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睜眼瞎
,明末:帝國崛起
費懷目瞪口呆,感覺自己被人扒光了衣服遊街示眾。
在大清國,他只不過是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不過好歹也是大明的舉人,於是降清之後就被范文程選為了幕僚。
畢竟還沒有被官場的污穢給熏染過,費懷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廉恥心,知道自己降清乃是真正的背叛民族,數典忘祖,所以他也願意成為一個小小的幕僚,全指望着時間消逝,就權當這世上沒他這麼一號人物。
然而這一次他竟然被范文程選中,作為副使來和武銳軍交涉,不過話說回來了,副使本身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他覺得自己只要足夠低調,那麼混過去問題應該不會太大。
誰能想到正使洪承疇連談判桌都沒挨到邊就成了階下囚,更沒想到對面的明使對於他的出身來歷竟然如數家珍。
由此可見,武銳軍對於大清國的滲透已經到了何等恐怖的地步。
可大清國就算被滲透成了篩子對於費懷而言也無所謂,但是現在他自以為的秘密已經不成秘密的時候,他降清之事是不是會大白於天下,而他自己是不是會被那些以為他已經死了的父老鄉親唾棄一輩子……
談判桌上,攻心為上,費懷知道,這一場還沒有開始的談判,大清國已然輸了個一敗塗地。
“多爾袞想議和……”穆郊冷笑道:“議和不是不行,但是我軍想要看到攝政王的誠意和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另外還有願不願意接受我軍的好意。”
費懷學問不錯,但委實沒什麼談判經驗,更何況他本身就是來打醬油的,現在陡然間成了正使……哪裏知道該怎麼談,於是本着見招拆招的原則,準備以不變應萬變。
可誰承想穆郊直接將球踢給了他……
“貴使覺得攝政王應該付出什麼誠意又該付出什麼代價?”
穆郊呵呵道:“這就要看爾等怎麼說了。”
費懷胸口堵的委實難受,他明知道這是對方想要了解大清國的底線,卻不知道該如何避重就輕。
見費懷猶猶豫豫,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穆郊頓時怒道:“費長清,你莫要忘了你是漢人,不是建奴的狗,你現在替建奴賣命,等死了以後有何臉面去見列祖列宗!”
費懷痛苦的閉上了眼,大清國使團如果全是漢人也就罷了,但是這裏面有旗人,而且身份極其尊貴。
多羅顯榮貝勒,愛新覺羅·喀爾楚渾,老奴努爾哈赤的曾孫,禮烈親王代善孫子,克勤郡王岳托之子!
身份這般尊貴卻冒充普通使團成員,目的是什麼不言而喻,很顯然不管是多爾袞還是多鐸從來都沒把漢人當成自己人,但是也知道憑滿人的口舌肯定不是漢人的對手,於是便派個貝勒一起,說白了就是監視,並且談判的細節也會一五一十,事無巨細的彙報上去。
他也好洪承疇也罷,如果肆無忌憚的出賣大清國的利益,最後的下場一定是死的慘不堪言。
費懷深吸一口氣道:“攝政王的意思是,大清和大明乃兄弟之邦,此番大清入關也是為了替被李自成逼死的崇禎皇帝報仇雪恨,大清國於一片石大敗李自成,將李賊攆出北京城后一路追殺至潼關,為了剿滅李賊這個禍亂中原長達近二十年,讓無數百姓死於非命的巨賊,大清將士死傷枕籍,直到馮帥出川,攝政王知道中原英主出世,故而率大清上下讓出北京,不損帝都分毫……”
見過不要臉的委實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見過說瞎話的,還真沒見過說瞎話睜着眼睛還能說的心平氣和,如此坦然自若的……
誠然,建奴入關確定是打着為崇禎帝報仇雪恨的幌子,可頒佈剃髮易服令,想要奴役華夏萬民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東西兩路軍,分明就是想要一統華夏,想要鳩佔鵲巢,建奴以為自己把眼睛蒙起來,天下人難道都是瞎子?
最可笑的竟然說大明和建奴是兄弟之國……
建州女真祖上從白山黑水當中走出來,是大明給了他們棲息之地,成立建州衛讓這群野人有了窩身的地方,幾百年來,大明對待建奴可謂是仁至義盡,然而建奴強大之後,面對日益衰弱的大明,頓時亮出了鋒利的獠牙。
這群惡賊打着女真後裔的名頭,喊出不知所謂的七大恨,悍然對大明開啟了戰爭。
野狼終究沒辦法馴服成溫順的家狗,最多只會成為一隻有狂犬病的瘋狗。
這番話不是費懷想說的,而是使團在臨行前,攝政王多爾袞親自定下的調子,也就是說不管最後談的如何,必須要把這基調給定下,如此一來,似乎大清國彷彿就能站在正義的一邊。
當真是可笑,只不過洪承疇也好他費懷也罷,誰也不敢反駁多爾袞罷了。
現在看看明朝使臣一個個臉上譏諷的表情,費懷就恨不得挖個地洞鑽進去。
“如此說來我華夏還得感謝大清國仗義出手相助,而我大軍東進於此,是不是興無道之師?為了感激,為了賠罪,我大明是不是還得給大清奉上幾百萬兩銀子的好處?”
費懷擦擦汗道:“豈敢,豈敢,兄弟之間難免誤會爭鬥,如今把話說開了,能化干戈為玉帛,自是最好不過。”
穆郊一巴掌狠狠拍在桌子上面,兩邊使臣皆被嚇了一跳。
“大帥在北京時曾經說過,這天下亂了幾十年,對於天下萬民而言,迫切期盼的乃是和平止戈,若能兵不血刃定這江山自是上上之策!
然而建奴奴役華夏之心不死,中原永遠別想安寧,故而大帥派遣大軍追擊建奴逃竄大軍,勢必要將建奴亡族滅種,杜絕死灰復燃的半分生機!
然而徐軍師說了,這天下不服華夏統治之外族多矣,絕非只有你們建奴,如今華夏思定,大帥也騰不出手去一一料理,但戰有可為有可不為,所以對建奴也沒有必要趕盡殺絕,若是能滿足大明條件,倒也不妨予其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