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高句麗(四)
遼東城陷落,意味着齊軍在遼東站穩腳跟。
段韶稍作休整,本欲留下高孝瑜鎮守遼東城,接應後方糧草。
但高孝瑜執意要跟隨段韶東出,段韶只得留下行軍長史崔季舒,負責後勤供應,由大將皮景和主持城防。
隨即親率主力,兵發鴨綠江畔。
昭德十三年(公元560年)三月初四,兩軍隔鴨綠江對峙。
河西齊營,有戰兵十萬,府兵八萬,餘眾或死傷於遼東城下,或跟隨崔季舒、皮景和守衛遼東城。
東側的高句麗可謂是傾全國之兵,有將士近三十萬。
高句麗人之所以冒險出城迎擊,阻敵於鴨綠江西側,更重要的是齊軍出征的時機。
此時正值春耕,若是放任齊軍長驅直入,圍困平壤,必然會引發一場大飢荒。
高句麗以唇亡齒寒的典故,暫時穩住了南方的新羅與百濟。
東、北二部則只留下少量將士,防守城池,主力盡數調來了鴨綠江岸。
然而高句麗傾全國之兵禦敵,其中不僅有其餘四部的將士,更有細群氏的軍隊。
原來細群氏遵照高澄的安排,以‘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為由,主動與鹿群氏和解,選擇共抗齊朝侵略軍。
細群氏在當年的王位爭奪戰中失敗后,就一直在地方發展自己的武裝,其實力不容小覷。
鹿群氏不疑有詐,畢竟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彼此放下多年的積怨,也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對峙半月以後,段韶派遣使者渡河,向高句麗軍主將鹿群送上牛、羊十餘頭,美酒一車。
這讓鹿群錯誤判斷齊軍糧草充足,然而實際上,遼澤地遭逢大雨,道路淪為沼澤,人畜難行,無法繼續從後方向遼東城運輸物資。
只能依靠遼東城內囤積的糧草供應前線,後勤已經開始吃緊。
但正是段韶的這一行為讓鹿群產生的誤判扭轉了戰局,鹿群見不能拖垮段韶,只能主動求戰。
畢竟雙方僵持在鴨綠江畔,不僅齊軍的後勤承受着巨大壓力,高句麗三十萬大軍每天所耗費的糧食,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恰在此時,作為內應的細群氏鼓動各部大人,聯合向鹿群提出主動後撤五里,給齊軍讓出渡河的空間,待其半渡而擊之。
此舉正合鹿群的心意,他麾下有三十萬大軍,根據斥候數的齊軍帳落,對方不會超過二十萬。
不管怎麼說,會戰兵力三十萬對不足二十萬,優勢在我。
三月二十二日,高句麗軍主動後撤,段韶當機立斷,下令在鴨綠江上架設浮橋。
鹿群眼見遼東城依舊在源源不斷向前線供應物資,而段韶更是派使者渡河,向高句麗主將莫離支高句麗軍統帥採用細群氏提出的半渡而擊的計劃,主動後撤五里,讓出足夠的空間。
段韶當機立斷,下令架設浮橋。
鹿群聞訊大喜,自己人數優勢,又將半渡而擊,這仗怎麼輸。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了他的意料。
段韶有細群氏提供的情報,清楚鴨綠江的水文,早早打制好了浮橋部件,只需在江面上進行組裝。
鹿群以為齊軍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架設好浮橋。
實際上,在當天夜裏,齊軍前部在侯景、劉豐等人的統率下,就已經抵達了鴨綠江東岸,背江結陣。
當鹿群得知齊軍浮橋已經搭建好,他顧不得驚慌,趕忙集結各部,急行軍五里路,想要在齊軍渡河部隊較少時,立即發動進攻,半渡而擊。
但是當高句麗軍氣喘吁吁趕來時,齊軍大半渡河,已經擺開了陣仗,準備迎戰高句麗。
鹿群一時之間,不敢輕舉妄動,此時夜色已深,齊軍早有防備,在夜間地亂戰不能充分發揮人數優勢。
就在鹿群準備後撤之際,本方陣營發生騷亂,細群氏所在的方向傳來震耳的喧鬧聲。
“齊軍殺來了!快逃!”
“莫離支(高句麗宰相鹿群)被齊人射死了!”
“我軍敗了!”
昏暗的夜色中,高句麗軍隊根本就不能分辨真假,鹿群再怎麼大聲疾呼,證明自己還活着,但聲響終究被淹沒在了細群部的吶喊聲,以及人馬踩踏聲中。
高孝瑜不懂高句麗語,但段韶並沒有將作戰計劃隱瞞他,當高句麗軍陣中如實發生騷亂,哪怕是初次上戰場的高孝瑜也清楚,此戰勝了。
當先渡河的十萬戰兵在段韶一聲令下,由防禦陣型迅速轉換為攻擊陣型,殺向混亂中的高句麗軍。
此時,高句麗軍指揮系統早已混亂。
淝水之戰,尚且是白天,僅僅後方一群東晉降將鼓噪秦軍敗了,便引發前秦大軍的潰敗,更別提如今夜色深沉,高句麗人根本無法查證真假。
在細群部最先奔逃的情況下,也影響了其餘各部,他們紛紛潰散。
鹿群預料中的會戰並沒有發生,一場追擊戰在鴨綠江東岸打響。
十萬齊軍戰兵追擊猶如驚弓之鳥的三十萬高句麗軍。
當夜,高句麗軍自相踐踏而死者無數,往平壤去的方向,屍骸遍地。
追擊了一日一夜,整整四百五十餘里,段韶一直到跨過薩水,距離平壤三十餘里,才收兵止步。
鹿群匆匆逃入平壤城中,舉傾國之兵三十萬以禦敵,但回到城中的僅有不足四萬人,更多人也不知道在潰敗中,逃去了哪裏。
經此大敗,平壤城內人心惶惶。
兩天後,段韶與僕從軍細群部合兵,圍困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