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學的情緒
一次短期出差,計劃好的高鐵行程,因第一段行程突然遭遇暴雨,車速減慢,晚點40分鐘。武漢站轉車計劃落空。銜接的下一班車準點發車,要再等一趟,須等候三個小時。官網上顯示票已售罄。忐忑不安之中,終於踏上一趟列車,上車補了票,站在過道,倚着護窗欄杆,望着窗外一晃而過的田舍和樹林。我的目的地植入了意外的全程站立的感受。車廂是滿的。人們似睡非睡,東倒西歪。端坐着的在看手機。臨時空出的座位被勇於搶座的人捷足先登。
我俯下身,趴在車窗的欄杆上,望向窗外。田野里的綠色植物,配上散落的農舍,我的腦海里卻出現深圳熟悉的社區,公園安靜的空地。
此刻,我想像着自己坐在蓮花山公園的,一棵大樹下的長椅上,看着樹葉偶爾跌落。
……
不知道大腦受到什麼刺激,我的腦海里的畫面轉移到另外一個場景。
電梯裏透着光亮。門打開的一剎那,光投射的樣子就像上帝之光,我似乎看見一個平靜的湖面,有一塊鐵餅大小的冰塊,被投入平湖中,鼓起的水面,瞬間又塌陷,一波漣漪向四周推送,轉眼間消失在湖水的平靜里。
我下意識的,手指輕輕觸碰一下車窗的玻璃,就像推開一扇門。她微笑着,撩了一下新剪的短髮。輕輕的跳躍到我的面前,我嗅到她的體香,她的明眸之光,正照亮整個電梯轎廂。
接着,像一塊巨型滾石從山巔滾滾而下,噗通一聲巨響,在湖水裏翻滾下沉,湖底是柔軟的泥土,穩穩地接住巨石。
……
列車在微微的晃動。
列車進入隧道,出了隧道。突然閃現出一片光亮,那是隧道里釋放的黑色視覺,我輕舒一口氣,心情豁然開朗。
我彷彿在隧道里行走了半年,隱隱的光,更多的是暗夜的感覺。
我的臉貼近車窗玻璃,有些冰冷的感覺,面部表情一定開始僵硬。我的臉是扁的,嘴唇變得很薄,眼睛卻明亮了。
……
(本章未完,請翻頁)
外界的信息,可以發送來無數種可以勾起我回憶的因子。一座小山,出現在眼前,蒼翠的小叢林。我看着山坡,看見初中一年級的班長四兒向我招手。我看得清晰,是他。見我沒有回應,四兒低頭看了一下手機。他一定是打開了手機里的望遠鏡軟件,他舉着手機朝我瞭望,我確信認出的是我,朝着我使勁揮手。我感覺到了這位異常親切的小夥伴,我興奮地想呼喊,可是聽不到自己發出的聲音,而四兒的表情分明告訴我,他沒有聽到我發出的聲音。
我笨拙地開始向前奔跑,朝着四兒站立的山坡方向運動。列車一陣抖動,我從夢中醒來,原來迷迷糊糊的打了一個盹兒。
列車緩緩行駛,停靠在一個站台。
我拿起手機,打開華為的應用市場,輸入望遠鏡三個字。還真有這個軟件,讓我驚訝。
……
列車向東行駛。我站在朝着北的方向。
這是一家經常光顧的酒店。北面的房間,窗可以打開,風吹進來,夏日雨後的涼氣撲面而來,空氣清新。原來的一塊空地,可以一覽無餘,此時,被一幢高樓阻擋了視線,我再不能像過去那樣看見遠處的天際線。
列車的窗外漸漸暗淡下來,光隱在西邊的方向,那列車的尾部。我瞬間拉回思緒,夕陽的餘暉像失血過多的獵物,倒在叢林中,等待黑暗獵人走近。
……
列車上的音樂,播放的曲子不時中斷,叫賣快餐的女孩一臉興奮,她今天是生意不錯,她不斷將冰箱裏的餐盒拿出來,放置到微波爐里加熱。乘客親自來取,或者她送過去,她忙得不亦樂乎。
黃昏時分,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首古典結他名曲——《阿蘭胡埃斯之戀》。有些哀傷的悲壯情調。在《少帥》裏,這首曲子配上英雄落幕前的畫面,觸動懷古和惜時之情。這首曲子因結他配上中提琴演奏,特色非常分明,不是那種歡快和詼諧的風格,它宣洩內心焦灼,煩悶的情緒,是經典之作。
作曲家是西班牙人,叫華金·羅德里戈(joaquinr
(本章未完,請翻頁)
o),他是一位盲人藝術家。
人們說這首曲子充滿一種西班牙式的憂傷。自從1940年首次演出之後,贏得全世界音樂迷的喜愛。
它總讓我想我一個人,在電影《角鬥士》裏的被稱作“西班牙人”的馬克西姆斯。他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心愛大將。他屢立戰功。皇帝臨終前託付給他國家大事,想讓他繼承大統。可惜,皇儲康茂德殺害其父,奪取皇位。之後,新皇帝下令處死馬克西姆斯和他的家人。馬克西姆斯僥倖逃脫,淪為角鬥士。他不屈不撓,最終以光明正大的決鬥戰勝康茂德,得以報仇雪恨。
……
與音樂一樣,文學作品也有情緒特徵。人們生活本已艱難,不願過多閱讀情調憂傷的文學作品。憂傷,凄涼等負面情緒,整篇表達的載體非詩歌莫屬。小說里的人物可以是包含悲劇色彩,如余華的《活着》。上一章提到的《哈姆雷特》、《雷雨》等,也是這一類。
元宇宙文學有它擅長的主題表現領域,也有短板領域。它的優勢在於文學全意識形態和領域的整合應用,宏大到宇宙之外,細微到一粒塵埃。
我們偏愛文字作品裏的人物,可以一口說出這個人物的特徵。比如《紅樓夢》中的林妹妹。她愛哭,容易顯露出哀傷,傷感情緒。她竟然可以去葬花。她對人世間的某種植物偏愛,悲情至此,讓人唏噓不已。
前面提到的馬克西姆斯,他上演了天地板式的人生遭遇。從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到奴隸身份的角鬥士,再回到拯救羅馬的託孤英雄。因此,他的哀傷和悲情,顯然被戲劇化,商業化了。
小時候,拿着父親的借閱證,找到《十字軍騎士》來讀,這本反映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反抗十字軍騎士團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十五世紀。小說主人公的遭遇充滿悲情主義。書中,中世紀波蘭老百姓和小貴族的生活狀況盡收眼底。魯迅,列夫.托爾斯泰都給於很高評價。
晚上,再聽這一曲,頗合旅途中自己的心境。可我並不憂傷。我終將戲劇化自己。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