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洞仙歌

第一卷 洞仙歌

天幕陰沉,狂風乍起,烏雲四合,眼見的一場大雨將至。

正此時,有二三十騎從西而來,風馳電掣,揚起了一路的沙塵。遙看時,早已是馬驚蹄亂,疲憊不堪。再看時,那為首的是一位將軍模樣,不過二十五六歲的年紀,青甲褐袍,面白微須,雖已是人困馬乏,眉宇間卻透出一股剛毅,舉手投足頗有英豪之氣。

正行進間,見不遠處叢林中紅靄靄氤氳一片,這將軍心中大喜,便調轉馬頭,揚鞭指向前方的樹林道:“眾將士,隨我趕入桃林暫避風雨!”眾人聽令,隨其快馬趕到桃林近前,便勒緊了韁繩,翻身下馬,魚貫而入。

待眾人進了桃林,只覺得釅釅的香氣撲鼻而來。原來此時正是仲夏時節,熟透的鮮桃掛滿了枝頭。四下望去,附近也無村舍田畝,這桃林看來不像是有主家的樣子。

眾人一連趕了十幾天的路,日夜風餐露宿,此時早已是飢腸轆轆,也顧不得那許多禮節,紛紛叫嚷着爬樹攀枝,去摘那香甜的桃子吃。不多會兒,眾人手裏便捧了三五顆,胡亂用野草樹葉蹭一蹭,坐在樹下大快朵頤起來。

部將鄧禹用衣襟兜了八九個熟透的桃子,顆顆皮薄個大芳香四溢,小心翼翼地兜過來叫那將軍吃。眾人正吃得痛快,那雨也就下了起來,只是淅淅瀝瀝、點點滴滴的,並無太大氣勢。

此時雲端之上,正有一位仙翁御風飛行。俯首見那煙雨朦朧的紅粉間有一股紫氣直衝霄漢,那仙長心中暗自驚詫,掐指算來已知前因後果,不禁頷首而笑,隨即按落了雲頭。

眾人飽餐了一頓,或坐或卧,躲在樹下避雨,懶懶散散地正在休息。忽然間,耳聽得有婉轉歌聲由遠及近,徐徐而來。歌唱道:

“月上瓊台,有清影迢迢。故人倚欄恨難銷。卷珠簾,煩愁借酒澆,春來也、殘花枝頭落,春去也、百果枝頭俏。

是非多顛倒,因緣難料,恩怨情仇惹人笑。惜壯志難酬,再回首、此身已老。悲也罷、夕陽卻正好,喜也罷、夜雨打芭蕉。”

歌聲由遠及近,不多時便從樹後轉出一位鶴髮童顏的老叟,雖是竹杖芒鞋、粗布衣衫的一身樸素打扮,全身上下卻甚是整潔,神態儀錶大有仙風道骨的風姿。只見他一邊口中朗朗吟唱,一邊從容踱步而行。

那將軍聽得他歌詞之意境甚是高遠,又見他相貌舉止超凡脫俗,連忙招呼道:“阿翁,快來樹下避雨!”說著便將他迎至樹下,又將坐騎的馬鞍解下,置於地上,恭請老翁來坐。

待老翁坐定,那將軍行禮道:“晚輩姓劉名秀字文叔,乃南陽人士。敢問阿翁尊姓?”老翁聽罷微微點頭,並不答話,伸手指一指那剛摘下的鮮桃道:“阿孫,取桃來我吃!”

那劉秀便挑一顆上好的大桃,用衣袖擦拭乾凈,雙手奉於老翁。那老翁也不客氣,將桃子放進口中咬了一口,旋即扔在一旁,道:“不甜,不甜!”以手指指頭頂道:“旁枝的那個又大又紅,阿孫摘與我吃!”

劉秀一愣,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見那枝頭果然有個熟透的大桃,紅撲撲的甚是喜人,於是踮着腳去摘,又細細擦拭一番后,遞到老翁的面前。老翁嘗了一口,又搖頭道:“不香,不香!莫若枝頂的那顆,有勞阿孫再給我摘來!”

眾將士多是粗魯之人,在一旁已看了多時,見這老叟挑肥揀瘦的甚是無禮,便一齊怒喝道:“這老兒有意戲耍將軍,且吃我等一刀,看是甜也不甜,香也不香!”眾人吵作一團,只有鄧禹站在一邊冷眼旁觀。

那劉秀心想:“這老翁仙風道骨,我親見他冒雨穿林而來,衣裳卻不曾有半點被淋濕的痕迹,即便不是得道成聖的仙家,想必也定非那山野粗鄙之俗人。他此番讓我摘桃,無非是要試探我的品性如何,想當年那張子房尚能圯橋三進履,我何不效仿於他?便果真是他有意刁難,似他這等年紀,又有何妨!”

