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從夏天到秋天(5)
[筆下文學Www.bxwx.net]
69.那一年從夏天到秋天我的心情都很沉重,幾乎做什麼事都打不起精神來。有一天我在百無聊賴中在家裏翻箱倒櫃,卻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找什麼東西。文件書本紙包什麼東西丟出來散落滿地。忽然,我看見了那時從於中的小姨娘席英那裏帶回來的那個大紙包,竟然將那紙包拖到面前,將它打開了。於中和席英姨甥倆相繼死去,一個猝然暴亡,一個上吊自盡,決意自盡的頭天還準備着報什麼恩……這樣的事情象兩座山一樣壓在我心頭,我的心情沉重得很。不知為何,這個時候我想到了打開席英給我的這個包裹,就是於中留下來的那些本子,想看看那些文字。本來,於中那些本子我是不打算去翻看的,她姨娘只是說了讓我留着,我就照她的話留着就是了。但是,他們兩個都已經死了,我是不是可以看看於中那些文字了呢?
我解了繩子,拆開報紙,於中的本子擺在了我面前。我這才注意到,迭在一塊兒的,還不只是幾個本子,而是有好多本。準確地說,是有幾個本子,還有一些只是裝訂起來的稿子,有些甚至是學生的作業本子。被釘在一起的,還有各種不同的紙張,甚至夾雜着有報紙,報紙的空白處和鉛字字行間寫滿了鋼筆字或者圓珠筆字,有的甚至是鉛筆寫的字。這些紙張雖然雜亂,但是被釘在一起的都標了頁碼,也算是一個本子了。看來,於中在不同場合寫他那些東西,寫了以後裝訂在一起。
大體翻看了看以後,我就發現於中這些本子裏寫的東西,絕大多數的確是日記,另外有幾篇是一些別的什麼文章,還有一些是於中寫的小說和話劇,其中有些話劇就是玉丘文藝宣傳隊排練演出過的。已經被縣裏槍斃了的話劇《申冤記》的腳本也還在那些劇本當中。
我看到有個不太厚的本子,就是各種不同紙張里還夾雜着報紙的那一本,標題有點特別,是《大風歌假說》。這個標題吸引了我,我就先看了裏面的內容。於中在這個小本子裏竟然說漢高祖劉邦的那首聞名於世的《大風歌》可能沒有原原本本地留下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凡讀了一點古書的人,誰都知道,劉邦的《大風歌》就是上面這麼三句,是劉邦於自己在位的最後一年,東征淮南王英布的叛亂之後,凱旋而歸途經家鄉沛縣的時候,邀集父老子弟宴飲酣酒,席間有感而發,即興擊築吟唱出來的楚辭體短歌。但是於中卻說道,按當時的楚辭體歌謠,同時比較項羽的《垓下歌》,劉邦應該不會甘落於他那位江蘇老鄉——曾經的革命戰友——後來的主要對手——最後的敗將項羽之下的。項羽的《垓下歌》四句,叱吒風雲、所向披靡、慷慨激昂卻四面楚歌、英雄末路: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比起敗將項羽的《垓下歌》來,劉邦的《大風歌》亂雲飛渡,節奏明快,基調威武,氣勢昂揚,雖然後面還是包含了對堅守基業的王者之憂、霸主之虞,但是不會連結構也殘缺的,劉邦必然會唱出穩固大漢江山的歷史強音來的!那就是也許被堙沒了的第四句!於中在他的文章里寫了很多的推斷、假設,也引證了很多的歷史資料,要人們相信劉邦的《大風歌》可能是四句,而不是只有三句。雖然於中肯定沒有找出他想像的第四句來,但他大膽地給劉邦補上了末尾一句,說是作為歷史假說,暫時權做參考。於中還說道,科學上是有假說的,歷史也可以存在假說,歷史假說可以拋磚引玉,更多的人可以去研究。
我就根本不相信於中的那個假說會有什麼歷史根據,歷史就是歷史,書上面寫了的,你還能改得了,誰要是膽敢改寫歷史,誰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於中的膽子也太大了點!
因為我對於中的那個假說很不以為然,他給劉邦暫時補上的所謂第四句,我在這裏就不打算引用過來給大家看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驚慌。
好在於中自己在文章的末尾寫了,他的假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紮實的史據。但他接着又寫道,他相信以後會有新的發現、發掘、考證和研究的,不管他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他願意大膽地提出問題來。嘿!於中自己承認大膽了吧,我說了,他的膽子真的是太大了點!
