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彎彎繞
不宋423.彎彎繞驚怒交加的伽蓬舍衝到潘沙身後,抄臂勒住他脖頸,正要發力痛下殺手。
「住手!」
耳邊一聲斷喝,震得伽蓬舍大楞,轉頭一看,確認是畢文要阻止自己,不禁疑竇叢生,「畢先生,為何不許我殺這叛賊,難道你和他是一夥的?」
這時其他人全都瞪大着眼睛,愕然又狐疑的目光鎖住畢文臉龐。
辛巴初時也十分震驚,但很快便轉過了念頭,大呼道,「二哥你胡說什麼!畢先生深得父王信重,怎麼可能會有異心!?無論如何,我是絕對相信畢先生的!」
伽蓬舍性格衝動,卻不是沒頭腦,聽了這話,又見畢文淡定無比,立刻醒悟過來。
「畢先生見諒,是我急昏了頭,口不擇言錯怪先生了,先生人品端莊,風神磊落,絕不會有絲毫齷齪之舉!」
其他人也反應過來,「就是就是,畢先生若有貳心,哪會主動暴露潘沙與億賴查的叛變行徑……」
畢文坦然一笑,「多謝大家的信任,不過呢,潘沙將軍和我,確實算是一夥的。」
此言一出,眾人都傻眼了,心中亂成一鍋粥,只感自己腦子不夠用。
「先生……」辛巴欲言又止,顯然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波譎雲詭的狀況。
畢文環視一圈,將眾人反應盡收眼底,才不緊不慢道,「潘沙將軍投靠保脫禿花是真,更是出自在下授意……而且,君上對此一清二楚……」
眾人又是訝異非常,而辛巴反應尤快,「先生的意思是,潘沙暗中投敵,其實都是父王與先生的計策?高!實在是高!先生智謀無雙,鬼神莫測啊!」
又被三弟搶先一步示好,伽蓬舍大為懊惱,也急忙恭維,「畢先生真乃當世諸葛,一步一計,算無遺策,將釋利訶梨和保脫禿花兩個賊子都玩弄於鼓掌之間,哈哈哈,相信用不了多久,二賊便會爭個你死我活,最後卻被咱們一網打盡,或許直到灰飛煙滅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其他人此時也想明白了一些,看向畢文的目光更為敬服,但仍有一些疑惑。
「保脫禿花一直暗藏野心,但向來優柔寡斷小心謹慎,君上便是想要剷除這個隱患也抓不到他把柄,所以畢先生設計讓潘沙與億賴查投靠於他,給他‘增加實力,促使他自信膨脹,下決心叛亂,如此一來,君上誅除叛逆便是名正言順了,但我等不解的是,釋利訶梨那邊又是怎麼回事?」
留守都城的這幾名文武大臣都是闍耶親信,不過大多都是奉命行事,對於全盤計劃並不是很了解,大概也就辛巴和伽蓬舍知道得多一點。
見眾人發問,伽蓬舍便興沖沖地想為畢文宣揚功績,「父王早就忌憚二賊的狼子野心,但礙於親情,又確實找不到機會,所以只能一直忍耐,步步相讓,也多虧蒲崇謨舉薦了才華橫溢的畢先生,不但出謀劃策令父王穩住陣腳,近日更是制定了讓二賊鷸蚌相爭之妙策。」
「本來這些事都是絕密,但今日召集你們來,那就說明信得過大家,有些事現在讓你們知道也無妨……」
「濕婆節一案,其實是釋利訶梨一手操縱,我那蠢大哥很早就與他狼狽為女干,而喀尼頌三位祭司表面上對大主祭恭順,但也被釋利訶梨收買。」..
「釋利訶梨本來只是想嚇一嚇宋使,好創造機會搭上去,但他也想不到喀尼頌實際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遵從畢先生的意思,乾脆趁機弄死宋使,不但能絕了釋利訶梨勾結宋朝的心思,而且事後把他主使的證據交給宋朝,就能讓他偷雞不成蝕把米……」
「可惜的是,釋利訶梨這狗賊運氣好,在最後關頭居然趕來了,還是藉機與宋使搭上了線,不過嘛,他為了討好宋朝,主動接下案件審
理,並且不顧本國官民的強烈不滿,大肆偏袒宋人,這也讓他大失人心,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後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由一個賣國背民之人登上王位的。」
「所以說,畢先生的計謀還是成功的。」
眾人聽完,不禁有些目瞪口呆,雖然他們之前都猜到慘案背後有釋利訶梨的影子,卻怎麼也想不到裏面還有這麼多彎彎繞。
一位名叫果喇的文官大為感嘆,「釋利訶梨也算是智計過人了,最終卻還是被畢先生吃得死死的……對了,這蒲崇謨莫非就是近大半年來馳騁南洋的…英豪?難道……」
「嘿嘿,你猜的沒錯,蒲崇謨少年英傑,麾下有近五千勇壯,乃是父王手中一支奇兵,將會用在關鍵時刻,吶,也是時候讓大家見見面了。」
伽蓬舍看出畢文沒有反對之意,便拍拍手掌,「有請蒲將軍。」
話音一落,密室一面牆上打開一道暗門,走出一黑衣少年。
年紀也就十八九歲的樣子,儀容身姿頗有富貴之氣,眼眸中卻分外陰狠,猶如寒冰。
他走到大案邊,只是微微對畢文點了點頭,看都沒看其他人一眼,就面無表情的坐了下來。
伽蓬舍見狀,臉上略有尷尬,但很快掩飾過去,「諸位莫怪,蒲將軍身負血海深仇,內心一直痛苦沉重,並不是有意失禮……」
「理解……理解……」
眾人狀若大度,臉上卻都還有些許不自然,密室中的氣氛很是僵硬沉悶。
於是伽蓬舍便又扯開話頭,轉移大家注意力。
「那釋利訶梨也不簡單,吃了悶虧之後並不甘心,所以又故技重施,煽動民眾包圍了宋使所借住的張家……」
果喇驚訝,「這事也是釋利訶梨的手筆?我還以為…」
「以為什麼?」伽蓬舍笑了,臉上帶着洋洋自得,「是不是像外界那些自作聰明的人一樣,以為是父王所為?嘿嘿,其實說是也算是吧。」
「父王畢竟乃一國之主,對國都的掌控還是很穩的,單憑釋利訶梨肯定掀不起如此大的風浪,只不過畢先生認為可以將計就計,所以趁勢推波助瀾,才有了舉城百姓皆反宋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