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盡復遼東,后金覆滅
蒙古左翼的戰況每天都會向瀋陽的皇太極彙報,讓他很是心累。
他不怕與明軍打任何仗,就怕這種消耗戰,畢竟大金的底子和明國是遠遠不能比的。
何況,隨着晉商八家的覆滅,和明國的主要貿易通道便被切斷了,現在只能通過毛文龍皮島還能做些買賣。
但是毛文龍這條路線,根本沒辦法與晉商八家相比,再加上登萊對渤海的封鎖,很多想與遼東貿易的明國商人也不敢冒險了,這也進一步推高了遼東的糧價。
如今,一石糧的價格已經飆升到超過二十兩一石,而且還供不應求。
所以,想改變這種局面,唯有突破明國邊牆,大肆劫掠,並強迫明國朝廷開通邊貿,這是他在寧錦之戰失敗后就有的考量,只是現在更加急切。
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他心裏再急切,也要儘可能的先解決糧草的問題。
由於物資緊缺,他不得不加強整個遼東的糧食管控,從人到馬,每天進行配給,漢人最少,其次蒙古人,然後才是女真人。
即便如此,連不少女真人都過得緊巴巴的,因為皇太極還要將省下來的糧食分撥一部分給濟爾哈朗。
終於,熬到了七月份,再過不到兩個月就秋收了。
秋收之後,皇太極就準備發起行動。
可是,天啟卻先一步行動了,這倒不是大舉進攻建虜,而是讓東江鎮的毛文龍派出人馬,以小隊為單位深入敵後,不為進攻堅城和鋪堡,而是專門去毀壞他們的莊稼。
為了鼓勵毛文龍大膽行動,魏忠賢代表天啟向他承諾,只要能夠毀壞萬畝良田的莊稼,讓自己能向萬歲交差,到時候必向萬歲給他毛文龍請賞,至少會撥給他五十萬兩銀子。
毛文龍一算,五十萬兩銀子,自己偷偷賣給建虜幾萬石糧食也賺不回來。
而且毀壞了遼東的莊稼,必然進一步推高遼東的糧價,自己賺得也會更多,所以領了旨意之後,他迅速開始行動。
其實,毛文龍偷偷和建虜做生意,天啟早就知道,只是一直隱忍着罷了。
與此同時,天啟又下旨意讓旅順的劉興祚部也展開同樣的行動,特別是劉興祚麾下還有千餘女真兵,做這樣的事情更得心應手。
而劉興祚就比毛文龍聽話多了,立即行動起來。
錦衣衛也沒有閑着,也跟着混入遼東刺探各種情報。
於是,大規模的敵後戰在遼東展開,當一片片還未成熟的莊稼被毀時,皇太極氣得直跳腳,不得不讓各牛錄分散去保護各自所屬的莊稼,並派出一支支精銳去清剿深入遼東的明軍和探子。
這些明軍和探子為了生存,都盡量晝伏夜出,讓建虜空有實力卻很難發揮出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力量死守莊稼。
經過兩個多月的殘酷博弈,明軍和大明的探子固然有不小的損失,但是他們也成功的讓遼東的糧食減產超過三成,這進一步推高了整個遼東的糧食危機,讓糧價進一步飆升。
皇太極再也等不及了,將收成上來的糧食準備好后,立即召集一萬三千建虜大軍,外加還在蒙古左翼與明軍糾纏的濟爾哈朗部,達到近三萬的建虜真夷。
另徵召一萬餘蒙古騎兵和投降的漢將率領的六千餘漢軍,及四萬包衣和余丁,合計九萬人左右,號稱二十萬繞道蒙古進攻大明,這比正史中的規模大多了。
其實,不用看建虜的調動情況,光是看遼東的市場經濟,天啟就知道,皇太極必然會在秋收之後進攻大明來轉移遼東的內部矛盾。
不然的話,他皇太極再有能耐,糧食危機的問題解決不了,他的統治遲早難以維持下去。
所以,在皇太極動員之前,天啟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他頒佈了多道聖旨。
下旨秦良玉派出一萬白桿兵拱衛京畿,盧象升的一萬兩千天雄軍開始備戰,孫傳庭的九千秦軍開始備戰。
同時,派出五萬經過近兩年篩選和操練的京營兵,加強山海關至大同府一帶長城沿線的防禦。
十月七日,建虜大軍進入科爾沁部的消息便傳到了京師,天啟立即應令錦衣衛嚴密關注建虜的行進路線。
因為他記得正史中建虜是從北直隸段的長城關口破關的,但現在歷史已經發生了改變,他不排除建虜會改變路線,選擇從宣大一帶作為突破口。
但是,他的主要準備方向還是以北直隸為主。
所以,在下旨堅壁清野時,除了北直隸的順天府、永平府、宣府、延慶州、保安州,他還讓山西大同府的百姓也做好準備,隨時準備聽眾官府的命令撤退。