還有一個小本子的標題倒很有趣,是《玉丘方言裏古詞彙的衍繹、沉澱與生存》,說的是在我們今天玉丘人的生活語言裏,或多或少地還保留着一些古代的詞彙,或者有些用語可以追溯到它們的遠古源流。比方說,玉丘人說到某某很窮,就是一貧如洗吧,或者說是窮得沒個屁打了,是這樣說的:“他呀,他家裏窮斯濫矣!”那年月有多少人是窮斯濫矣呀,我們說這個窮斯濫矣,說那個窮斯濫矣,倒就是沒想到這“窮斯濫矣”還是個古詞彙呢!於中給我們找到了這個說法的遠古源流,《論語•衛靈公第十五》裏有一段:
在陳糧絕,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這段話里,“小人窮斯濫矣”是說小人如果處於窮困之中的話往往會胡作非為,偷雞摸狗,盜騙搶奪,殺人越貨,什麼傷天害理的勾當都幹得出來(而君子處於窮困中則仍然謹守禮規,保持君子風度),所以“窮斯濫矣”實際上還不是一個四字詞,是一句話(單獨看是個無主句),意思是“窮而如橫流之水泛濫成災”的意思,相當於“窮則濫”。當然,《論語》裏提到的這個“窮”,還要理解為不單單是經濟上的窘迫,舉凡世事坎坷,生活挫折,情感跌宕,仕途失意,諸事鬱悒與困厄,諸多不利與阻滯,一切人生逆境,都在孔夫子所意指的“窮”字裏面,這才合乎孔夫子在他學生面前就事論事,以事施教的本意。《論語》離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了,“窮斯濫矣”的用語習慣在孔夫子生活的時代以前又不知道已經經歷了多長時間,不可思議的是,在今天的玉丘方言中,卻還完完本本地保留了這一表述,連一個音素都沒有變。語言是發展的,“窮斯濫矣”在玉丘方言的演化結果卻是,它不再是古漢語裏單音節詞構成的一個句子,而是成了一個固定結構或者叫做是習語,當然是地方習語,也可以說是一種習慣表達。但是,從玉丘人說話的含義上看,“窮斯濫矣”已經起了一個成語的作用,在生活語言中被大量應用,尤其是在那個舉國皆窮的歲月里,“窮斯濫矣”幾乎常常掛在玉丘人的嘴上。奇怪的是,玉丘人說某某“窮斯濫矣”,並非說某某因為太窮,就失去了做人的原則而偷雞摸狗,盜騙搶奪,殺人越貨,干傷天害理的勾當,而是僅僅在說這個人頂頂之窮,窮得連個屁也放不出來了!幾千年裏這一語言(或者詞彙)在玉丘(以前或者不能叫做玉丘)衍繹的過程和結果,實在是一種罕見的現象,是令人驚奇的!
我在私塾里的時候就讀過《論語》,現在又經常說哪個人窮斯濫矣,但我就是沒有想過什麼語言的源流與演進的問題,於中這篇文章里寫的東西,讓人讀起來倒覺有趣。
但是,於中這傢伙做學問也不能拿孔丘來做榜樣呀!批林批孔早已經批得深入人心了,揭批了孔老二,打翻了孔家店(死了幾千年的人又被揪出來打倒,是不是有點千古“鞭屍”的味道?——筆者注),於中是糊塗呢,還是有意要這麼做?說糊塗也怪了,於中按上級精神組織學生開過多少次批判會,他自己也對學生講過要把孔老二的反動思想批倒批臭。在作文課上他也按規定佈置了以批林批孔為主題的命題作文,他還帶領學生用石灰水在磚牆上、田埂的坡上面刷那些天下大白的標語,象“批孔是挖**的祖墳!”“孔老二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剝削分子!”“孔丘要興滅國、繼絕世,勞動人民一千個不答應一萬個不答應!(這句漢語的表述有毛病,但不是於中的發明,是上級傳達下來的圈定標語——作者注)”等等。不管是糊塗還是有意,於中都犯了忌,因此,寫這樣的文章絕對是要挨批的。只是這個於中如今已經不在人世了,這篇文章也沒人看到,也就成不了毒草了。但是,我在心裏卻想到了一個問題:原來我對於中還是缺乏了解呀!以前只知道他人老實,書教得好,卻不知道這個人思想上還真有點問題!
