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130
南京城,東宮。
朱高熾收到朱瞻基讓無影送來的密信。
雖然朱瞻基知道朱棣不想讓他插手管他爹爹和他二叔之間的事情,但是該讓他爹爹知道的事情,還是得讓他爹爹知道。
朱高熾看着桌子上突然冒出來的一封信,就知道是朱瞻基派人悄悄送回來的。他連忙拆開信,看了起來。等他看完信,他的眉頭緊鎖了起來,臉色變得有些不好看。
張明珍進來,就看到朱高熾這副凝重的模樣,忙關心地問道:「太子殿下,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情?」
朱高熾把手中的信遞給了張明珍:「你看看。」
張明珍伸手接過信,細細的看了起來。等她看完,她和朱高熾露出一樣沉重的神色。
「太子殿下,父皇他……該不會還是想讓二弟做太子吧?」
朱高熾皺着眉頭說道:「帝王的制衡之術,不過要是我在這場博弈中輸掉,那麼我這個太子殿下也做到頭了。」
張明珍內心有些不安,忙問道:「殿下,你打算怎麼辦?」
朱高熾面露苦澀:「父皇想讓我和二弟制衡彼此,但是我卻什麼都不能做,最起碼我不能像二弟那樣明目張胆地收買大臣。」
「這是為何?」張明珍不太理解,「既然父皇想讓你和二弟相互制衡,那麼你也能像二弟那樣籠絡朝臣。不然二弟的勢力強於你,你怎麼制衡二弟?」
「話是這麼說,但是我卻不能這麼做。」朱高熾說到這裏,微微地嘆了口氣說,「你信不信,我要是像二弟那樣極力地籠絡朝臣,父皇一定會對我非常不滿,甚至會以為我有不臣之心。」
「可……你什麼都不做,怎麼和二弟抗衡?」張明珍擰着雙眉說,「二弟一向受軍中將士擁戴,如今他又在北京,跟在父皇身邊。」
「明珍,太子不好當啊。」自從朱高熾被冊封為太子后,他每日都如履薄冰。表面上他這個太子殿下看起來非常威風尊貴,其實他這個太子殿下做的非常辛苦。說實話,太子可比世子難做多了。「我這個太子要是太過優秀,被朝臣們擁戴,那麼就會引起父皇的忌憚。可是,我這個太子要是庸庸無祿,一定會被父皇嫌棄,屆時父皇就會找機會廢除我這個太子,讓二弟做太子。」
張明珍雖然是婦道人家,但是她卻非常聰明,對朝中之事有獨特的見解。
「殿下,你辛苦了。」殿下還是世子的時候就十分不易,如今做了太子,變得更加辛苦。
「唉……」朱高熾真的是滿心的心酸和委屈,但是他又不能說,也只能對妻子訴訴苦。
「殿下,你什麼都不做,真的沒問題嗎?」張明珍生完孩子后,恢復以前的聰敏,「殿下,你什麼都不做,父皇就會滿意嗎?」
「我什麼都不做不行,但是做了也不行。」朱高熾非常苦惱,「你說我該怎麼辦?」
張明珍也一時間想不到好的辦法,「的確不好辦。」
「我還是聽瞻基的,什麼都不做,至於文臣們要做什麼,我就不管了。」
「可是,殿下,如果文臣太過擁護你,是會惹父皇不滿的。」
「父皇不滿就不滿吧。」朱高熾的語氣聽起來有些破罐子破摔,其實並不是這樣,「我這個太子要是一直小心謹慎不犯錯,父皇是不會高興的,所以我偶爾還是得犯錯,讓父皇罵罵我。」
「殿下,你要是犯錯,二弟可是會大做文章的,屆時父皇一定會嚴懲你的。」像這樣的事情,以前又不是沒有發生過。
「不怕,我還有瞻基。」朱高熾笑說道,「瞻基是不會讓二弟欺負我的。」
想到一直跟在朱棣身邊的朱瞻基,張明珍心中很是想念:「也不知道瞻基什麼時候回來?」
「估計要明年春天了。」朱高熾猜測道,「今年過年,父皇他們是不會回來的。」
「你說父皇留在北京過年做什麼?」張明珍很是不理解這件事情,「母后剛生下小妹沒多久,父皇就去了北京,這一去還長時間不回來。」
「你忘了每年冬天北境就會不安寧,父皇也是擔心北元。」
「也不知道瞻基長大了多少。」自從朱瞻基上次被刺客擄走,張明珍就非常在意擔心他。
「想瞻基呢?」
「殿下,你不想嗎?」
朱高熾大方承認道:「當然想,這宮裏沒有瞻基這小子,我都覺得冷清了不少。」
「可不是么,我看母后也非常想瞻基。」
「瞻基是母后撫養長大的,瞻基不在身邊,母后比我們還要想他。」朱高熾說道,「好在還有團團陪着母后。」
「就不能寫信勸父皇回來過年嗎?」
「父皇心意已決,誰勸都沒用。」
張明珍心中清楚,也就沒有再說這件事情。
朱高熾他們夫婦倆沒有再說政事,說起宮裏的一些事情來。
被朱高熾和張明珍他們挂念的朱瞻基,此時正忙着訓練他的小軍隊。
朱棣給了他一隊童子軍,讓他自己訓練。訓練一段時間后,朱棣還讓朱瞻基帶着他們上戰場實戰。
朱瞻基對訓練他這支小軍隊一事非常重視,他參考他前世的一些記憶中的訓練軍隊的方法來訓練他的軍隊。
朱棣沒有插手朱瞻基訓練一事,讓他放手的去做,然後等着看他訓練的結果。
關於朱瞻基的童子軍,朱棣直接在北京城中招收的。
一聽要做朱瞻基的士兵,北京城的孩子們非常積極地報名。
朱棣沒有給朱瞻基多招人,就招收了五十個孩子。
