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秦漢遇張良

夢回秦漢遇張良

爬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特請了一位導遊。

導遊說,地藏王菩薩原名金喬覺,是韓國人,貴族出身,早年曾來大唐留學,後來坐船來到中國,潛入九華山修行,一心向佛。

那,我很是好奇?

原來,地藏王菩薩也是人變的?而且還很現代,唐朝的事。

爬完九華山,我計劃北上,去看小浪底排沙,據說錯過就要再等一年,事不宜遲,抓緊出發……

途經河南郟縣時,看到一個碩大的旅遊提示牌:張良故里。

恰是午飯時分。下高速吧,吃個午飯,看看張良。

到縣城吃了碗餄餎面,然後直奔張良故里,也許是疫情的緣故,人氣不旺,遊客零零散散,問有沒有講解員?沒有。

那咱自己逛逛吧。閑逛過程中,遇到一位攝影大叔,長槍短炮,在拍門口的牌坊,他在等日照角度,同是攝影愛好者,搭訕了幾句,沒想到大叔很熱情,很博學,很有分享欲,光這個牌坊就給我科普了老半天,按他的說法,這裏的風水是天才級佈局,什麼乾門、坤門、兌門、艮門……,一大堆專業術語,聽的咱雲裏霧裏,只覺得大叔真牛b,連這都懂?

我很好奇,大叔,您是周易大師?

大叔急忙擺擺手:我?就是半瓶子醋,略懂一二。

大叔看我很虔誠、很好學,也算是打開了話匣子,先是把我盤問了半天,來自哪裏,幹什麼工作的,當他聽說我大學讀的師範院校,很是激動,為嘛?

他當了三十多年高中語文老師。現已退休,喜好攝影,目前正在做的攝影課題是穿越探訪河南百位歷史名人,有出版計劃,其中就包括張良,他要拍攝張良故里、張良廟、張良墓。

談起河南,大叔真是一臉自豪,問我有沒有關注過這兩年的河南春晚?

我說,關注過,很火。

他說,中國的中心在黃河流域,大國的核心還是以文化為內核,中原文化就是我們的核心文化,有近五千年的歷史,這兩年中原文化走強說明什麼?中原文化還是領先,且自信、堅定的。

談起張良,大叔彷彿在介紹自己的一位老朋友,為什麼這麼熟悉?

因為在這麼多年的語文教學裏,《鴻門宴》講了無數遍,彷彿自己也在鴻門宴上吃過酒。其中,他提到了一句,張良,韓國人。

啥?韓國人?跟地藏王菩薩一樣也是韓國人?我接着感嘆了一句:今天跟韓國歐巴較上勁了,早上去爬九華山,導遊說地藏王菩薩是韓國人,現在您又說張良也是韓國人。

大叔說,地藏王菩薩是新羅國王子,新羅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差不多就是今天韓國的位置,所以說地藏王菩薩是韓國歐巴也合理。但是,張良不是韓國歐巴,是地道的中國人,張良所在的那個韓國是秦始皇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就在我們腳下,否則這裏咋叫張良故里呢?秦始皇滅六國,滅的第一個就是韓國,張良在韓國是正宗的貴族。

我問,有多正宗?

他說,他爺爺是韓國丞相,他爸爸也是韓國丞相,若是歲月靜好,不出意外的話,張良也會接班做韓國丞相,結果秦始皇來了,給滅了國,貴族成了流寇,滅國之恨如殺父之仇,所以張良去刺殺過秦始皇。

我說,張良不是文官嗎,咋還懂刺殺?

他說,他出腦子,別人出力氣。張良先是花重金懸賞,招募到了一位大力士刺客,這個大力士投擲百十斤的鐵鎚就跟我們扔個沙包那般輕鬆,且指哪砸哪,準確性高。張良又通過秦始皇身邊人打探到了秦始皇東巡的時間和路線。最終選了黃河古道博浪沙作為行刺點,那裏屬於沙丘地帶,人煙稀少,視野開闊,適合遠程投擲,且車隊警惕性低。

我說,這裏有個bug,視野開闊,大力士也沒處藏啊,遠遠就被發現了。

他說,黃河邊上有很多灌木叢,藏裏面,等秦始皇車隊來了,瞄準主車把鐵鎚砸了過去,瞬間稀巴爛。

我問,那為什麼秦始皇沒死?