[筆下文學Www.bxwx.net]
69.那一年從夏天到秋天我的心情都很沉重,幾乎做什麼事都打不起精神來。有一天我在百無聊賴中在家裏翻箱倒櫃,卻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找什麼東西。文件書本紙包什麼東西丟出來散落滿地。忽然,我看見了那時從於中的小姨娘席英那裏帶回來的那個大紙包,竟然將那紙包拖到面前,將它打開了。於中和席英姨甥倆相繼死去,一個猝然暴亡,一個上吊自盡,決意自盡的頭天還準備着報什麼恩……這樣的事情象兩座山一樣壓在我心頭,我的心情沉重得很。不知為何,這個時候我想到了打開席英給我的這個包裹,就是於中留下來的那些本子,想看看那些文字。本來,於中那些本子我是不打算去翻看的,她姨娘只是說了讓我留着,我就照她的話留着就是了。但是,他們兩個都已經死了,我是不是可以看看於中那些文字了呢?
我解了繩子,拆開報紙,於中的本子擺在了我面前。我這才注意到,迭在一塊兒的,還不只是幾個本子,而是有好多本。準確地說,是有幾個本子,還有一些只是裝訂起來的稿子,有些甚至是學生的作業本子。被釘在一起的,還有各種不同的紙張,甚至夾雜着有報紙,報紙的空白處和鉛字字行間寫滿了鋼筆字或者圓珠筆字,有的甚至是鉛筆寫的字。這些紙張雖然雜亂,但是被釘在一起的都標了頁碼,也算是一個本子了。看來,於中在不同場合寫他那些東西,寫了以後裝訂在一起。
大體翻看了看以後,我就發現於中這些本子裏寫的東西,絕大多數的確是日記,另外有幾篇是一些別的什麼文章,還有一些是於中寫的小說和話劇,其中有些話劇就是玉丘文藝宣傳隊排練演出過的。已經被縣裏槍斃了的話劇《申冤記》的腳本也還在那些劇本當中。
我看到有個不太厚的本子,就是各種不同紙張里還夾雜着報紙的那一本,標題有點特別,是《大風歌假說》。這個標題吸引了我,我就先看了裏面的內容。於中在這個小本子裏竟然說漢高祖劉邦的那首聞名於世的《大風歌》可能沒有原原本本地留下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凡讀了一點古書的人,誰都知道,劉邦的《大風歌》就是上面這麼三句,是劉邦於自己在位的最後一年,東征淮南王英布的叛亂之後,凱旋而歸途經家鄉沛縣的時候,邀集父老子弟宴飲酣酒,席間有感而發,即興擊築吟唱出來的楚辭體短歌。但是於中卻說道,按當時的楚辭體歌謠,同時比較項羽的《垓下歌》,劉邦應該不會甘落於他那位江蘇老鄉——曾經的革命戰友——後來的主要對手——最後的敗將項羽之下的。項羽的《垓下歌》四句,叱吒風雲、所向披靡、慷慨激昂卻四面楚歌、英雄末路: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比起敗將項羽的《垓下歌》來,劉邦的《大風歌》亂雲飛渡,節奏明快,基調威武,氣勢昂揚,雖然後面還是包含了對堅守基業的王者之憂、霸主之虞,但是不會連結構也殘缺的,劉邦必然會唱出穩固大漢江山的歷史強音來的!那就是也許被堙沒了的第四句!於中在他的文章里寫了很多的推斷、假設,也引證了很多的歷史資料,要人們相信劉邦的《大風歌》可能是四句,而不是只有三句。雖然於中肯定沒有找出他想像的第四句來,但他大膽地給劉邦補上了末尾一句,說是作為歷史假說,暫時權做參考。於中還說道,科學上是有假說的,歷史也可以存在假說,歷史假說可以拋磚引玉,更多的人可以去研究。
我就根本不相信於中的那個假說會有什麼歷史根據,歷史就是歷史,書上面寫了的,你還能改得了,誰要是膽敢改寫歷史,誰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於中的膽子也太大了點!
因為我對於中的那個假說很不以為然,他給劉邦暫時補上的所謂第四句,我在這裏就不打算引用過來給大家看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驚慌。
好在於中自己在文章的末尾寫了,他的假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紮實的史據。但他接着又寫道,他相信以後會有新的發現、發掘、考證和研究的,不管他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他願意大膽地提出問題來。嘿!於中自己承認大膽了吧,我說了,他的膽子真的是太大了點!
