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半部論語,修身治國

第三章 半部論語,修身治國

前文中提到的趙匡胤罷黜三相,其實從政治角度來說,這三位呢是到時間了,該下台了。趙普正式拜相之前,其官職為樞密使,檢校太保兼御史大夫。各位看官也不必太在意這些官職名稱,以前的官員一般都是在正職后掛很多職位的,和現在的掛職有些類似。

這位趙大神在眾多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中都有其身影。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杯酒釋兵權”了。但是今天呢咱不妨來看看這位趙學究為何能得到趙匡胤如此青睞。學究是趙匡胤對趙普的戲稱,由於趙普非進士出身,又好弄些文人風雅之事,所以趙匡胤時常會稱趙普為趙學究。咱說回正題,趙普是滁州之戰中為趙匡胤引路的那位“隱士”,但是這位“隱士”並非淡泊名利的主。反而出身官宦世家的他一心想着如何才能飛黃騰達,於是乎和趙匡胤一拍即合,滁州之戰後趙匡胤就把其留在了身邊。陳橋驛兵變的程序幾乎就是出自咱這位趙學究一人之手。

兵變之後呢,趙普就一直掌管着趙匡胤的軍機大權,得見趙匡胤對此人的信任。但是說到這位大神,彷彿就繞不開杯酒釋兵權這件事。咱們今天就來講一講這件事情的利弊,以及其中趙普到底扮演着什麼角色。故事始末大致就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趙匡胤在趙普的建議下召石守信,王審琦等宿將飲酒。這些人呢都是跟着趙匡胤南征北戰的高級馬仔,太祖上台後,北宋的兵馬幾乎就掌握在這些人的手裏了。此時的背景條件下,地方藩鎮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哥幾個手握重兵,要是你們也整個陳橋驛兵變我老趙肯定是遭不住噻。眾將在後周時期本就是趙匡胤的下屬,從軍者最重命令。宴席后的第二日便紛紛上請退休,太祖自

(本章未完,請翻頁)

是欣然應允。至於趙匡胤在宴席上到底說了些什麼,自然無從考證反正最後目的肯定是達到了。自此軍政大權趙匡胤就是兩手抓了,對於杯酒釋兵權其實變相的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錢糧和虛職就打發了那些跟着自己許久的將領,偏偏石守信等人還對趙匡胤感恩戴德,也是令人唏噓。

歷史上杯酒釋兵權的把戲,趙匡胤使了兩次。第二次就是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太祖宴請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等人,勸使罷鎮改官,以消除藩鎮割據的隱患。很多史記會引導別人去誤解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害怕手下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才不得已為之,實際上趙匡胤此舉只是為了穩定國家政權,彼時的宋朝對外雖有遼國此強敵。但是宋遼在當時的背景下,並沒有要開戰的意圖。大宋需要的是統一,是安定。說白了,連年征戰最苦的是誰,是老百姓。百姓不在乎誰做皇帝,能夠提供安穩的環境,讓自己有飯吃,有地種對他們來說就是明君。當然這樣來講咱這位宋太祖似乎也太過於偉大了,其實權力肯定是握在自己手裏最重要,當了皇帝就不可能和之前帶兵打仗時一樣。所以這件事情,歷史上對其的評價褒貶不一。各位看官不妨大膽暢想一下,如果是您處於那種情況下,您會作何選擇。我想沒有任何一位君主會拒絕趙普這樣的宰相。

老趙上台後,對其地位影響最大的自然就是君弱臣強,杯酒釋兵權完美的解決了這一情況。但是在趙普給太祖皇帝提出的十二字方針里,這僅僅是一部分。趙宋王朝還面臨著諸多難題,若繼續沿用前朝之制,怎能保證大宋不會重蹈覆轍呢。“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這十二字方針奠定了宋朝三百年的政

(本章未完,請翻頁)

治基調。在趙普的參贊下,分權制衡滲透進了宋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員建制當中。首先中央設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三司使三分宰相職權。樞密使直接對皇帝負責,由皇帝直接領導。趙匡胤也是行伍出身,一下子就知曉了其中的精髓,赤裸裸的加強君主的權利啊,三方制約下,相權和君權的平衡幾乎就直接打破了。心中默默給趙普點了個贊。

地方上呢,就設立一位正職一位副職,文人擔任知州為正職,副手通判為帝王耳目。兩相制衡,防止地方專權出現。制其錢穀就是設立轉運使主地方錢糧運往中樞之事。此十二字方針一出,政治上,中央三分宰相之權,變相的加強了君權。兵權上,中央的精兵由樞密院統一領導,樞密使對皇帝直接負責,兵權掌握在君主手裏。錢糧上,設立轉運使一職,徹底解決了節度使和藩鎮問題。所以趙普在治國上有着自己獨特的政治理解,這也是趙匡胤如此青睞他的一大原因。包括太宗趙光義(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之弟)繼位后對趙普也是極其看重。關鍵是這位趙學究雖然書讀得不多,但是對於趙宋王朝真的是忠心耿耿,這也是他得以在太祖,太宗二朝如魚得水的重要原因。

乾德二年太祖拜趙普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他為宰相。命呂餘慶,薛居正為參知政事輔助趙普。

同年,陳橋驛黃甑村,一陸姓農戶家中誕下一子。其妻懷胎三年才生下一子,農戶不敢聲張此事,請了算命先生為其子算卦。當日恰逢暴雨,先生看后長嘆道:“吾等侍道之人,忌泄露天機。”未收取農戶一分錢財,轉身便消失在了風雨當中。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與大宋的三百一十九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我與大宋的三百一十九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半部論語,修身治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