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文藝班子裏的情話(1)
[筆下文學Www.bxwx.net]
58.民間流傳着一句話,叫做打不過東溪,唱不過南陰。在湘南山區之地,很多地方都有着悠遠的特色文化傳統。東溪是個武術之鄉,男女老少都習武,有許多真正的高手。而南陰卻是個文曲星之鄉,多出文才和藝才。發源於南陰的地方戲劇南劇,流傳到周邊地區很多地方,甚至其他省區。南陰和東溪一文一武,北文南武,瀟湘大地的湘南山區文武雙全。唯楚有才,湘南山區也是個藏龍卧虎之地。玉丘這麼個小地方,鄉親們也不須翻過獅子嶺,不須過了湘江,就能欣賞到自己演出的各種劇目。過去主要是南劇和一些別的藝術形式,土改開始玉丘的文藝向革命文藝轉化,文藝由**領導,文藝把握了正確的方向。
在玉丘,不光是村裡能演節目,一個院子(生產隊)就能拿齣節目來,有的一家子裏就能演出一台戲。一家人有吹拉彈唱後台前台拿出幾個節目不是難事,過去家庭中多有各種樂器道具,土改時除了二胡笛子之類給家裏留着以外,象圓鼓、銅鑼、嗩吶、鈸、號以及一些在書面語言中找不到對應名稱的種種民間地方樂器,都收歸了農會,以後放到了大隊統一保管。
玉丘人演節目可不是簡單地唱幾首歌曲跳幾個舞蹈,他們是真正的唱戲,他們拿出來就是南劇、京劇,還不是一個段落或者哪一場,而是全劇,當地人叫做“唱大戲”。他們總不說演戲,而是習慣於說“唱戲”。他們過去唱的“大戲”有《楊家將》、《竇娥冤》、《桃花扇》、《諸葛亮》、《郭子儀拜壽》……土改后他們能上《白毛女》,七十年代他們演《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他們還自編自演話劇,在公社甚至縣裏的文藝調演中出奇制勝,頻拿大獎,風光了好多年。除了“大戲”京劇、南劇和後來的樣板戲全劇排演以及大型話劇以外,他們還有相聲小品、快板、三句半以及歌舞節目。
早年我家大姐是大隊不可多得的革命文藝人才,雖然論傳統戲劇她還排不上號,但從她那個時候開始,革命的文藝是主流,她以歌舞節目見長,歌唱新社會,舞動新生活。
我和妹妹讀書的時候,學生們雖然上不了“大戲”,但我們都是學校文藝宣傳隊的骨幹,妹妹唱歌跳舞,還學扭秧歌。我除了參加有男孩子跳的舞蹈節目以外,總是出演話劇里的小男主角,演過劉文學、高玉寶、潘冬子,還有於中老師創作的話劇里跟壞人壞事做鬥爭的紅小兵男主角。
我們讀書的時候,每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不是放假,而是在公社例行演出。那一天以學校為單位在公社匯演,還要評獎。
每年“六一”期間是我們特別興奮的一段時間,節前個把月學校就開始組織大家排演節目了,放學後排練到天將黑才回家,晚上文藝隊還要集中排練,我和妹妹還有雪蓮等其他幾個小演員扛着“照魚燈”(玉丘人夜裏打魚用的一種簡易燈具)到學校,常常弄到差不多半夜裏才回家。
“六一”那一天學校里組織全校師生排着長隊,打着紅旗,敲鑼打鼓,興高采烈地向公社出發。小朋友們都盡量穿得鮮亮,把母親為孩子們準備的最好的衣服穿上了。隊伍唱着歌兒,演員們在出發前已經化好了裝,走在隊伍里特別亮麗、神氣、驕傲,沿路吸引着鄉親們的眼光。隊伍走出去以後,往往就可碰上了別的小學裏的學生隊伍,各自的隊伍里就出現了點點躁動,有的喊喊叫叫,有的指指點點,暗自較着個勁,等着到時候戲台上見分曉。
###就在公社大操坪上,操坪的一頭是公社禮堂,節目就在禮堂里演出。學生隊伍排滿了禮堂前的大操坪,全都席地而坐,正式演出前隊伍間還自動地發歌比賽。