還有一個小本子的標題倒很有趣,是《玉丘方言裏古詞彙的衍繹、沉澱與生存》,說的是在我們今天玉丘人的生活語言裏,或多或少地還保留着一些古代的詞彙,或者有些用語可以追溯到它們的遠古源流。比方說,玉丘人說到某某很窮,就是一貧如洗吧,或者說是窮得沒個屁打了,是這樣說的:“他呀,他家裏窮斯濫矣!”那年月有多少人是窮斯濫矣呀,我們說這個窮斯濫矣,說那個窮斯濫矣,倒就是沒想到這“窮斯濫矣”還是個古詞彙呢!於中給我們找到了這個說法的遠古源流,《論語•衛靈公第十五》裏有一段:
在陳糧絕,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這段話里,“小人窮斯濫矣”是說小人如果處於窮困之中的話往往會胡作非為,偷雞摸狗,盜騙搶奪,殺人越貨,什麼傷天害理的勾當都幹得出來(而君子處於窮困中則仍然謹守禮規,保持君子風度),所以“窮斯濫矣”實際上還不是一個四字詞,是一句話(單獨看是個無主句),意思是“窮而如橫流之水泛濫成災”的意思,相當於“窮則濫”。當然,《論語》裏提到的這個“窮”,還要理解為不單單是經濟上的窘迫,舉凡世事坎坷,生活挫折,情感跌宕,仕途失意,諸事鬱悒與困厄,諸多不利與阻滯,一切人生逆境,都在孔夫子所意指的“窮”字裏面,這才合乎孔夫子在他學生面前就事論事,以事施教的本意。《論語》離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了,“窮斯濫矣”的用語習慣在孔夫子生活的時代以前又不知道已經經歷了多長時間,不可思議的是,在今天的玉丘方言中,卻還完完本本地保留了這一表述,連一個音素都沒有變。語言是發展的,“窮斯濫矣”在玉丘方言的演化結果卻是,它不再是古漢語裏單音節詞構成的一個句子,而是成了一個固定結構或者叫做是習語,當然是地方習語,也可以說是一種習慣表達。但是,從玉丘人說話的含義上看,“窮斯濫矣”已經起了一個成語的作用,在生活語言中被大量應用,尤其是在那個舉國皆窮的歲月里,“窮斯濫矣”幾乎常常掛在玉丘人的嘴上。奇怪的是,玉丘人說某某“窮斯濫矣”,並非說某某因為太窮,就失去了做人的原則而偷雞摸狗,盜騙搶奪,殺人越貨,干傷天害理的勾當,而是僅僅在說這個人頂頂之窮,窮得連個屁也放不出來了!幾千年裏這一語言(或者詞彙)在玉丘(以前或者不能叫做玉丘)衍繹的過程和結果,實在是一種罕見的現象,是令人驚奇的!
我在私塾里的時候就讀過《論語》,現在又經常說哪個人窮斯濫矣,但我就是沒有想過什麼語言的源流與演進的問題,於中這篇文章里寫的東西,讓人讀起來倒覺有趣。
但是,於中這傢伙做學問也不能拿孔丘來做榜樣呀!批林批孔早已經批得深入人心了,揭批了孔老二,打翻了孔家店(死了幾千年的人又被揪出來打倒,是不是有點千古“鞭屍”的味道?——筆者注),於中是糊塗呢,還是有意要這麼做?說糊塗也怪了,於中按上級精神組織學生開過多少次批判會,他自己也對學生講過要把孔老二的反動思想批倒批臭。在作文課上他也按規定佈置了以批林批孔為主題的命題作文,他還帶領學生用石灰水在磚牆上、田埂的坡上面刷那些天下大白的標語,象“批孔是挖**的祖墳!”“孔老二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剝削分子!”“孔丘要興滅國、繼絕世,勞動人民一千個不答應一萬個不答應!(這句漢語的表述有毛病,但不是於中的發明,是上級傳達下來的圈定標語——作者注)”等等。不管是糊塗還是有意,於中都犯了忌,因此,寫這樣的文章絕對是要挨批的。只是這個於中如今已經不在人世了,這篇文章也沒人看到,也就成不了毒草了。但是,我在心裏卻想到了一個問題:原來我對於中還是缺乏了解呀!以前只知道他人老實,書教得好,卻不知道這個人思想上還真有點問題!
