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史 二
()說起你們王家的祖籍呀,其實和我的祖籍都是甘肅省天水關子鎮王家小庄(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南靈村王家小庄)人。我們兩家還是世交老姑舅親哩!我的姑nainai就嫁給你曾祖父王雲海為妻,後來我的姑姑又嫁給你大祖父王奮武為妻。你曾祖父王雲海在清朝光緒22年(公元1896年),用一條扁擔兩隻籮筐擔著你大祖父和你二祖父從莊上走出來,冒着生命危險一路逃荒,輾轉數地,最初落腳於甘肅省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村的莫家岔,後來又有幾次搬家,最後就定居在武家窯村的白馬山灣和武家窯街道兩處。落腳於武家窯之後,他說的惟一一句話:‘我終於有了一個新的家了。’我們何家也是由你曾祖父王雲海後來托扯而上來的。這些家史呀,也都是我兒時親耳從你曾祖父嘴裏聽來的。”
他告訴了我很多鮮為人知我們王氏家族的家史。這還是我第一次親耳聆聽到比較詳細的我們王氏家族家史,真的有如獲珍寶之感,心情無比的激動。
獲取我們王氏家史材料的再一方面,就是我多次向退休在家安度晚年,年過八旬高齡的我三伯父王英討教。他說“聽我父親和伯父曾經這樣講過,說我們家的祖籍在甘肅省天水關子鎮王家小庄。光緒22年我爺爺王雲海用一條扁擔兩隻籮筐一頭裝一個把我大伯父和我父親從天水關子鎮挑出來,一路要飯最後定居在現在的這裏。在1937年我二伯父王滿他們一家人也從天水搬上來,在這裏住了四、五年,後來在1941年全家又遷回老家。此外,還托扯上來了我何家姑舅他們一家人,也定居在這裏至今。”
以上兩位老人的口述基本內容相互對照,其說法完全是一致的。
另外一方面,經我多方查詢,最後在1996年聯繫上了定居在xīnjiang阿勒泰地區城關鎮文化路199#中間單元樓,原工作在阿勒泰地區水文勘測隊現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我們一個房頭的我伯父王忠仁(2oo1年12月17rì故,享年83歲)。
其中在他1996年6月14rì給我的一封來信中寫到:“我是1918年6月2orì出生在甘肅省天水關子鎮王家小庄。自從1943年1月當兵我從老家出來后因種種原因再沒回過老家。1994年4月我讓我的養子王國慶去過天水老家一趟,他還在那裏拍了一些照片拿來讓我看了。
據我養子回來之後說,我的老家現在已經沒有與我有血緣宗親根基之人了,只不過聽莊上人說,現有一戶戶主名叫王青合的,他是在我被抓壯丁幾年之後杳無音訊,我家人只留下我的女兒王水蓮一人存活外,其他人都前後全部離開人世后的情況下,將這個王青合被指定為我的頂門立戶人,可是論輩分他卻要叫我太爺。
另據我所知,我們天水關子鎮王家小庄的王家共有三個房頭,我們和你們統屬第三房頭。你曾祖父王雲海和我祖父他們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他們倆是三房頭的長子和次子,即你曾祖父王雲海是長子,我祖父是次子。我的親生父親叫王滿,排行老二,我父親的哥叫王石,排行老大,老大他一生無子女,所以將我過繼在他的門下為嗣子。
我記得很清楚,在1937年我19歲那年,我隨我父親遷居你們武家窯住了五年。後來於1941年又舉家遷回老家。我的女兒王水蓮就是在你們武家窯出生的。尤其記的最清楚的1943年1月我從老家天水關子鎮王家小庄被國民黨抓壯丁來到xīnjiang部隊當兵。1954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定居在xīnjiang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工作在阿勒泰地區水文勘測隊。現在我居住在城關鎮文化路199#中間單元樓。”
王忠仁伯父他所提供的這些家史資料,對我來說,新鮮、真實的一份非常之珍貴的家史資料,特別是最親近的同族人提供的,而且是我尋找了多年才得到,怎麼能不讓我驚喜不已,喜出望外,喜形於sè呢!
