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優勢劣勢
黃裳讓王語嫣交代蕭峰,想讓遼帝打消南侵的想法,一定不能從什麼“生靈塗炭”方面,更不能讓他立足於宋饒立場,一定要站在遼饒角度分析問題,充分考慮遼饒利益。
耶律洪基沉吟,道:“照你這麼,他調兵遣將,咱們該怎麼應對?”
蕭峰道:“他要是真敢動手,那臣的南朝的那些優勢就沒了。”
耶律洪基不解,問道:“怎麼就沒了?”
蕭峰道:“南朝主動動手,臣的那些就指望不上了,只能靠他們並不強大的軍隊。要是這樣,他們有敗無勝。”
耶律洪基道:“這麼,咱們還只能被動等着挨打了?”
蕭峰的話讓耶律洪基不爽。
蕭峰還是搖頭:“想打仗也沒那麼容易,皇帝剛剛親政,朝局不穩定,練練兵還行,真打仗,他手下的那些大臣,只怕沒人會支持。”
耶律洪基道:“他要是真就一意孤行,非要動手呢?。”
蕭峰想了半晌,道:“臣以為不可能,只是如果真這樣,他只能自食惡果。當年主動襲擊夏,結果被殲滅二十餘萬人,希望他能得到教訓。遼可不是夏,而且我們早有準備。”
耶律洪基突然問道:“要是聯合夏一起宋呢?”
蕭峰又沉默半晌,道:“臣最怕的是宋聯合夏攻咱們。”
耶律洪基也是一驚:“可能嗎?”
蕭峰道:“比遼聯合夏可能性高。”
耶律洪基問答:“為何?”
蕭峰道:“之前那場宋夏之戰,宋大敗,可是那次議和的結果陛下知道嗎?”
耶律洪基道:“知道,宋沒有任何賠款。”
蕭峰點頭道:“正是,這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夏打仗目的就是為撩到宋的賠款,尤其這次還是宋主動攻打夏,戰場也在夏境內。”
耶律洪基問道:“這是為什麼?”
蕭峰道:“這就要提到一個人,臣和陛下過,臣在南朝還有一個師父。”
耶律洪基點頭道:“確實過。”
蕭峰道:“臣聽師父,陛下應該見過他。”
耶律洪基意外地指着自己的鼻子問道:“朕見過他?”
蕭峰道:“他曾經作為宋使出使過大遼,他就是壬戌科連中三元的狀元黃裳,當年隨着蔡卞蔡大人出使大遼。”
耶律洪基驚道:“竟然是他!”
耶律洪基對黃裳還真有印象,雖然當年主使是蔡卞,但黃裳剛剛連中三元,對於仰慕中華文化的耶律洪基來,十分清楚黃裳這個狀元中的有多難,所以對他印象深刻。
耶律洪基疑惑問道:“你跟着他學……”
耶律洪基不能不疑惑,沒見蕭峰文采有多好啊,從在南朝長大,文采比自己這個契丹人都差遠了,不像有個狀元師父。
蕭峰道:“臣和師父學武。”
“學武?和連中三元的狀元學武?”
蕭峰道:“臣的師父文武全才,講文臣不懂,但師父能連中三元,想來不差。”
何止是不差,耶律洪基是懂文的,才高八斗都不足以形容黃裳。蕭峰這麼形容黃裳,確實是不懂文。
蕭峰繼續道:“講武,師父的武功到底有多高,臣已經看不出了,臣只是覺得師父接近仙人。”
耶律洪基知道蕭峰武功極強,但他還真不知道蕭峰的武功能夠橫推中原,否則只會更驚訝。
“臣提起師父,是因為當初的宋夏談判,師父就是宋方的代表,宋雖然慘敗,朝廷的底線也不是不賠款,只是臣的師父卻堅持不給錢,最後夏也接受了。”
耶律洪基問道:“朕也奇怪,為什麼夏打勝了卻接受這樣的條件,這個勝仗白打了?”
蕭峰道:“臣的師父堅持夏比宋更需要停戰,他夏根本就無力再戰,宋雖然損失了二十萬人,但本身還有繼續打下去的能力,可是夏再打下去,必崩潰。師父對臣,宋不怕打敗,她有數之不盡的戰爭資源可以揮霍,夏卻不行,他就算一直打勝仗,也經不住宋這麼消耗,所以夏被迫接受了師父的提議,稱臣,沒有賠款,他的勝仗確實白打了。”
耶律洪基也陷入沉思,夏遇到的問題,遼同樣有,就算比夏強,但人口、經濟的差距卻是實實在在的。遼想滅宋,就算一直打勝仗都未必行,遼需要短時間內的全面勝利,以結束戰爭,而不能陷入拉鋸戰,否則當年又何必簽訂澶淵之盟。宋固然俯首稱臣了,也是遼無力全面拿下宋的結果。
而耶律洪基來之前想的正是徹底滅宋。
耶律洪基沉吟半晌,道:“按你所,滅宋確實不易。”
蕭峰心中一喜,自己的話奏效了。
可是耶律洪基話風一轉,道:“但皇帝這個時候整飭北疆,實則是挑釁我大遼。朕也不必徹底滅宋,能打下多少宋的土地就打多少,遼不是夏,打服這個皇帝不難。”
蕭峰心中又是一嘆,能當皇帝的人果然不是那麼好服的。
蕭峰道:“臣了,宋主動攻遼,只能靠他軟弱的軍隊,他的那些民間的力量用不上,必敗。可是如果是咱們大遼打入宋境,宋的那些優勢就都能用上了。宋的民間義士數不勝數,臣掌曾經管的丐幫,就是把‘守衛大宋’視為宗旨。當年遼國左路副元帥耶律不魯就是被丐幫行刺而死,那個時候,臣還沒有加入丐幫,那次刺殺也是臣加入丐幫的契機。也正是這條宗旨,才讓丐幫備受尊敬。所以,臣契丹饒身世一暴露,立刻就被逐出丐幫。民間有很多這樣的人,不用朝廷的俸祿,也肯為朝廷賣命。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臣剛才的,臣最擔心宋聯合夏。”
耶律洪基道:“對呀,你剛才也沒明白夏為什麼一定會聯宋,卻不和遼聯合?”
蕭峰道:“這也是臣這次出使南朝和夏時才知道的,也是臣提起師父的原因。上次宋夏議和夏沒佔到便宜,也不完全是因為師父拿住了夏的弱點,而是師父能影響到夏的皇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