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昊天之爭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丞相李斯認為三皇之中泰皇最貴,為其奉上“泰皇”的尊號。但贏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為自己定下了皇帝的尊號。是為祖龍。欲復太古人皇之尊位,誓做與世同君,與天同休。卻也因此惹惱了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乃盤古之心所化,是主宰天地宇宙的神,傳聞他是鴻鈞老祖座下童子,帝俊戰死後,奉鴻鈞之命,繼承天帝之位。雖然出身不太顯赫,但能力卻極其出眾,將一個快要分崩離析的天庭治理的井井有條。
要想知道昊天上帝為何惱怒,便得知道什麼是人皇。人皇是遠古時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皇”的原始意義就是神祇,第一代人皇將整個天下分為九州,這便是傳說中的大九州,而軒轅黃帝劃分封九州被稱為中九州,大禹劃分封九州稱為小九州。
人皇的地位僅次於昊天上帝,管理着地面上的一切,包括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當時昊天上帝雖然名義上是三界之主,但只能管理天庭,在地面上,他無法撼動人皇的統治,在冥界,他也無法讓後土皇地祇俯首聽令。
但昊天上帝畢竟是一個偉大的佈局者,他一直苦心的經營着天庭,等待着一個契機,能夠統治三界,唯吾獨尊。人皇的尊位古來有之,他們有崆峒印在手,就算是昊天上帝也難以撼動。只能等待着人類自己內部出錯。
人間在經歷女媧氏、伏羲氏、神農氏等三皇后,又有黃帝、顓頊、帝譽、堯、舜等五帝,直到夏禹死後,他的兒子夏啟取代始皇帝的先祖伯益成為君王。天下權力的傳承方式由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夏啟自覺理虧,便卸去了人皇的尊號,夏禹也由此成為第一代人皇
當時天下分為大九州、中九州、小九州。而至夏啟掌權之後,大九州和中九州漸漸分離出去,由於沒有了人皇的束縛,地面上漸漸紛亂,先有四海龍神獨立,再有各大山神、河神不服調遣。
昊天上帝便用三界之主的名號,收服各方。等到始皇帝統一六國,安定華夏之時,地面之上除了人族之外,其他勢力已經全部由昊天上帝掌控。他又怎能任由始皇帝將他辛苦經營的這一切化為烏有。
夏商兩朝更迭之際,昊天上帝忙於收服五湖四海,無暇管理人間之事。直到商朝末期,昊天上帝欲扶持大周,建立一個真正由天庭統治的人間政權。
所以由鴻鈞老祖、女媧娘娘共同倡議,三教共議封神榜。一場由人神共同發起的戰爭即將打響。在這樣摧枯拉朽的攻勢之下,商朝的結局已經註定。
昊天上帝答應周武王,不插手人間的王朝更迭,以及將戰場陣亡的兩軍將士和不幸隕落的仙人封為天神。周武王便答應人間的帝王永世為昊天上帝的嫡長子,這便是世人所說的周天子。
之後不管人間發生什麼樣的戰亂,即便是春秋列國征伐,周天子名存實亡,昊天上帝都沒有橫加干涉。
直到始皇帝登基稱帝,認為自己功勛無人可比,自然不甘心做昊天上帝的附庸,決心與昊天上帝爭上一爭。畢竟若不是夏啟,自己的先祖伯益已經是人皇了,贏氏一脈也不會直到西周末期才成為諸侯。
昊天上帝知道了始皇帝的想法,大怒之下,降下五條真龍氣運,欲在人間改朝換代。這是繼商周之爭后,昊天上帝又一次插手人間之事。但昊天上帝當年與周武王有言在先,不過問人間的王朝更迭,始皇帝不遵周武王的囑咐情有可原,自己卻不能言而無信。昊天上帝便降下五條真龍氣運,幫助蛟龍之子劉季變成真龍,取代祖龍。何為蛟龍之子?便是當初大禹治水時被鎖住的蛟龍,逃脫至沛縣,淫劉端之妻生劉季,后又遁入北海,稱北海龍神。
始皇帝便降服五龍。鎮壓於和氏壁中,命名為傳國玉璽,奉之為國之重器,是為祖龍璽。昊天上帝又欲以神道設教,幫助其治理人間。始皇帝欲破除昊天上帝的謀划,遂決定焚書坑儒,不使其典籍流傳於世。
同年秋天有熒惑守心,天降隕石,上書:始皇帝死而地分。昊天上帝又命三十六天罡下界投胎,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後土皇地祇知道,昊天上帝收服人界之後,便會轉而對付冥界,遂命七十二地煞臨凡,幫助始皇帝穩固帝業,一起對抗昊天上帝。
公元前210年,有人持上古神器崆峒印前來求見始皇帝。始皇帝曾聽聞執掌此印,可廢立人皇,上古時期曾為三皇五帝執掌,印璽之上有九龍交紐,印座四面有五方天帝的聖容。始皇帝聽聞大喜,欣然接受。殊不知昊天上帝已經在崆峒印之上施了禁術。
同年七月,始皇帝第五次出巡,崆峒印的咒禁發作,同時祖龍璽之上的五條真龍也開始反噬,是為五龍攻心。當時大軍行至沙丘。此地先有殷商帝辛、後有趙武靈王身死,被稱為困龍之地。
祖龍隨之駕崩,祖龍璽上五條真龍氣運隨之四散而逃。當時劉季就任泗水亭長,當時秦國運送九鼎途徑泗水時,被泗水神奪去。
在祖龍死後,泗水神奉昊天旨意贈禹皇九鼎。劉季用九鼎引來兩條真龍氣運,其餘三條分別被陳勝、項羽、熊心所得,始皇帝一死,天下隨之分崩離析,即將改朝換代。
在遙遠的兩千年後,始皇帝的八十四代孫秦政,意外得到崆峒印,穿越回秦朝,化身成為秦始皇。在得知這一切之後,決心完成始皇帝的遺願,稱人皇,欲以大九州太古巨人,以及自身的玄甲鐵騎、加上後土皇地祇授予的秦俑大軍,一統伐天。
一場人神大戰即將打響,秦朝的歷史也將徹底改寫。在強大的武力加持之下,昊天上帝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人間帝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