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簡介
劉虞(?—公元193年),字伯安,東海郯縣(今浙江嵊縣)人,雖然和袁氏兄弟、劉璋等人一樣同屬高幹子弟,卻沒有倚靠祖輩的蔭蔽,而是從基層做起,早年舉孝廉,擔任戶曹吏之類的小官,任內“治身奉職”。後來又當過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純樸,境內無盜賊,災害不生”。當時甚至出現過這樣的傳說:時鄰縣接壤,蝗蟲為害,至博平界,飛過不入。這個傳說雖然不足為信,但也足以說明劉虞的傑出才能已經是廣為流傳。由於政績顯著,后累升至幽州刺史、甘陵相,漢靈帝時歷升尚書令、光祿勛、宗正等要職,靈帝末年,以宗正復任幽州牧。董卓專權時期,董卓對劉虞也是極力拉攏劉虞,拜大司馬,進封襄賁侯。初平元年,又代袁隗為太傅。位居三公之列。但由於當時的交通等方面的原因,遠在幽州的劉虞並沒有接到這項任命。以劉虞的生平情況看,就算接到,他也必定不會理睬。
劉虞為官清廉,“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與當時東漢官僚窮奢極欲的腐朽作風截然不同,因此對幽州風氣的改變起了很大作用,“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在後漢末年具有很罕見的人格魅力,深受百姓、士人愛戴。劉虞在任期間“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巿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重點發展農業、養蠶業,利用上谷郡與匈奴、扶余、鮮卑等民族進行邊境貿易,開採漁陽郡豐富的鹽、鐵資源,按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自我挖潛,脫貧致富。經過劉虞的有管理,幽州成為當時最為富裕的地區之一。從青州、徐州過來定居的百姓竟有百萬之眾,說劉虞是個出色的內政高手一點也不過分。
漢朝的外邦異族問題一直困繞了當權者幾百年,一直沒有解決好。東漢末年,戰亂頻生,這些外邦異族也乘機進行入侵。危害了政權的穩定。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前中山太守張純投靠烏桓遼西部大人(即首領)丘力居等人發動叛亂,並自號彌天安定王,為三郡烏桓元帥,搶劫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擴充地盤。面對複雜的形勢,劉虞立即派遣使臣到丘力居處曉以利害,成功瓦解了叛亂,避免發生民族之間的更大糾紛,並成功鎮壓了這場多民族參與的叛亂。在民族問題的處理方面,劉虞主張安撫,和平相處。他任內“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余、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在各民族之中享有崇高威望。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袁紹、韓馥等諸侯欲擁立劉虞為帝,遭到劉虞的嚴詞拒絕。劉虞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暞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作為大漢王朝的忠臣,劉虞心中想的只有盡心王室,重振朝綱。不僅如此,當漢獻帝想還都洛陽,派劉虞之子劉和去找劉虞,讓劉虞率兵迎接之時,劉虞也是毫不猶豫,立即執行。如果不是因為袁術、公孫瓚等人從中作梗,那後面發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能就變成了劉虞“助天子以平亂世”了,憑藉劉虞的聲望和幽州的實力,後漢王朝至少不會那麼快就土崩瓦解。可惜天算不如人算,劉虞非但沒有完成其復興漢室的雄心壯志,反而在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被公孫瓚殺害,帶着遺憾悲壯的離去。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劉虞的舊部鮮於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率兵為劉虞報仇。由於當年劉虞在各民族之中的崇高威望,包括鮮卑、烏丸等民族在內的數萬青壯加入到閻柔的隊伍之中,與公孫瓚展開戰鬥。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為之復仇,最終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
劉虞,雖然未能完成自己“盡心王室,重振朝綱”的心愿,但從他一生的政績與才能,加上處理民族問題的水平這三方面的作為來看,說他是三國前期最傑出的政治家還是恰如其分的。
劉虞-歷史傳記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末名臣,長期駐守幽州,有很高的威信。劉虞追求寬政,發展經濟,安撫百姓,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民族,而下屬公孫瓚主張武力解決,二人出現矛盾。后矛盾激化,劉虞率兵進攻公孫瓚,失敗后被殺。
劉虞-簡明演義傳記
劉虞於三國演義第2回登場,被朝廷任命為幽州牧,負責征討張舉、張純。劉備曾在他手下任職,立功后被劉虞推薦升為下密丞。劉虞也因平叛有功升為太尉。
劉虞-歷史評價
范曄贊曰:襄賁勵德,維城燕北。仁能洽下,忠以衛國。
他,一位皇家貴族,出身高貴。
他,一個清官,公正、仁和,政績顯著。
他,民族問題專家,深受其他民族敬仰,他死後,連這些外邦異族都要為他報仇。
他,一位忠臣,一生為國,從不背叛。
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三國的混亂局面也許就不會發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也就不會出現了。
他,就是後漢三國前期最傑出的政治家—劉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