各學校的節目大多是唱歌跳舞,玉丘小學的主打節目卻是話劇,常常贏了頭獎,別的小學也心服口服。我們能拿出話劇上台,一是受玉丘成年人演出的個性影響,二是有於中這個節目編導。除了話劇、歌舞節目以外,我們有時也別出心裁,搞個相聲快板什麼的,總是能給公社領導和群眾觀眾們一個驚喜。我除了演過話劇,也在於中的指導下表演過相聲節目,那是我小時候最糟糕的演出,因為小時候的我並不懂得幽默和滑稽。
我大哥演戲最少,他在當兵以前參加大隊的話劇演出時,我的記憶里只有他帶着一隊鄉親扛着大口袋從台前跑過去,他面向觀眾喊:“鬼子來啦!快走啊!”全部台詞就只有七個字。他帶着群眾下了台後在燈光下當著觀眾的面就掀去了頭上包着的白毛巾,然後躲進黑暗裏,不久又在觀眾當中出現,在那裏看別人演出了。
我三哥那時算是家裏讀書最多的人,他讀高中在外面,後來出門讀“五七”大學去了,很少參加大隊的演出。但他在當了代課教師以後,他就多在組織同學們演節目了。
恐怕算是我二哥演戲演得最多了,而且他都是參加大隊級的正規演出。他是大隊的民兵營長(好象有一段時間是叫做民兵連長的,也不知道二哥是什麼時候升的官。),還是團支部書記,他理所當然成了大隊文藝宣傳隊的主要負責人。
因為有了**的引導,玉丘的文藝方向不同了,二哥他們不再演“大戲”,他們主要演話劇,另外就是一些別的曲藝形式,相聲、快板、三句半、歌舞等等。七十年代后不準演南劇和傳統京劇這樣的“大戲”,說是老古板,“四舊”。樣板戲紅火的時候,玉丘人就大演樣板戲了。哥哥他們演不了南劇和京劇,老一輩的演員也不再教他們演,象過去那樣一代帶一代,結果他們也演不了樣板戲。大隊要上演革命樣板戲的時候,只能請老演員原班人馬參加。兩代演員,兩類節目,同台演出,倒也能讓玉丘人過過戲癮。
老一輩戲班演員們上演的樣板戲主要是《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幾部,以前還多一些,到後來年年基本上就是這麼三部戲了,但人們卻看不厭。楊子榮、郭建光、李玉和、李鐵梅、座山雕等等基本是都有定型演員的,楊子榮、郭建光、李玉和在戲台上差不多還是老樣子,座山雕是越老越好的。只是李鐵梅是越來越老了,由於年輕人演不了京劇,李鐵梅仍然是何香蘭扮演,不管怎樣化裝,她也實在不象是十七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樣子了,而是管家都管過幾十年了。但她的唱腔和招式以及眉眼都還能滿足人們對李鐵梅的想像。土改時演李玉和的高年成早已經不能跟何香蘭搭戲,改由“郭建光”從蘆葦盪里出來后脫下灰色中山裝換上打了大補丁的藍色大氅上場。座山雕是玉丘一個五類分子演的,他愛唱戲,以前在玉丘觀里唱過各種角色,土改后不再准他上台唱戲,但七十年代排演樣板戲的時候讓他演座山雕,他知道自己也只能演個座山雕了,倒很高興能有機會再過把戲癮,卻把個座山雕演活了。這樣他的演藝事業又寬廣起來,刁德一、鳩山也由他演了。他一是愛唱戲,二是不會幹農活,三是家裏特別窮,能讓他重返玉丘戲班子,他是謝天謝地了。每年排戲和演出的時間差不多有一個半月到兩個來月,工分照給,不用下地幹活,還有夜宵吃,好美的差使呢。同樣是唱戲,別人每天十分,他是八分,但他很知足了。他的戲演得好,人們說他天生就是個反面角色,於是有人乾脆喊他座山雕了。他倒是也不計較別人給他的這個外號,聽到叫座山雕,他趕緊答應,問有什麼事啊?日子一長,他的本名就漸漸被人淡忘了,玉丘就出了個活的座山雕。八、九十年代以後出生的細伢子,只知道喊他座山雕,大人就訓斥道:“喊雕爺爺嘛!你個蠢傢伙!”那時候起他已經不再是五類分子了,人們對待他跟對待別的鄉親一個樣了。
跟我們小學生不一樣,玉丘人唱戲都在年底,農曆臘月戲班子就天天在玉丘觀排練了。以前是玉丘傳統戲班人馬,後來除了演樣板戲請來的老演員,其餘則都是我二哥他們這批年輕人,也就是玉丘大隊**思想文藝宣傳隊成員,主要由大隊團支部負責。