朱瞻基每天除了讀書,剩下的時間都用來訓練他的軍隊。
朱棣和張玉他們對朱瞻基訓練方法很驚奇,這跟他們訓練士兵的法子完全不一樣。
剛開始幾天,朱瞻基只是讓五十個孩子站軍姿。別小看這站軍姿,要想站好可不容易。五十個孩子整整訓練六七天,才把軍姿站好。
張玉他們的將士並沒有訓練過站軍姿。雖然他們是精銳的軍隊,但是他們的站姿真的很……用朱瞻基的話說很沒有精氣神。
在朱瞻基忙着訓練他的軍隊的時候,朱高煦和朱高燧他們則忙着去大漠巡視,維護北境的安寧。
時光如梭,很快就到了除夕。
雖說今年不回南京過年,但是朱瞻基他們在北京城的年過得也非常熱鬧。
今年,朱棣和北京城的老百姓一起過年,來一個與民為樂。
南京城裏,因為沒有朱棣,這個年過得不太熱鬧喜慶。
過完年,又過完上元節,朱棣在北京城下了一道旨意,那就是鼓勵北京的老百姓開荒。
北京城雖然比南京城大,但是繁華比不上南京城。最重要的一點是,北京城的人口沒有南京城的多,良田也沒有南京城多。
目前為止,北京城的田地產出來的糧食只能自給自足。如果想要讓北京城作為京城,那麼現在的人口和田地是不夠的。
在正式遷都之前,朱棣先鼓勵北京城的百姓們開荒,開出更多的田地來。這樣等遷都后,能保證百姓們都有田地。
當然,還得在北京蓋建新皇宮。新皇宮要比南京的皇宮宏大,那麼所需要的材料也非常多。
北京的樹木不是很多。最重要的是北京沒有楠木,楠木得從其他地方運過來。為了保證能讓材料順利地運到北京,運河必須修好。
朱棣在來北京之前,派宋禮去修運河。除了宋禮,還有夏原吉。
夏原吉主要負責修理浙西、蘇、松等地的水域。【來自度娘】。
宋禮和夏原吉治水都很有一套。在他們兩人的治療下,運河暢通了很多。但是,因為修河花費的人力也不少。在修河過程中,也死了不少人,這讓百姓們有些怨言。再加上,一些漕幫的人煽風點火,導致百姓們對於修河一事越來越不滿。
朱棣聽聞此事後,就讓朱高熾安撫這些百姓。
朱高熾還是有些能力,在他的安撫下,原本怨聲載道的百姓們沒有再抱怨了。
朱瞻基也聽說了這件事情。他想到那本金手指書上記載的事情。歷史上,皇爺爺遷都北京是對後世影響很大,北京作為京城也影院深遠,但是遷都一事真的是花費了少財力和人力。
因為這事,民間起義不斷。也因為這事,百姓們對朱棣非常不滿。
他皇爺爺在位期間做了很多大事。這每一件大事都勞民傷財,導致民怨不斷。
「皇爺爺,你有算過遷都花費的財力和人力嗎?」
這個問題問的朱棣愣了下,他說道:「並沒有細想過。」
「皇爺爺,遷都花費的人力和財力可不是小數目。」朱瞻基說著,就跟朱棣簡單地算了下。
朱棣聽完后,眉心狠狠一皺,他沒想到會花費如此巨大的財力和人力。
「皇爺爺,你還要北征,這兩件事情加起來花費的更多,屆時民間肯定怨聲載道,會影響你的名聲。」
「瞻基,你告訴皇爺爺,秦始皇修建長城是對是錯?」
「自然是對的。」長城發揮的作用可是非常大。如果沒有長城護着,中原地區只怕永遠不會安寧。
「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時候是不是也花費了很多財力和人力?」
「是的。」
「秦始皇在意了嗎?」
「沒有在意。」朱瞻基明白朱棣的意思,「皇爺爺,我跟你說這些,並不是反對你做,而是讓你知道做這兩件事情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瞻基,你說的這些,皇爺爺知道,但是皇爺爺考慮的不是眼前,而是日後。」朱棣信心滿滿的說道,「皇爺爺相信把京城遷到北京是對的,後世也會覺得朕遷都是對的。」
後世的確認為朱棣遷都北京是對的。
「瞻基,有些事情,現在做起來會讓很多人認為是錯的,但是後世的人會覺得是對的。」朱棣一臉深意地說道,「現在或許不會讓百姓受益,但是日後一定會惠利百姓。」說著,他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瞻基,有些事情需要長遠考慮,而不能只看眼前。」
朱瞻基受教地點了點頭:「皇爺爺,我明白的。」
朱棣又說道:「瞻基,你要記住,做事情不能因為眼前被人反對、被人罵,就不去做。」他又接著說,「身為帝王,你要考慮的是長遠利益,造福後世。」
「就像秦始皇修建長城,隋煬帝修建運河嗎?」不過,隋煬帝當初修建運河可不是什麼長遠考慮,也不是為了日後惠及百姓。但是,不管他當初修建運河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後來的確惠及到了百姓,並且一直影響到後世一兩千年。
「對,遷都北京,能守住北境,抵擋住蒙古人的入侵,這樣老百姓才能真正的過上安穩日子。「朱棣語重心長地說道,「老百姓們現在不理解,日後他們一定會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