[筆下文學Www.bxwx.net]
69.那一年從夏天到秋天我的心情都很沉重,幾乎做什麼事都打不起精神來。有一天我在百無聊賴中在家裏翻箱倒櫃,卻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找什麼東西。文件書本紙包什麼東西丟出來散落滿地。忽然,我看見了那時從於中的小姨娘席英那裏帶回來的那個大紙包,竟然將那紙包拖到面前,將它打開了。於中和席英姨甥倆相繼死去,一個猝然暴亡,一個上吊自盡,決意自盡的頭天還準備着報什麼恩……這樣的事情象兩座山一樣壓在我心頭,我的心情沉重得很。不知為何,這個時候我想到了打開席英給我的這個包裹,就是於中留下來的那些本子,想看看那些文字。本來,於中那些本子我是不打算去翻看的,她姨娘只是說了讓我留着,我就照她的話留着就是了。但是,他們兩個都已經死了,我是不是可以看看於中那些文字了呢?
我解了繩子,拆開報紙,於中的本子擺在了我面前。我這才注意到,迭在一塊兒的,還不只是幾個本子,而是有好多本。準確地說,是有幾個本子,還有一些只是裝訂起來的稿子,有些甚至是學生的作業本子。被釘在一起的,還有各種不同的紙張,甚至夾雜着有報紙,報紙的空白處和鉛字字行間寫滿了鋼筆字或者圓珠筆字,有的甚至是鉛筆寫的字。這些紙張雖然雜亂,但是被釘在一起的都標了頁碼,也算是一個本子了。看來,於中在不同場合寫他那些東西,寫了以後裝訂在一起。
大體翻看了看以後,我就發現於中這些本子裏寫的東西,絕大多數的確是日記,另外有幾篇是一些別的什麼文章,還有一些是於中寫的小說和話劇,其中有些話劇就是玉丘文藝宣傳隊排練演出過的。已經被縣裏槍斃了的話劇《申冤記》的腳本也還在那些劇本當中。
我看到有個不太厚的本子,就是各種不同紙張里還夾雜着報紙的那一本,標題有點特別,是《大風歌假說》。這個標題吸引了我,我就先看了裏面的內容。於中在這個小本子裏竟然說漢高祖劉邦的那首聞名於世的《大風歌》可能沒有原原本本地留下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凡讀了一點古書的人,誰都知道,劉邦的《大風歌》就是上面這麼三句,是劉邦於自己在位的最後一年,東征淮南王英布的叛亂之後,凱旋而歸途經家鄉沛縣的時候,邀集父老子弟宴飲酣酒,席間有感而發,即興擊築吟唱出來的楚辭體短歌。但是於中卻說道,按當時的楚辭體歌謠,同時比較項羽的《垓下歌》,劉邦應該不會甘落於他那位江蘇老鄉——曾經的革命戰友——後來的主要對手——最後的敗將項羽之下的。項羽的《垓下歌》四句,叱吒風雲、所向披靡、慷慨激昂卻四面楚歌、英雄末路: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比起敗將項羽的《垓下歌》來,劉邦的《大風歌》亂雲飛渡,節奏明快,基調威武,氣勢昂揚,雖然後面還是包含了對堅守基業的王者之憂、霸主之虞,但是不會連結構也殘缺的,劉邦必然會唱出穩固大漢江山的歷史強音來的!那就是也許被堙沒了的第四句!於中在他的文章里寫了很多的推斷、假設,也引證了很多的歷史資料,要人們相信劉邦的《大風歌》可能是四句,而不是只有三句。雖然於中肯定沒有找出他想像的第四句來,但他大膽地給劉邦補上了末尾一句,說是作為歷史假說,暫時權做參考。於中還說道,科學上是有假說的,歷史也可以存在假說,歷史假說可以拋磚引玉,更多的人可以去研究。
我就根本不相信於中的那個假說會有什麼歷史根據,歷史就是歷史,書上面寫了的,你還能改得了,誰要是膽敢改寫歷史,誰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於中的膽子也太大了點!
因為我對於中的那個假說很不以為然,他給劉邦暫時補上的所謂第四句,我在這裏就不打算引用過來給大家看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驚慌。
好在於中自己在文章的末尾寫了,他的假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紮實的史據。但他接着又寫道,他相信以後會有新的發現、發掘、考證和研究的,不管他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他願意大膽地提出問題來。嘿!於中自己承認大膽了吧,我說了,他的膽子真的是太大了點!