以前玉丘的戲班子是在正月初幾的時候在玉丘觀里連續唱好些天的大戲,中間也歇上幾天,到十五晚上演出最後一場,一年一度的演出就結束了。到我二哥他們宣傳隊的時候,先是從初一到初三在玉丘小學接連三天演出,然後每天晚上就下到生產隊演出,把革命文藝送到群眾中間,次序就是從一生產隊、二生產隊一路排下去,直到巡迴演出完。輪到哪個生產隊的那一天,鄉親們都把演出當作一場大喜事來操辦,整個白天都在搭戲台,用門板、凳子、桌子等等搭建臨時戲台,早早地吃過晚飯,都到村口去迎接宣傳隊的到來。文藝宣傳隊打着雪白的汽燈,一路敲鑼打鼓,鄉親們就趕忙在村口放鞭炮迎接。開始的時候宣傳隊的人馬打着“照魚燈”,到生產隊以後再發汽燈。後來於中學乖了,出發前就在學校里把汽燈發起來,宣傳隊一路鑼鼓聲,一片雪亮的汽燈光芒,每每就把那種喜慶的氣氛排山倒海似地帶到了村口。
於中有時也出演節目,有時他並沒有在台上出場,但他是話劇的編導,且負責發汽燈,所以雖然他既不是黨員也不是團員,他卻是文藝宣傳隊的成員之一,而且是重要成員,到哪裏演出都是少不了他的。
下生產隊巡迴演出的時候,樣板戲就不能上演全劇了,變成了某個段落或者全劇的某一場,如《沙家浜》裏的《智斗》,《紅燈記》裏的《赴宴》,《智取威虎山》裏的《打虎上山》等等,有時甚至換作在歌舞節目中間插上某個樣板戲裏某個角色的一段唱腔表演。宣傳隊的主打節目往往還是他們上演的話劇,話劇年年不同,鄉親們年年都有驚喜。二哥他們年輕人腦瓜子機靈,道具儘可能逼真。他們用木頭做的假手槍和步槍簡直可以以假亂真,假槍除了看起來跟真槍一模一樣,而且都做成了響炮子槍,事先把響炮子用飯粒粘在機關里,舉槍瞄準后一扣扳機,啪的一聲槍就響了,姑娘媳婦老婆子們嚇得不敢往應聲倒下去的演員那裏看。當然響炮子槍每次只能放一槍,要放第二槍必須轉到後台換槍,演出時要導演得恰到好處。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於中編劇的時候就把劇情設計為珍貴的一槍。要是那一槍竟然不幸沒有打響,演員就會臨時發揮,一句台詞把觀眾矇騙過去,主角則已經藉機到後台換了一把槍。他們後來改進為用摔炮,槍一舉,劇務人員就往台上扔一個摔炮,台上“硝煙”頓起,效果更加逼真,還不受次數的限制。他們還做成了土煙幕彈,在“戰爭”中煙幕彈由演員當著觀眾的面摔在台上,濃煙四起,觀眾都被嗆得直咳嗽,如身臨其境。於中的編導,二哥的鬼點子,演員的精彩表演,鄉親們看得津津有味,大氣不敢出,時而報以熱烈的掌聲。
於中創作的話劇《伸冤記》就曾經引起過轟動。年底在公社匯演時,傾倒了全場觀眾和公社領導,以其雄厚的實力拿了第一名。
[筆下文學Www.bxwx.net]
58.民間流傳着一句話,叫做打不過東溪,唱不過南陰。在湘南山區之地,很多地方都有着悠遠的特色文化傳統。東溪是個武術之鄉,男女老少都習武,有許多真正的高手。而南陰卻是個文曲星之鄉,多出文才和藝才。發源於南陰的地方戲劇南劇,流傳到周邊地區很多地方,甚至其他省區。南陰和東溪一文一武,北文南武,瀟湘大地的湘南山區文武雙全。唯楚有才,湘南山區也是個藏龍卧虎之地。玉丘這麼個小地方,鄉親們也不須翻過獅子嶺,不須過了湘江,就能欣賞到自己演出的各種劇目。過去主要是南劇和一些別的藝術形式,土改開始玉丘的文藝向革命文藝轉化,文藝由**領導,文藝把握了正確的方向。
在玉丘,不光是村裡能演節目,一個院子(生產隊)就能拿齣節目來,有的一家子裏就能演出一台戲。一家人有吹拉彈唱後台前台拿出幾個節目不是難事,過去家庭中多有各種樂器道具,土改時除了二胡笛子之類給家裏留着以外,象圓鼓、銅鑼、嗩吶、鈸、號以及一些在書面語言中找不到對應名稱的種種民間地方樂器,都收歸了農會,以後放到了大隊統一保管。