想罷,他便喝退了眾人,爬上樹去摘桃。那桃樹本就生了許多桃膠,此時又淋了雨,更加地濕滑無比。劉秀三次爬到半空,三次都滑落下來,看得眾人心焦,而那老翁卻只是在一旁撫須而笑。

待到他終於摘了那桃,老翁卻惱道:“錯了,阿孫錯了!並非這顆,卻是那顆!”劉秀無奈,只得再次爬到樹巔,豈料他一不留神兩腳踏空,連人帶那桃枝桃葉嘩啦啦地一齊跌下樹來,將右腳也扭傷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眾人忙上前去扶。

眾人正手忙腳亂間,不知何時,自打林中跳出一隻梅花鹿來。那鹿足有一人多高,雙角椏椏叉叉,毛色光鮮亮麗,實則雄壯非凡。眾人見了,都不禁嘖嘖稱奇。

梅花鹿顯然並不怕人,徑直來到劉秀近前,將口中銜着的藥草放在他的腳旁便轉身離開,一眨眼又消失在叢林深處。

眾人看得目瞪口呆。那老翁卻不禁哈哈大笑起來,道:“阿孫好福氣,這鹿銜草可是治療跌打損傷的良藥。”眾人聽了,忙將草藥搗碎附在劉秀的腳踝,登時便消了腫止了疼。

老翁又道:“阿孫摘的桃子都不中吃,且看老夫給你摘來!”說罷左顧右盼,伸手摘下一個雞蛋大小、毛茸茸的青桃子遞了過去。

那桃尚未長成,青不溜丟的甚是不佳。劉秀不解其意,捏在手中看了片刻,不想失了禮數,只好道過謝,猶猶豫豫地放到口中嘗了一嘗。

那青桃自然是又酸又澀十分難吃。他強忍着酸澀吃了半顆,便再也無法下咽,於是趁老翁不注意時,悄悄地將那剩下的半顆青桃丟進身後草叢裏去了。誰知此時草叢中正匿着一隻毛色雪白的小狐狸,將那半顆青桃連核帶肉一口吞進了肚中。

老翁看劉秀模樣狼狽,摸着肚子又大笑了起來。笑罷,他便從袖中取出一卷帛書交給劉秀,道:“真乃孺子可教也!文叔,此卷乃我太乙玄門九字真言之口訣及心法要略,今傳授於你。你要勤加修習,日後對你大有裨益。待坐定江山之時,莫忘了保國安民,多施善政,否則我定不饒你!我之所言,你要謹記於心!”

又取出一個錦囊,道:“自古貴人多磨難。此囊內有良策一方,如遇性命之憂時,可助你逢凶化吉!”語罷,那老翁便化作一道金光飛逝而去,彈指間已無影無蹤。

劉秀知道遇到了真仙真聖的指點,頓時心中又喜又慌,忙率眾人俯首下拜,恭送仙翁離去。

抬眼再看那天時,已是雲開雨霽,紅輪西墜。只見西方晚霞漫天,金光萬道,與這桃林相互映照,如火般艷艷地連成了一片。

天色漸晚,一行人只得在林中歇腳。當夜,劉秀便在篝火旁通宵達旦地研習那書卷,只覺卷中文字十分地艱深晦澀,故而不知不覺地讀出了聲來。豈料先前那藏在草叢中吃桃的小狐狸,此刻卻也在聚精會神地聽他誦讀,並默記於胸。日後這一人一狐皆有大成,此是后話。

劉秀一夜未眠,已將那帛書來來回迴誦讀了十餘遍,不知不覺間東方漸白,鳥鳴啾啾,早已是清晨時分了。眾將士尚在酣睡,鼾聲如雷。正此時,忽聽得哨探來報,新莽的三萬追兵已至,距此地不足十里。

一行人忙解了韁繩,將馬匹牽出桃林。正待上馬,劉秀只覺行走艱難,原來是連日趕路,又不敢脫靴休息,那靴中早已灌滿了泥沙。於是他脫鞋倒土,足有四堆。

待要離去時,劉秀轉念一想,自忖那帛卷雖難如天書,但其中的造山填壑之法似小有心得,便心癢難耐,欲來試驗一番。

於是他口念真訣,道一聲“起!”那鞋窼里倒出來的四堆土便拔地而起,變作四座大丘,雖無華山千仞之勢,卻也高達數十丈,巍峨聳立,直干雲霄。看得眾人不禁撫掌稱妙。

再說那躲藏在草叢中的小狐狸,自從吃了那半顆青桃,憑空增添了許多年道行。眼見劉秀一行人已走遠,便化作一個白衣書生,出得林來。他見這四座大丘紫氣縈繞,心知此處有貴人施法,乃是一處風水寶地,便築穴修冢,造府建苑以為棲身之所。因其本是白狐所化,現如今又得了人身,故自稱獨孤小白。

那獨孤小白實已修行多年,苦於修道無門。如今有幸通宵達旦聽了劉秀的誦讀,觸類旁通,早已領會大半。他飛身一躍,佇立於大丘之上,遙望遠方沙塵遮天蔽日,耳聽馬蹄雜沓之聲漸行漸近。

他見那大軍旌旗蔽空,勢如奔雷,如一團黑雲般壓將過來,便施一個“陣”字訣,將那三萬大軍阻於丘下,使其不得前進半步。

那追兵盤桓了二三日,知那劉秀有高人相助,暗中布了法陣無法通行,無奈之下只得退去。

昆陽一役,劉秀用盡所學喚來暴雨狂風、飛火流星。他初入法門勉強為之,損耗了真元無數,所幸終以一萬之師,破新莽百萬大軍,陣斬了大司徒王尋。同年,劉秀率綠林軍如摧枯拉朽般