不過,皇太極也知道,陝西、山西一帶也是窮地方,這幾年災情也非常嚴重,百姓收不到糧食吃不飽,都開始造反了。
所以,他根本不打算往山西和陝西那個方向跑,因為他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搶糧,其實才是金銀財寶和人口,自然直指京畿最有搞頭了。
十天之後,建虜的兵鋒已經抵達奈曼部,與濟爾哈朗匯合后,繼續向南。
此時建虜大軍與北直隸段的邊牆已經只有幾百里了,天啟不再耽擱,立即下令順天府和永平府的百姓在官府的組織下開始向南轉移。
而被京營替換下來的原衛所軍隊負責配合官府維持秩序,並保護百姓的安全,東廠和錦衣衛派人暗中監督。
白桿兵、天雄軍、秦軍,已經從蒙古撤退回來的滿桂、祖大壽和楊肇基部按照命令進入遵化、薊州、遷安、永平、懷柔、密雲、順義等已經撤空的堅城。
而這些城池在這一年多來,也被孫元化進行了升級改造,在四周修築了稜角防禦台,並在上面佈置了從葡萄牙人手中構建的紅夷大炮,變得更加的易守難台。
十月二十三日,建虜大軍分東西兩路,分別兵臨永主府西北角的龍井關和順天府東北角的大安口,併發起了猛攻。
這兩處關口的明軍也都改成了精心操練的京營兵,再加上有所準備,所以他們的抵抗很是頑強,最近的薊州鎮和遵化城也先後派援軍予以支援。
建虜攻了三天,連一處關口都沒有攻下。
皇太極有些氣急敗壞,又選擇喜峰口、將軍石關等幾處關口發起多點進攻。
最終,從馬蘭峪關破口而入,此處關口往東是遵化,往西是薊州,往南是玉田。
皇太極兵分三路去攻取,卻是發現完全和想像中的不一樣,彷彿這每一座城都是關外的寧遠城,這時潛藏在大明的建虜探子的情報才姍姍來遲。
皇太極大為震驚,他知道女真兵不善攻城,想要攻擊這些堅城,即便自己帶來的大軍傷亡殆盡,恐怕也無法全部佔領。
而且這些城池的百姓都撤出去了,即便攻取,也得不到多少好處。
無奈之下,只得繼續深入,他立即率領大軍直奔京師,想吸引各城的明軍出來援助,然後在野戰中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
但是天啟早有旨意,京師不需任何軍隊來營救,京營足可以保護京師的安全。
事實也確實如此,京師有更高的城牆,有更寬的護城河,有更猛烈的火炮。
建虜只有一些小炮,沒有大型的攻城炮,連寧遠那樣的城池都攻不下,更別說京師了。
皇太極心裏也很清楚,所以佯攻幾次沒有達到目的,便放棄了,準備分成兩路改掠山東。
但是各路以逸待勞的明軍開始不分晝夜的襲擊建虜負責押運糧草,照看戰馬的包衣、余丁隊伍,破壞他們的後勤。
同時,專門盯着皇太極的兩黃旗進行圍攻,並公開直言大明的敵人只是兩黃旗。
明知道這是明軍的計謀,但是莽古爾泰還是有意識的避開與明軍的消耗戰,讓明軍儘可能的去消耗兩黃旗的實力。
而且,他也公開的建言事不可為,應該打道回府。
因為勞師遠征而一無所獲,皇太極的威望必然受到沉重打擊。
大貝勒代善和二貝勒阿敏和皇太極也並非一條心,幾人都心懷鬼胎。
由於建虜後勤得不到補充,所以不得不嚴密保護後勤隊伍的安全,而明軍輕裝上陣,反而佔據着主動,可以選擇有利時機逼迫建虜交戰,不利的時候則撤退。
天啟督導訓練的八千大軍也出戰了,擺出了明軍與以往不一樣的方陣。
聽說這支軍隊是天啟訓練的,皇太極有心想拿這支京營兵立威,於是派出自己的兩黃旗出戰,結果吃了大虧。
不但損失了兩千多精銳,還葬送了一個固山額真、一個梅勒額真和四個甲喇額真,牛錄額真更是有十個。
因為天啟之前用發明系統發明了水力膛線機和米涅彈,從而讓一部分明軍槍法好的用上了線膛槍。
天啟下令他們在戰鬥時,專門選擇建虜的將官進行狙擊。
所以,根本沒有心裏準備的兩黃旗直接撞在了槍口上。
皇太極心痛得幾乎要吐血,威嚴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莽古爾泰在暗中幸災樂禍,並以此為借口更不想用自己正藍旗的兵馬與明軍在明國腹地拼個你死我活了。
與此同時,登萊巡撫袁可立也調兵在建虜前進的方向上設立幾道防線阻擊。
明軍的白桿兵、天雄軍、秦軍、遼兵、京營兵越來越有信心,不再那般畏懼與建虜野戰,也在不斷擴大戰鬥規模。
而建虜內部四大貝勒也產生不小的分歧,導致政令無法統一,進一步削弱了建虜的實力。
在這種情景下,雙方在天津的楊柳青一帶爆發大戰,雙方都承受了不小的損失,明軍的損失固然要超過建虜一倍,但依然保存了相當的實力。