玉丘人演節目可不是簡單地唱幾首歌曲跳幾個舞蹈,他們是真正的唱戲,他們拿出來就是南劇、京劇,還不是一個段落或者哪一場,而是全劇,當地人叫做“唱大戲”。他們總不說演戲,而是習慣於說“唱戲”。他們過去唱的“大戲”有《楊家將》、《竇娥冤》、《桃花扇》、《諸葛亮》、《郭子儀拜壽》……土改后他們能上《白毛女》,七十年代他們演《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他們還自編自演話劇,在公社甚至縣裏的文藝調演中出奇制勝,頻拿大獎,風光了好多年。除了“大戲”京劇、南劇和後來的樣板戲全劇排演以及大型話劇以外,他們還有相聲小品、快板、三句半以及歌舞節目。
早年我家大姐是大隊不可多得的革命文藝人才,雖然論傳統戲劇她還排不上號,但從她那個時候開始,革命的文藝是主流,她以歌舞節目見長,歌唱新社會,舞動新生活。
我和妹妹讀書的時候,學生們雖然上不了“大戲”,但我們都是學校文藝宣傳隊的骨幹,妹妹唱歌跳舞,還學扭秧歌。我除了參加有男孩子跳的舞蹈節目以外,總是出演話劇里的小男主角,演過劉文學、高玉寶、潘冬子,還有於中老師創作的話劇里跟壞人壞事做鬥爭的紅小兵男主角。
我們讀書的時候,每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不是放假,而是在公社例行演出。那一天以學校為單位在公社匯演,還要評獎。
每年“六一”期間是我們特別興奮的一段時間,節前個把月學校就開始組織大家排演節目了,放學後排練到天將黑才回家,晚上文藝隊還要集中排練,我和妹妹還有雪蓮等其他幾個小演員扛着“照魚燈”(玉丘人夜裏打魚用的一種簡易燈具)到學校,常常弄到差不多半夜裏才回家。
“六一”那一天學校里組織全校師生排着長隊,打着紅旗,敲鑼打鼓,興高采烈地向公社出發。小朋友們都盡量穿得鮮亮,把母親為孩子們準備的最好的衣服穿上了。隊伍唱着歌兒,演員們在出發前已經化好了裝,走在隊伍里特別亮麗、神氣、驕傲,沿路吸引着鄉親們的眼光。隊伍走出去以後,往往就可碰上了別的小學裏的學生隊伍,各自的隊伍里就出現了點點躁動,有的喊喊叫叫,有的指指點點,暗自較着個勁,等着到時候戲台上見分曉。
###就在公社大操坪上,操坪的一頭是公社禮堂,節目就在禮堂里演出。學生隊伍排滿了禮堂前的大操坪,全都席地而坐,正式演出前隊伍間還自動地發歌比賽。
各學校的節目大多是唱歌跳舞,玉丘小學的主打節目卻是話劇,常常贏了頭獎,別的小學也心服口服。我們能拿出話劇上台,一是受玉丘成年人演出的個性影響,二是有於中這個節目編導。除了話劇、歌舞節目以外,我們有時也別出心裁,搞個相聲快板什麼的,總是能給公社領導和群眾觀眾們一個驚喜。我除了演過話劇,也在於中的指導下表演過相聲節目,那是我小時候最糟糕的演出,因為小時候的我並不懂得幽默和滑稽。
我大哥演戲最少,他在當兵以前參加大隊的話劇演出時,我的記憶里只有他帶着一隊鄉親扛着大口袋從台前跑過去,他面向觀眾喊:“鬼子來啦!快走啊!”全部台詞就只有七個字。他帶着群眾下了台後在燈光下當著觀眾的面就掀去了頭上包着的白毛巾,然後躲進黑暗裏,不久又在觀眾當中出現,在那裏看別人演出了。
我三哥那時算是家裏讀書最多的人,他讀高中在外面,後來出門讀“五七”大學去了,很少參加大隊的演出。但他在當了代課教師以後,他就多在組織同學們演節目了。
恐怕算是我二哥演戲演得最多了,而且他都是參加大隊級的正規演出。他是大隊的民兵營長(好象有一段時間是叫做民兵連長的,也不知道二哥是什麼時候升的官。),還是團支部書記,他理所當然成了大隊文藝宣傳隊的主要負責人。
因為有了**的引導,玉丘的文藝方向不同了,二哥他們不再演“大戲”,他們主要演話劇,另外就是一些別的曲藝形式,相聲、快板、三句半、歌舞等等。七十年代后不準演南劇和傳統京劇這樣的“大戲”,說是老古板,“四舊”。樣板戲紅火的時候,玉丘人就大演樣板戲了。哥哥他們演不了南劇和京劇,老一輩的演員也不再教他們演,象過去那樣一代帶一代,結果他們也演不了樣板戲。大隊要上演革命樣板戲的時候,只能請老演員原班人馬參加。兩代演員,兩類節目,同台演出,倒也能讓玉丘人過過戲癮。