還有一個小本子的標題倒很有趣,是《玉丘方言裏古詞彙的衍繹、沉澱與生存》,說的是在我們今天玉丘人的生活語言裏,或多或少地還保留着一些古代的詞彙,或者有些用語可以追溯到它們的遠古源流。比方說,玉丘人說到某某很窮,就是一貧如洗吧,或者說是窮得沒個屁打了,是這樣說的:“他呀,他家裏窮斯濫矣!”那年月有多少人是窮斯濫矣呀,我們說這個窮斯濫矣,說那個窮斯濫矣,倒就是沒想到這“窮斯濫矣”還是個古詞彙呢!於中給我們找到了這個說法的遠古源流,《論語•衛靈公第十五》裏有一段:
在陳糧絕,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這段話里,“小人窮斯濫矣”是說小人如果處於窮困之中的話往往會胡作非為,偷雞摸狗,盜騙搶奪,殺人越貨,什麼傷天害理的勾當都幹得出來(而君子處於窮困中則仍然謹守禮規,保持君子風度),所以“窮斯濫矣”實際上還不是一個四字詞,是一句話(單獨看是個無主句),意思是“窮而如橫流之水泛濫成災”的意思,相當於“窮則濫”。當然,《論語》裏提到的這個“窮”,還要理解為不單單是經濟上的窘迫,舉凡世事坎坷,生活挫折,情感跌宕,仕途失意,諸事鬱悒與困厄,諸多不利與阻滯,一切人生逆境,都在孔夫子所意指的“窮”字裏面,這才合乎孔夫子在他學生面前就事論事,以事施教的本意。《論語》離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了,“窮斯濫矣”的用語習慣在孔夫子生活的時代以前又不知道已經經歷了多長時間,不可思議的是,在今天的玉丘方言中,卻還完完本本地保留了這一表述,連一個音素都沒有變。語言是發展的,“窮斯濫矣”在玉丘方言的演化結果卻是,它不再是古漢語裏單音節詞構成的一個句子,而是成了一個固定結構或者叫做是習語,當然是地方習語,也可以說是一種習慣表達。但是,從玉丘人說話的含義上看,“窮斯濫矣”已經起了一個成語的作用,在生活語言中被大量應用,尤其是在那個舉國皆窮的歲月里,“窮斯濫矣”幾乎常常掛在玉丘人的嘴上。奇怪的是,玉丘人說某某“窮斯濫矣”,並非說某某因為太窮,就失去了做人的原則而偷雞摸狗,盜騙搶奪,殺人越貨,干傷天害理的勾當,而是僅僅在說這個人頂頂之窮,窮得連個屁也放不出來了!幾千年裏這一語言(或者詞彙)在玉丘(以前或者不能叫做玉丘)衍繹的過程和結果,實在是一種罕見的現象,是令人驚奇的!
我在私塾里的時候就讀過《論語》,現在又經常說哪個人窮斯濫矣,但我就是沒有想過什麼語言的源流與演進的問題,於中這篇文章里寫的東西,讓人讀起來倒覺有趣。
但是,於中這傢伙做學問也不能拿孔丘來做榜樣呀!批林批孔早已經批得深入人心了,揭批了孔老二,打翻了孔家店(死了幾千年的人又被揪出來打倒,是不是有點千古“鞭屍”的味道?——筆者注),於中是糊塗呢,還是有意要這麼做?說糊塗也怪了,於中按上級精神組織學生開過多少次批判會,他自己也對學生講過要把孔老二的反動思想批倒批臭。在作文課上他也按規定佈置了以批林批孔為主題的命題作文,他還帶領學生用石灰水在磚牆上、田埂的坡上面刷那些天下大白的標語,象“批孔是挖**的祖墳!”“孔老二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剝削分子!”“孔丘要興滅國、繼絕世,勞動人民一千個不答應一萬個不答應!(這句漢語的表述有毛病,但不是於中的發明,是上級傳達下來的圈定標語——作者注)”等等。不管是糊塗還是有意,於中都犯了忌,因此,寫這樣的文章絕對是要挨批的。只是這個於中如今已經不在人世了,這篇文章也沒人看到,也就成不了毒草了。但是,我在心裏卻想到了一個問題:原來我對於中還是缺乏了解呀!以前只知道他人老實,書教得好,卻不知道這個人思想上還真有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