他說,秦始皇太狡猾了,他那天坐的副車,正好沒在主車上。

我問,大力士被抓了嗎?

他說,趁衛兵們亂成一團,大力士按照張良預設線路逃跑了,張良在撤離點接應,然後他們一起坐船過了黃河。

我問,一戰成名?

他說,絕對的,圖騰一般的hero,劉邦都曾經想過刺殺秦始皇,只是想了想,沒敢行動,而張良是真干!你想能不是全民偶像嗎?

我問,張良的兵法師從何人?

他說,黃石公!關於張良拜師這個事,有兩個成語,一是“張良拾履”,二是“孺子可教”,其實是講的同一個故事,就是黃石公怎麼相中張良的。張良刺殺秦始皇后,秦軍四處追殺張良,張良藏到鄉下隱姓埋名了,有天張良去田野閑逛,遇一白鬍子老頭坐橋上,老頭鞋掉橋下了,喊張良幫他撿上來,張良幫他撿上來了,他又讓張良幫他穿上,張良剛給穿好他又脫了扔橋下了,又讓張良去撿回來又讓張良幫着穿上,這麼折騰了張良四五次,張良想發火又覺得不忍心,畢竟是個老人家,幾個回合后,老頭就說了一句,孺子可教,讓張良次日五更天來橋頭等他,見面后,送了張良一本兵法秘籍《太公兵法》,這個白鬍子老頭就是黃石公,是個神仙般的世外高人。

我說,過家家啊。

他說,這都是史書里的典故,當文化去研究,莫拿現代思維去抬杠。

我問,張良為什麼會選擇追隨劉邦?

他說,最初張良沒想過跟劉邦,劉邦的野心是取代秦王,而張良的野心沒這麼大,只想光復韓國,他帶着韓國一群死忠粉努力了一次又一次,發現大勢已去且韓王實在爛泥扶不上牆,算了!還是另尋明主,只能二選一,要麼劉邦,要麼項羽。至於為什麼選劉邦,我總結了三條:第一、張良懂相面,他覺得劉邦是帝王之相。第二、劉邦對張良談到的《太公兵法》理論體系很認可,而在此之前,張良向多人展示,多被嗤之以鼻。第三、劉邦這人人品比項羽好,倆字來形容,仁義。

我說,我有個疑惑,鴻門宴上,劉邦咋就那麼輕易逃跑了呢?

他說,這個,上學的時候不都學過嗎?核心是因為有個內應,項羽的親叔項伯,他是站劉邦的,所以范增讓項莊舞劍,項伯接着也拔劍起舞,不讓項莊殺劉邦。項伯為什麼站劉邦?因為張良曾經是項伯的救命恩人,有這麼一層特殊關係。劉邦一行一看殺氣四起,借上廁所的名義溜了,把張良留下善後。

我問,不怕張良被殺?

他說,張良是刺殺過秦始皇的大英雄,又是謀略天才,項羽也對他垂涎三尺,愛都來不及,咋可能殺?

我問,劉邦稱帝,張良為什麼選擇了急流勇退?

他說,這就是張良有魅力的地方,在當時,張良真可謂功高蓋主,劉邦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成語“運籌帷幄”即出於此。對於官場而言,張良具有童子功,因為他爺爺是丞相,他爸爸是丞相,從小耳濡目染,他很熟悉官場的運轉法則,清楚功高蓋主就是大忌,若是繼續下去,那麼肯定是一場悲劇,不如急流勇退,皆大歡喜。

我問,若是張良願意繼續干,劉邦會讓他干丞相嗎?

他說,那絕對的,不二人選。

我問,張良是否料到了韓信他們這些建朝功臣不會善終?

他說,他就是預判到了他們的結局,所以才選擇了及時轉身,他們只有在被砍頭那一瞬間才會感嘆一句,張良,大智慧也!曹雪芹那句話是怎麼說的來?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白天聽大叔叨叨了張良的豐功偉績,晚上,就夢到了張良,依然健在。

我約張良到小酒館坐了坐,聊了聊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與秦漢第一謀士聊歷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我與秦漢第一謀士聊歷史
上一章下一章

夢回秦漢遇張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