老一輩戲班演員們上演的樣板戲主要是《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幾部,以前還多一些,到後來年年基本上就是這麼三部戲了,但人們卻看不厭。楊子榮、郭建光、李玉和、李鐵梅、座山雕等等基本是都有定型演員的,楊子榮、郭建光、李玉和在戲台上差不多還是老樣子,座山雕是越老越好的。只是李鐵梅是越來越老了,由於年輕人演不了京劇,李鐵梅仍然是何香蘭扮演,不管怎樣化裝,她也實在不象是十七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樣子了,而是管家都管過幾十年了。但她的唱腔和招式以及眉眼都還能滿足人們對李鐵梅的想像。土改時演李玉和的高年成早已經不能跟何香蘭搭戲,改由“郭建光”從蘆葦盪里出來后脫下灰色中山裝換上打了大補丁的藍色大氅上場。座山雕是玉丘一個五類分子演的,他愛唱戲,以前在玉丘觀里唱過各種角色,土改后不再准他上台唱戲,但七十年代排演樣板戲的時候讓他演座山雕,他知道自己也只能演個座山雕了,倒很高興能有機會再過把戲癮,卻把個座山雕演活了。這樣他的演藝事業又寬廣起來,刁德一、鳩山也由他演了。他一是愛唱戲,二是不會幹農活,三是家裏特別窮,能讓他重返玉丘戲班子,他是謝天謝地了。每年排戲和演出的時間差不多有一個半月到兩個來月,工分照給,不用下地幹活,還有夜宵吃,好美的差使呢。同樣是唱戲,別人每天十分,他是八分,但他很知足了。他的戲演得好,人們說他天生就是個反面角色,於是有人乾脆喊他座山雕了。他倒是也不計較別人給他的這個外號,聽到叫座山雕,他趕緊答應,問有什麼事啊?日子一長,他的本名就漸漸被人淡忘了,玉丘就出了個活的座山雕。八、九十年代以後出生的細伢子,只知道喊他座山雕,大人就訓斥道:“喊雕爺爺嘛!你個蠢傢伙!”那時候起他已經不再是五類分子了,人們對待他跟對待別的鄉親一個樣了。
跟我們小學生不一樣,玉丘人唱戲都在年底,農曆臘月戲班子就天天在玉丘觀排練了。以前是玉丘傳統戲班人馬,後來除了演樣板戲請來的老演員,其餘則都是我二哥他們這批年輕人,也就是玉丘大隊**思想文藝宣傳隊成員,主要由大隊團支部負責。
以前玉丘的戲班子是在正月初幾的時候在玉丘觀里連續唱好些天的大戲,中間也歇上幾天,到十五晚上演出最後一場,一年一度的演出就結束了。到我二哥他們宣傳隊的時候,先是從初一到初三在玉丘小學接連三天演出,然後每天晚上就下到生產隊演出,把革命文藝送到群眾中間,次序就是從一生產隊、二生產隊一路排下去,直到巡迴演出完。輪到哪個生產隊的那一天,鄉親們都把演出當作一場大喜事來操辦,整個白天都在搭戲台,用門板、凳子、桌子等等搭建臨時戲台,早早地吃過晚飯,都到村口去迎接宣傳隊的到來。文藝宣傳隊打着雪白的汽燈,一路敲鑼打鼓,鄉親們就趕忙在村口放鞭炮迎接。開始的時候宣傳隊的人馬打着“照魚燈”,到生產隊以後再發汽燈。後來於中學乖了,出發前就在學校里把汽燈發起來,宣傳隊一路鑼鼓聲,一片雪亮的汽燈光芒,每每就把那種喜慶的氣氛排山倒海似地帶到了村口。
於中有時也出演節目,有時他並沒有在台上出場,但他是話劇的編導,且負責發汽燈,所以雖然他既不是黨員也不是團員,他卻是文藝宣傳隊的成員之一,而且是重要成員,到哪裏演出都是少不了他的。
