壓墳頭紙,和她說說話,乞求她原諒當年對她的不敬和冒犯,當年那個少不更事的毛孩子,如今也已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