(本章未完,請翻頁)

攻入長安,王莽身死,新朝亦覆亡。

不久,劉秀之兄劉縯被更始皇帝劉玄所殺。劉秀自忖命在旦夕,雖刻苦修習心法口訣,只因道行尚淺,真元又未恢復,所以終日憂憤,鬱鬱寡歡。

鄧禹見狀,屏退了左右,拉住劉秀的左臂附耳道:“將軍今有性命之虞,何不將仙翁親賜錦囊打開一觀,看其中有何良策,以助將軍脫險?”劉秀如夢初醒,忙在內室中取出囊中書,見上面僅有四字曰:“登極河北”。

既有仙人指路,劉秀隨即便請命出撫河北。然而,劉秀之舉讓更始皇帝憑添了許多疑慮,進而竟起了殺心。更始皇帝急忙下詔書,命人將劉秀投入死牢,等候發落。

原來這更始皇帝知劉秀兄弟二人手足情深,只想早日斬草除根,又豈肯放他東去?只是更始皇帝知道劉秀素來謙恭,口碑極佳,滿朝文武對其稱讚有加;又見劉秀不為劉縯服喪,上表道:“兄長犯上,秀亦有過,不敢服喪”云云,一時間猶豫不決,故而未能痛下殺手。

一日更始皇帝午睡,朦朦朧朧間忽見一武將上前參拜,仔細看時,卻愈加模糊不清。更始帝驚呼道:“你是何人?”那人答道:“君王莫怕,臣乃劉縯。”

更始皇帝以為是怨鬼前來向他索命的,愈加地害怕,抖抖索索地問道:“劉將軍意欲何為?”那人俯首再拜道:“我主乃真命天子,福壽永長,臣又豈敢存有二心?臣雖身死,不能侍奉左右,然而在九泉之下,臣亦無時無刻不思報效君王,以盡本分。”

更始皇帝聽罷,稍稍心安,道:“將軍忠心可昭日月,令朕實為羞愧。將軍此來必有要事,還請將軍明言。”

那人伏地叩首道:“我主聖明!我主雖登基大寶,高坐龍床,然而眼下天下紛擾,百姓流離,新莽餘孽尚存,赤眉軍之亂未平,實乃危急存亡之秋也!臣在幽冥,常憂我主處境艱辛,而我卻有心無力,故而日日嘆息流涕。十殿閻羅念我忠義,法外開恩,特命臣以戴罪之軀,來人世拜見我主。今將閻羅法旨呈上,恭祝我主早日蕩平宇內,一統江山!”

說罷,那人向更始皇帝拜了三拜,躬身而退。

更始皇帝突然驚醒,方知適才不過是南柯一夢。然而一低頭,卻見床榻之上有書信一封,急忙打開來看,只見書信中寫道:“孤幽冥之主告皇帝陛下:經本王所查,這劉縯、劉秀兄弟乃忠君報國之士,可助陛下平定九州。現劉縯因過為君所殺,雖甚為可惜,實則天數使然,陛下無需愧疚。其弟劉秀尚存,其為人忠厚仁孝,陛下可安心差遣驅使,如有不力,可治其罪。恭祝萬安!”

更始皇帝看罷,以為神人示訓,更加深信不疑,即下旨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命其帶部將兵馬出巡河北,剿亂滅寇,輔佐朝廷,不得有誤。

劉秀本以為自己必死無疑,哪曾想竟峰迴路轉,如同做夢一般,方知冥冥之中皆有定數,心中念道:“仙翁誠不欺我也!”

為免夜長夢多,劉秀忙率兵來至河北,便好似強龍入海,猛虎歸山,兵馬勢力與日俱增。民心所向,不出三年,鄧禹等將即擁立劉秀在河北鄗城千秋亭稱帝,是為光武皇帝。之後,平關中、收關東、復隴西、略川蜀,平定天下。

那劉秀得了天下,果真謹遵仙翁的教誨,任賢用能,勵精圖治,愛惜民力,休養生息,一時間河清海晏,四海咸安,後世稱之為“光武中興”。

劉秀去世時,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其謙恭仁厚可見一般。司馬文正公贊曰:“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話分兩頭。再說那獨孤小白,自從得了帛書真傳,也便入了太乙玄門,以道家正宗自處。他本就天資聰慧,加之終日修習功課,不敢有絲毫懈怠,故而修為大有長進。為報劉秀所惠,幾次於暗中施以援手,助其轉危為安。

此後九百餘年間,獨孤小白朝齊雲,參武當,拜龍虎,訪青城,游遍三山五嶽,求教仙師無數,道法終得大成。

千百年間,獨孤小白幾經朝代更迭。每逢亂世,他便施法拯救黎民百姓,救苦濟厄,大慈大悲,百姓亦以神仙視之。年深日久,狐仙救人的故事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成就了一個傳奇。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仙俠一劍祭紅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仙俠一劍祭紅塵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洞仙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