下生產隊巡迴演出的時候,樣板戲就不能上演全劇了,變成了某個段落或者全劇的某一場,如《沙家浜》裏的《智斗》,《紅燈記》裏的《赴宴》,《智取威虎山》裏的《打虎上山》等等,有時甚至換作在歌舞節目中間插上某個樣板戲裏某個角色的一段唱腔表演。宣傳隊的主打節目往往還是他們上演的話劇,話劇年年不同,鄉親們年年都有驚喜。二哥他們年輕人腦瓜子機靈,道具儘可能逼真。他們用木頭做的假手槍和步槍簡直可以以假亂真,假槍除了看起來跟真槍一模一樣,而且都做成了響炮子槍,事先把響炮子用飯粒粘在機關里,舉槍瞄準后一扣扳機,啪的一聲槍就響了,姑娘媳婦老婆子們嚇得不敢往應聲倒下去的演員那裏看。當然響炮子槍每次只能放一槍,要放第二槍必須轉到後台換槍,演出時要導演得恰到好處。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於中編劇的時候就把劇情設計為珍貴的一槍。要是那一槍竟然不幸沒有打響,演員就會臨時發揮,一句台詞把觀眾矇騙過去,主角則已經藉機到後台換了一把槍。他們後來改進為用摔炮,槍一舉,劇務人員就往台上扔一個摔炮,台上“硝煙”頓起,效果更加逼真,還不受次數的限制。他們還做成了土煙幕彈,在“戰爭”中煙幕彈由演員當著觀眾的面摔在台上,濃煙四起,觀眾都被嗆得直咳嗽,如身臨其境。於中的編導,二哥的鬼點子,演員的精彩表演,鄉親們看得津津有味,大氣不敢出,時而報以熱烈的掌聲。
於中創作的話劇《伸冤記》就曾經引起過轟動。年底在公社匯演時,傾倒了全場觀眾和公社領導,以其雄厚的實力拿了第一名。
[筆下文學Www.bxwx.net]
58.民間流傳着一句話,叫做打不過東溪,唱不過南陰。在湘南山區之地,很多地方都有着悠遠的特色文化傳統。東溪是個武術之鄉,男女老少都習武,有許多真正的高手。而南陰卻是個文曲星之鄉,多出文才和藝才。發源於南陰的地方戲劇南劇,流傳到周邊地區很多地方,甚至其他省區。南陰和東溪一文一武,北文南武,瀟湘大地的湘南山區文武雙全。唯楚有才,湘南山區也是個藏龍卧虎之地。玉丘這麼個小地方,鄉親們也不須翻過獅子嶺,不須過了湘江,就能欣賞到自己演出的各種劇目。過去主要是南劇和一些別的藝術形式,土改開始玉丘的文藝向革命文藝轉化,文藝由**領導,文藝把握了正確的方向。
在玉丘,不光是村裡能演節目,一個院子(生產隊)就能拿齣節目來,有的一家子裏就能演出一台戲。一家人有吹拉彈唱後台前台拿出幾個節目不是難事,過去家庭中多有各種樂器道具,土改時除了二胡笛子之類給家裏留着以外,象圓鼓、銅鑼、嗩吶、鈸、號以及一些在書面語言中找不到對應名稱的種種民間地方樂器,都收歸了農會,以後放到了大隊統一保管。
玉丘人演節目可不是簡單地唱幾首歌曲跳幾個舞蹈,他們是真正的唱戲,他們拿出來就是南劇、京劇,還不是一個段落或者哪一場,而是全劇,當地人叫做“唱大戲”。他們總不說演戲,而是習慣於說“唱戲”。他們過去唱的“大戲”有《楊家將》、《竇娥冤》、《桃花扇》、《諸葛亮》、《郭子儀拜壽》……土改后他們能上《白毛女》,七十年代他們演《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他們還自編自演話劇,在公社甚至縣裏的文藝調演中出奇制勝,頻拿大獎,風光了好多年。除了“大戲”京劇、南劇和後來的樣板戲全劇排演以及大型話劇以外,他們還有相聲小品、快板、三句半以及歌舞節目。
早年我家大姐是大隊不可多得的革命文藝人才,雖然論傳統戲劇她還排不上號,但從她那個時候開始,革命的文藝是主流,她以歌舞節目見長,歌唱新社會,舞動新生活。
我和妹妹讀書的時候,學生們雖然上不了“大戲”,但我們都是學校文藝宣傳隊的骨幹,妹妹唱歌跳舞,還學扭秧歌。我除了參加有男孩子跳的舞蹈節目以外,總是出演話劇里的小男主角,演過劉文學、高玉寶、潘冬子,還有於中老師創作的話劇里跟壞人壞事做鬥爭的紅小兵男主角。
我們讀書的時候,每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不是放假,而是在公社例行演出。那一天以學校為單位在公社匯演,還要評獎。
