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生命的主宰
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感性的、理性的、直覺的思維意識活動,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產宰。道教認為,神的興衰直接關係到人體生命的存亡。神散則生萎,神衰則生弱,神亡則生亡,所以養生至要在養神,由於“神為氣之母,氣為神之子”,養神則可養氣,養氣亦可養精,神凝氣聚,氣聚精生,故凡欲寶精養氣,必須養神為先。
《七部語要》說:“神靜則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神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也。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耳目誘於聲色,鼻口悅於芳菲,肌體舒於安適,則精神弛騖而不守;志卸縻於趨舍,則五臟滔盪而不安。嗜欲連綿於外,心臟壅塞於內,曼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以勞形而傷神也。”
道家認為,與精氣一樣,神也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神又稱元神、元性、真神、真性等,是先天性思維物質本體和潛意識心理能量。後天神又稱之為識神、欲神,即感知、思維、意識等,對於生命本身狀態及發展方向,具有決定性意義。
宋代道士張伯瑞在《青華秘文》一書中指出:“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稟之性也。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他還說:神由心而生,心為神之君。
心的本體是無為的,不動的,但卻主宰着萬物。“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而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性耳。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為及乎無為,然後以無為而利正事,金丹之入門也。”
這就是說,神藏於心,動則為神。無為之動為元神,有為之動為識神,金丹之道須以無為元神為用。所以要以先天制後天,以元神引元氣,逐步消除氣質之性。
只有“氣性盡,而後本元始見。”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從這一意義上講,道家的煉神還虛,主要是除欲神,煉元神,使神性形命,俱與道合真矣。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養生學說的實踐基礎是建立在精、氣、神學說之上的,並因對這一學說和某些人要素的偏重而形成不同的養生方法體系。如偏重於“精”的房中術:偏重於“氣”的行氣術:偏重於“神”的修性、存思術,等等。而以精氣神為修鍊“藥物”的內丹術,則是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高級養生術。
正如道教經典《性命圭旨》所指出的:“以外葯言之,交感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氣更要微微,思慮之神貴在安靜。以內葯言之,煉精者,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泄露。鍊氣者,煉元氣,補離中之元陰也。元氣住,則呼吸之氣自不出入。煉神者,煉元神,坎離合體而復千元。元神凝,則思慮之神自然泰定,內外兼修,成仙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