而建虜的信心卻再一次遭遇重創,讓更多的人對皇太極的這次入寇感到不滿。
在雙方在北直隸連番糾纏時,袁可立同時分兵,以旅順為基點,在劉興祚的指揮下,開始進攻相對空虛的遼南。
皮島的毛文龍則也率領麾下大規模上岸,襲擾村落和防守力量薄弱的小城和鋪堡,打擊建虜的有生力量。
林丹汗也沒有閑着,他接受了天啟的建議,派軍去進攻建虜最大的蒙古盟友科爾沁部,與科爾沁部發生大戰,並敗之。
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內,皇太極的大軍深入大明境內六七百里,卻幾無所獲,反而所耗甚大。
整支軍隊的傷亡也不小,其中女真兵的傷亡超過六千人,蒙古騎兵有近七千,包衣和余丁更是損失過萬。
更重要的是士氣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因為自先汗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建州女真從未遭遇過如此大的損失,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些入寇是錯誤的,認為繼續下去只會增加更多的傷亡,就算能夠劫掠一些物資,也是得不償失。
而且蒙古科爾沁部也多次請求支援。
無奈之下,皇太極不得不下令撤退,開始有序向北撤去。
天啟立即下旨各軍返回各城,放任建虜離去。
建虜只能燒毀一些已經無人的村莊發泄怒火,然後狼狽的撤出大明境內。
這次失利,對皇太極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可以說直接打亂了他整合建虜權力的計劃,他的威望和兩黃旗實力受到了雙重打擊,讓他再難壓服其他三大貝勒,建虜內部的權利爭奪開始加劇。
而大明,通過此戰,天啟的威望大盛,他繼續練兵,擴充京營兵的實力,新的戰陣和燧發槍的運用也被證明更加實用。
在民生方面,玉米、番薯、土豆幾種高產作用的改良種子得到推廣,再在天啟政令的支持下,開始在北方大規模種植開來。
在賦稅方面,天啟繼續削減遼餉,並對災情嚴重的省份減少徵收,甚至是按年份免征,讓民休養生息,贏得民心。
天啟開始提高商人的地位,並鼓勵商業活動,但是卻加大了對商稅的徵收,一些反對者陸續被東廠給清算掉。
接着,天啟開始向藩王下手,下令所有藩王遷入京師,允許他們獲得一定的皇族特權,但其封地全部被沒收,並大幅消減國家財政的他們的供養費用,鼓勵他們自謀生路,比如經商、置產。
這些藩王雖然不滿,卻也無可奈何。
此舉進一步減輕了大明的財政壓力,釋放出了更多的土地,有利於進一步促進商業活動。
同時,天啟也放開了海禁,鼓勵商人走出去,但嚴禁與遼東的建虜來往。
天啟通過積攢的發明點發明了飛梭、珍妮機,以及各種農具,讓紡織業高速發展起來,通過海外貿易,賺取了大量的順差。
在這期間,大明一直對建虜實行經濟封鎖,並且不停的進行襲擾,特別是在秋收之前一段時間。
五年時間,大明的國力蒸蒸日上,而建虜卻江河日下,只得通過征伐朝縣、以及還未臣服北喀爾喀部補充越發嚴峻的形勢。
天啟十五年開凍之後,天啟認為收復遼東的時機已到,便發兵從遼西開始進攻。
此時的明軍已經大量裝備燧發槍,甚至還配備了更行進的線膛炮,火炮也大為改進,小型化的野戰炮已經大量使用。
在如此情形下,曾經建虜引以為傲的野戰,已然不是明軍的對手。
僅僅三個月時間,明軍便收復三岔河以西所有地區,林丹汗趁機率領察哈爾部回到蒙古左翼,開始懲罰那些叛徒。
袁可立隨即大舉進攻遼南,先後收回遼南大片失地。
皇太極心力交瘁,二貝勒阿敏知道建虜已經難以為繼,便暗中向大明投降。
天啟予以重利,讓其找準時機率部儘快來投。
在大明大軍抵達海州附近時,阿敏做出抉擇,率領鑲藍旗主力南下歸投,給予建虜以沉重打擊,引發連鎖反應,大貝勒代善也有歸降之意。
不甘失敗的皇太極在最終在瀋陽外圍與明軍主力對峙,大貝勒代善臨陣退縮,率部北逃,反而是莽古爾泰不願意投降。
最終和皇太極先後戰死,代善遣書請降,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至此滅亡,大明盡復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