每年“六一”期間是我們特別興奮的一段時間,節前個把月學校就開始組織大家排演節目了,放學後排練到天將黑才回家,晚上文藝隊還要集中排練,我和妹妹還有雪蓮等其他幾個小演員扛着“照魚燈”(玉丘人夜裏打魚用的一種簡易燈具)到學校,常常弄到差不多半夜裏才回家。
“六一”那一天學校里組織全校師生排着長隊,打着紅旗,敲鑼打鼓,興高采烈地向公社出發。小朋友們都盡量穿得鮮亮,把母親為孩子們準備的最好的衣服穿上了。隊伍唱着歌兒,演員們在出發前已經化好了裝,走在隊伍里特別亮麗、神氣、驕傲,沿路吸引着鄉親們的眼光。隊伍走出去以後,往往就可碰上了別的小學裏的學生隊伍,各自的隊伍里就出現了點點躁動,有的喊喊叫叫,有的指指點點,暗自較着個勁,等着到時候戲台上見分曉。
###就在公社大操坪上,操坪的一頭是公社禮堂,節目就在禮堂里演出。學生隊伍排滿了禮堂前的大操坪,全都席地而坐,正式演出前隊伍間還自動地發歌比賽。
各學校的節目大多是唱歌跳舞,玉丘小學的主打節目卻是話劇,常常贏了頭獎,別的小學也心服口服。我們能拿出話劇上台,一是受玉丘成年人演出的個性影響,二是有於中這個節目編導。除了話劇、歌舞節目以外,我們有時也別出心裁,搞個相聲快板什麼的,總是能給公社領導和群眾觀眾們一個驚喜。我除了演過話劇,也在於中的指導下表演過相聲節目,那是我小時候最糟糕的演出,因為小時候的我並不懂得幽默和滑稽。
我大哥演戲最少,他在當兵以前參加大隊的話劇演出時,我的記憶里只有他帶着一隊鄉親扛着大口袋從台前跑過去,他面向觀眾喊:“鬼子來啦!快走啊!”全部台詞就只有七個字。他帶着群眾下了台後在燈光下當著觀眾的面就掀去了頭上包着的白毛巾,然後躲進黑暗裏,不久又在觀眾當中出現,在那裏看別人演出了。
我三哥那時算是家裏讀書最多的人,他讀高中在外面,後來出門讀“五七”大學去了,很少參加大隊的演出。但他在當了代課教師以後,他就多在組織同學們演節目了。
恐怕算是我二哥演戲演得最多了,而且他都是參加大隊級的正規演出。他是大隊的民兵營長(好象有一段時間是叫做民兵連長的,也不知道二哥是什麼時候升的官。),還是團支部書記,他理所當然成了大隊文藝宣傳隊的主要負責人。
因為有了**的引導,玉丘的文藝方向不同了,二哥他們不再演“大戲”,他們主要演話劇,另外就是一些別的曲藝形式,相聲、快板、三句半、歌舞等等。七十年代后不準演南劇和傳統京劇這樣的“大戲”,說是老古板,“四舊”。樣板戲紅火的時候,玉丘人就大演樣板戲了。哥哥他們演不了南劇和京劇,老一輩的演員也不再教他們演,象過去那樣一代帶一代,結果他們也演不了樣板戲。大隊要上演革命樣板戲的時候,只能請老演員原班人馬參加。兩代演員,兩類節目,同台演出,倒也能讓玉丘人過過戲癮。
老一輩戲班演員們上演的樣板戲主要是《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幾部,以前還多一些,到後來年年基本上就是這麼三部戲了,但人們卻看不厭。楊子榮、郭建光、李玉和、李鐵梅、座山雕等等基本是都有定型演員的,楊子榮、郭建光、李玉和在戲台上差不多還是老樣子,座山雕是越老越好的。只是李鐵梅是越來越老了,由於年輕人演不了京劇,李鐵梅仍然是何香蘭扮演,不管怎樣化裝,她也實在不象是十七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樣子了,而是管家都管過幾十年了。但她的唱腔和招式以及眉眼都還能滿足人們對李鐵梅的想像。土改時演李玉和的高年成早已經不能跟何香蘭搭戲,改由“郭建光”從蘆葦盪里出來后脫下灰色中山裝換上打了大補丁的藍色大氅上場。座山雕是玉丘一個五類分子演的,他愛唱戲,以前在玉丘觀里唱過各種角色,土改后不再准他上台唱戲,但七十年代排演樣板戲的時候讓他演座山雕,他知道自己也只能演個座山雕了,倒很高興能有機會再過把戲癮,卻把個座山雕演活了。