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萬曆朝事
我是學歷史的,知道不管任何朝代,統治都是要依仗一定的階級,封建社會統治國家的基礎一般都是依靠官僚士紳。
明朝建國伊始,窮苦人出身的皇帝朱元璋非常的憎惡官員貪污腐敗,治吏非常的嚴格,規定凡是官員貪污五十兩便要殺頭,還創造了剝皮實草,從一開始就給明朝的吏治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後來的皇帝雖然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嚴毒,但朱元璋制定的律法卻保證了明朝的官場好於其它的朝代,所以大明一朝先期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官員貪污腐敗並不厲害,社會發展總體還是比較好的。
有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剝皮實草,不妨這裏簡單的解釋一下,剝皮實草就是把貪污腐敗的官員殺了,把皮剝下來,裏面添上草掛到政府大堂上,讓後繼的官員天天看着以儆效尤。
人的本性是貪婪的,即使朱元璋這麼嚴酷的手法也斷阻不了官員的貪婪,但總體來說對官員的貪婪起到了絕對的遏製作用。
明朝真正出現問題是在萬曆一朝。
萬曆皇帝朱翊鈞十歲,他爹穆宗朱載垕死了,朱翊鈞就接班當了皇帝,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肯定不能管理國家,所以這個時候,管理國家的重任就落到了內閣大臣們的頭上。
很幸運,大明出了一個好宰輔,這個人宰輔就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張居正的主持下,明王朝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朱翊鈞一切都聽張居正的,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者直接叫張先生,從來不直呼其名,本人也生活節儉,大有勤勉明君之風範,使得社會發展越來越好,期間還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
三大征是啥?三大征就是打了三次大仗,這三次大仗分別是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高麗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後世有人說三大征雖然都獲的了勝利,但軍費消耗甚鉅,造成了明王朝銀兩短缺,實際上根本不是那回事兒,歷史記載三大徵實際軍費都是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徵結束后,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有時候吧,人這玩意沒有辦法說,你說這朱翊鈞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完全可以成為開創盛世的中
(本章未完,請翻頁)
興大帝,說不定還能被後世的歷史學家吹捧為千古一帝,但這朱翊鈞大概是太妒忌張居正的名聲蓋過了他,或者是忌憚張居正功高震主,張居正一死,朱翊鈞就開始倒行逆施了,反正只要是張居正搞的政策都要反過來,這還不算,這傢伙後期居然幾十年不上朝,大臣們寫的奏章也不批複了,天天在皇宮裏研究如何長生不老,這樣一來朝廷還不亂套了?
答案是肯定的。
張居正在的時候,官員管理採用考成法,國家機器運轉和大臣們的辦事效率很高,哪個大臣也不敢胡來,今天該乾的事兒絕對今天完成,等朱翊鈞把張居正實行的政策全推翻了,官場的風氣就壞了,加上朱翊鈞長期不理朝政,大臣們干好乾壞一個樣,干不幹都一個樣,那誰還好好乾,好官員憑良心在干,壞的官員就開始拉幫結派搞起貪污腐敗了。
萬曆十四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的說他吸食毒物上了癮,我估計是吃那些道士給他配的仙丹上了癮。
道士煉的那些玩意,後世的人都知道,絕對是有毒的東西,有可能是這些東西毒性不是很大,慢慢的吸食多了積累起來就會中毒,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丹藥當時吃了肯定感覺不錯。
後來,因為立太子的事兒朱翊鈞與內閣杠起來了,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從萬曆十七年起,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
啥意思?就是考取的進士沒有皇帝批准內閣沒有辦法任命其為官員,這些人只好在京城等着,而好多的部門因為卻人事多的沒有人干。
萬曆十年的三月,朱翊鈞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個老婆。而且,朱翊鈞在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據說當時宮中有十來個長得很俊的小太監,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卧起”,號稱“十俊”,所以,雒於仁在奏疏中批評朱翊鈞“幸十俊以開騙門”。
挖槽!朱翊鈞厲害吧。
不僅如此,朱翊鈞還特別的貪婪,在明代諸帝中是最有名的貪財皇帝,他在親政以後,就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財,他還派出宦官擔任礦監稅使,四處搜括民財,弄的民怨
(本章未完,請翻頁)
四起,雞飛狗跳。
朱翊鈞荒怠,前後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不願意上朝聽政;后一階段是連大臣們的奏章也不批複,直接“留中”不發。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決策者,一旦皇帝不願處置但又不輕易授權於太監或大臣,整個文官政府的運轉就陷於停頓了,朱翊鈞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這就是萬曆朝後期的官場大勢,官僚隊伍中由此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
朱由檢的爹,括弧是朱由檢的爹、不是我爹,我爹還在山區的老家玩地球呢。
據說朱由檢的爹是一個宮女生的,說朱由檢的奶奶姓王,長的很漂亮,原是慈寧宮的普通宮女,萬曆九年的一天,明神宗在去向慈聖李太后請安時一時興起就將王氏就地正法了,不久,王氏懷孕,太后查問是怎麼回事兒,接着召問萬曆皇帝朱翊鈞,朱翊鈞不想承認是他所為,直到李太后命人查看《內起居注》時才勉強承認,當時宮中稱宮女為“都人”,朱翊鈞承認是自己乾的后,還是不想封王氏為妃,說王氏是一個下人,不夠資格,李太后很生氣,訓斥朱翊鈞說,你娘我也是“都人”,因此,朱翊鈞才封王氏被封為恭妃。
《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也。一日,帝入侍,太后問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爾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蓋內廷呼宮人曰“都人”,太后亦由宮人進,故云。
但是,朱翊鈞不太喜歡王氏以及她的兒子朱常洛,一直對朱常洛不管不問,朱常洛都十幾歲了,朱翊鈞也不安排朱常洛讀書。
朱翊鈞的正宮娘娘沒有子嗣,朱翊鈞就想封他最愛的妃子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祖制封長不封幼,朱翊鈞和大臣們之間便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國本之爭。
起始,雙方都不想退步,但由於大臣們的強烈要求,朱翊鈞才給朱常洛安排讀書的事兒。
立誰為太子,事關國家的根本制度,大臣們絕對不肯讓步,最後朱翊鈞頂不住了,態度由明確反對立長子為太子到採取拖延政策,但朝臣們不幹,最後朱翊鈞不得不立朱常洛為太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