從以上三份資料來看,就足以證明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白馬山灣居住的王雲海家族,和xīnjiang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城關鎮文化路199#中間單元樓居住的王忠仁家族,他們的祖籍都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南靈村王家小庄(舊稱甘肅省天水關子鎮王家小庄)。而且可以肯定的說,他們統屬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南靈村王家小庄王氏三房頭嫡系子孫。
(三)南靈王氏三房頭遠祖
萬物都有個起源,那麼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南靈村王家小庄居住的王氏三房頭之遠祖是何人氏?源出何朝何代?如何源開基演變遷徙?歷來有多少風雲人物?何處還有他們自己的骨肉同胞呢?這是我編纂家譜想要進一步弄個明白的一個基本問題。
現在在我案頭擺放的《中國姓氏大全》、《中國姓氏辭典》、《中國百姓辭典》和《姓氏考略》等資料中查看到的王姓:
【文獻記載】。見於《世本》。東漢《風俗通義》收。
【歷史來源】。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王氏有許多不同的來源。先秦帝王的子孫多稱王子、王孫,一些後人遂為王氏。王姓大致有八種流源:
一、出自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子孫在陳國,齊王田和為其後人。
二、出自子姓。為商紂時王子畢干之後(注:也可能畢干就是我們武家窯王氏這一支系的遠祖)。
三、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又,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邪,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為王氏。
四、出自net秋時魏獻子等王族之後。公元前五世紀,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稱王。秦滅六國后,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五、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複姓可頻氏,亦改為王氏,如:王雄。
六、歷史上外族姓氏。古高麗『今朝鮮』開國君主王建。西羌人鉗耳氏族之祖,王季。
七、賜姓。如漢代燕王丹的玄孫,嘉,在西漢末年王莽當朝時被賜姓王氏。
八、冒姓。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姓,五代時王保義本姓劉名去非,皆冒姓王氏。又如五代前蜀國始君王建,收義子數十人,多改姓王氏。
【堂號】。王姓堂號有“三槐”、“槐蔭”,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三槐”,據說是宋代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的父親王佑曾在庭院中植槐樹三株,言子孫必有為三公者,果驗。故王氏多以“三槐”為宗祀堂名。
【地望分佈】。《郡望百家姓》云:王氏望出太原郡。又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京兆、河間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陳留者,舜之後,此媯姓之王。出汲郡者,王子畢干之後,此子姓之王(注:我們武家窯王氏這一支系的遠祖)。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翊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為古高麗;出安東者,本阿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又據《廣韻》所載:“出太原、琅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北海、陳留,齊王田和之後。東海,出自姬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後。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者,殷商王子畢干為紂所害,子孫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此外,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
現綜合以上記載,我將25郡望中的部分王氏郡望之古今地名對照如下:
一、太原郡。戰國秦庄王置郡。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此支王氏,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二、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此支王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
三、天水郡。西漢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此支王氏,出自子姓。商紂時王子畢干之後。
四、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河北省正定縣一帶。此支王氏,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五、陳留郡。西漢置郡。今河南省開封地區。此支王氏,開基始祖為媯姓王王建之孫安。
六、河東郡。秦初置郡。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畢公高、又,周靈王太子晉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七、河南郡。漢高帝置郡。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後。
八、金城郡。西漢置郡。今甘肅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九、汲郡。晉泰始二年置郡。今河南省衛輝市及汲縣一帶。
王氏支流甚多,據《百家姓辭典》、《廣韻》記載,著名的王姓家族在全國大致有二十一處,這二十一處其中甘肅省天水市地區就有一處。這一處正是出自子姓的商朝王太子之次子畢干之後。據說王子畢干為紂王的兄長,因苦心勸諫暴虐無道的商朝末代昏君殷紂王而被部腹致死,葬於汲郡『今河南省衛輝市』。其留汲郡守陵墓的子孫們,以本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他們除在汲郡展外,有部分後來搬遷到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所以說天水郡的此支王氏,他是出自殷紂時的王子畢干之後,這是無疑的。
推本溯源,那麼照此看來,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村白馬山灣王姓之開基演變遷徙遠祖→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南靈村王家小庄王氏三房頭→河南省汲郡王『今河南省衛輝』→商朝王太子次子畢干之後→商朝子姓王。這樣一來,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村白馬山灣王姓,無疑的就屬全國二十一處最有名望王姓中天水這一處的血親後裔。最早祖籍,也就應該是在河南省衛輝市地區。
【楹聯】:
陽明學術(王守仁)逸少風流(王羲之)
卧冰躍鯉(王祥)朝闕飛鳧(王喬)
明妃青冢(王昭君)金母瑤池(王母)
輞川書畫(王維)沂國方嚴(王曾)
槐里世瑞(王佑)珠樹家珍(王勃)
暖舒柳岸瑞溢槐堂(王旦)
世繼青箱(王彪之)家傳烏巷(王氏)
賢臣之頌(王褒)孝子之名(王尊)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南靈村王家小庄王氏三房頭王??這一支系,歷經一百多年的艱難曲折滄桑歲月。隨着社會的變遷、避難求生、參軍遊學、招工晉陞、經商打工、婚姻嫁娶等頻繁的遷徙,現已分佈散居在甘肅省,xīnjiang維吾爾自治區,陝西省,河北省等境內。
目前子孫繁衍壯大,分支派系眾多,根深葉茂;“大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這一支系現在人才輩出,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前景看好。
截至2o11年7月1rì,子孫繁衍已有6代,65人,其中男xìng39人,女xìng26人。今現在尚存者(包括娶來的媳婦)有87人,男xìng39人,女xìng48人,析25戶。其中從農村農業戶籍轉為城市非農業戶籍的有9戶,24人。前後遷出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南靈村和榆中縣戶籍的共6戶。他們分別定居在xīnjiang維吾爾自治區地區3戶,陝西省西安市1戶。甘肅省蘭州市1戶,甘肅省民樂縣1戶。暫住城市的有6戶,17人。學歷、職稱和職務:大專以上12人,工程師3人,中級教師4人,主任醫師1人,處、科級領導6人,幹部9人,公務員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