這樣他的演藝事業又寬廣起來,刁德一、鳩山也由他演了。他一是愛唱戲,二是不會幹農活,三是家裏特別窮,能讓他重返玉丘戲班子,他是謝天謝地了。每年排戲和演出的時間差不多有一個半月到兩個來月,工分照給,不用下地幹活,還有夜宵吃,好美的差使呢。同樣是唱戲,別人每天十分,他是八分,但他很知足了。他的戲演得好,人們說他天生就是個反面角色,於是有人乾脆喊他座山雕了。他倒是也不計較別人給他的這個外號,聽到叫座山雕,他趕緊答應,問有什麼事啊?日子一長,他的本名就漸漸被人淡忘了,玉丘就出了個活的座山雕。八、九十年代以後出生的細伢子,只知道喊他座山雕,大人就訓斥道:“喊雕爺爺嘛!你個蠢傢伙!”那時候起他已經不再是五類分子了,人們對待他跟對待別的鄉親一個樣了。
跟我們小學生不一樣,玉丘人唱戲都在年底,農曆臘月戲班子就天天在玉丘觀排練了。以前是玉丘傳統戲班人馬,後來除了演樣板戲請來的老演員,其餘則都是我二哥他們這批年輕人,也就是玉丘大隊**思想文藝宣傳隊成員,主要由大隊團支部負責。
以前玉丘的戲班子是在正月初幾的時候在玉丘觀里連續唱好些天的大戲,中間也歇上幾天,到十五晚上演出最後一場,一年一度的演出就結束了。到我二哥他們宣傳隊的時候,先是從初一到初三在玉丘小學接連三天演出,然後每天晚上就下到生產隊演出,把革命文藝送到群眾中間,次序就是從一生產隊、二生產隊一路排下去,直到巡迴演出完。輪到哪個生產隊的那一天,鄉親們都把演出當作一場大喜事來操辦,整個白天都在搭戲台,用門板、凳子、桌子等等搭建臨時戲台,早早地吃過晚飯,都到村口去迎接宣傳隊的到來。文藝宣傳隊打着雪白的汽燈,一路敲鑼打鼓,鄉親們就趕忙在村口放鞭炮迎接。開始的時候宣傳隊的人馬打着“照魚燈”,到生產隊以後再發汽燈。後來於中學乖了,出發前就在學校里把汽燈發起來,宣傳隊一路鑼鼓聲,一片雪亮的汽燈光芒,每每就把那種喜慶的氣氛排山倒海似地帶到了村口。
於中有時也出演節目,有時他並沒有在台上出場,但他是話劇的編導,且負責發汽燈,所以雖然他既不是黨員也不是團員,他卻是文藝宣傳隊的成員之一,而且是重要成員,到哪裏演出都是少不了他的。
下生產隊巡迴演出的時候,樣板戲就不能上演全劇了,變成了某個段落或者全劇的某一場,如《沙家浜》裏的《智斗》,《紅燈記》裏的《赴宴》,《智取威虎山》裏的《打虎上山》等等,有時甚至換作在歌舞節目中間插上某個樣板戲裏某個角色的一段唱腔表演。宣傳隊的主打節目往往還是他們上演的話劇,話劇年年不同,鄉親們年年都有驚喜。二哥他們年輕人腦瓜子機靈,道具儘可能逼真。他們用木頭做的假手槍和步槍簡直可以以假亂真,假槍除了看起來跟真槍一模一樣,而且都做成了響炮子槍,事先把響炮子用飯粒粘在機關里,舉槍瞄準后一扣扳機,啪的一聲槍就響了,姑娘媳婦老婆子們嚇得不敢往應聲倒下去的演員那裏看。當然響炮子槍每次只能放一槍,要放第二槍必須轉到後台換槍,演出時要導演得恰到好處。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於中編劇的時候就把劇情設計為珍貴的一槍。要是那一槍竟然不幸沒有打響,演員就會臨時發揮,一句台詞把觀眾矇騙過去,主角則已經藉機到後台換了一把槍。他們後來改進為用摔炮,槍一舉,劇務人員就往台上扔一個摔炮,台上“硝煙”頓起,效果更加逼真,還不受次數的限制。他們還做成了土煙幕彈,在“戰爭”中煙幕彈由演員當著觀眾的面摔在台上,濃煙四起,觀眾都被嗆得直咳嗽,如身臨其境。於中的編導,二哥的鬼點子,演員的精彩表演,鄉親們看得津津有味,大氣不敢出,時而報以熱烈的掌聲。
於中創作的話劇《伸冤記》就曾經引起過轟動。年底在公社匯演時,傾倒了全場觀眾和公社領導,以其雄厚的實力拿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