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群儒聚議

第21章 群儒聚議

羽林衛正要動手,突然一個身影從天而降,一身黑色朝服,手舉佩劍,攔在了少年身前,“且慢!”

羽林衛凝神一看,那佩劍正是光祿勛御用佩劍——綉春刀。說來也好笑,這名字是陛下起的,明明是劍,卻要叫刀。

楊修拱手問道:“敢問閣下是?”

“光祿勛趙芸!”趙芸拱手道。

“閣下便是坊間傳說,史上最為年輕俊雅的光祿勛?今日一見果然非同凡響!”楊修一時顯得有些興奮。

“趙芸,將此人正法!”曹操怒道。

“司空,既是弘農楊氏,又是來參考的士子,不如聽他一說。”

曹操瞳孔陡然收縮——劉協迎着冬日的暖陽緩緩而來,仿若自帶柔光。

“曹司空,莫要心急,聽我說!”楊修張狂的笑道。

“我楊家四世三公,祖上以德行天下,特別是我父楊彪,對朝廷忠心耿耿,歷歷在目,又豈是黨爭可以左右,又怎需曉以大義遊說?袁家也四世三公,故隸門生廣布天下,若說這滿朝文武與袁家沒半點關係還真找不出吧!曹司空你說是吧?古人有雲‘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況只是親家。”

曹操笑了笑:“此事並非我意,這是朝廷的決定,我雖身居高位,但也得遵從陛下的旨意。”

劉協此刻心中暗罵,“這個時候讓我來背鍋了?”

“陛下,老臣有話要說!”不遠處的孔融突然出列道。

“孔大夫請講!”

“如果周成王要殺召公,周公能說不知道嗎?”孔融捋了捋頜下短須。這一句話聲音雖不大,聽在眾人心中卻抓心撓肺。

物議沸騰。

孔融這意思很有深意,你曹操就是當朝周公,這事你豈不知。

“陛下,如今天下士大夫之所以仰慕崇敬您,那是因為您仁德寬厚,如殺戮無辜大臣,必令天下寒心,誰還願意歸順朝廷?我孔融,明天第一個不再上朝!”孔融這話雖是對劉協說的,但是直戳曹操肺管子,還罷工威脅,還當著這天下學子的面威脅。

“孔大夫,你可是這天下學子的楷模啊,萬萬不可這般兒戲啊!”劉協一副為難的樣子。

這是考生中一人舉手示意。劉協眼疾口快:“這位學子是有話說?”

那學子躬身一揖,作揖學士禮:“敢問陛下,楊太尉四世三公,盡忠漢室,品行高潔,是以何罪論處的?”

“君前搭話,需報姓名,這等禮節都不知嗎?”曹操眼裏表露出明顯的不耐煩。

“小生河內司馬懿!”那學子磊磊大方,並不怯場。聽得司馬懿三個字,劉協不禁側目。

只見楊修仰頭大笑數聲,那佈滿血絲的雙眼,怨毒的盯着曹操:“罪名居然是袁術親戚。”

那學子再次躬身,深施一禮,“小生倒有一拙見。”

“朕准你暢所欲言!”

“若說這罪魁禍首,非太學制度不可。入太學的賢士,才有拜入三公的機會,本來能來太學的大多是權貴子弟,又與喪的公族形成門生關係,日積月累,最終在官場上建立起龐大的裙帶關係,最終壟斷了舉薦制的選拔權。這種積弊最具體的體現就是,與本出在地方起兵反董時,遍佈天下的袁氏門生紛紛響應。這天下的諸侯也包括曹司空吧?是不是也要同罪啊!?”司馬懿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這話明着是指責曹操暗裏是在替曹操開脫,將問題歸納於制度。

“楊太尉四世清德,豈能因袁術而獲罪。

”又有人憤然而起。

沸反盈天。

楊修這時反而從容起來:“說道這,陛下實行的這科舉制,讓人人都有機會參考,哪怕是寒門是士農工商,賢士大夫四方來集,諸位入朝為官容是容易了許多,但是,我父曾奉勸過我,我今日便將此奉勸轉贈諸位,做官要三思,思危,思退,思變。”

“於社稷有功之臣,絕不容人誣陷栽贓。莫寒了這天下學子的心。”司馬懿躬身沉聲道。

曹操臉色一變,登時便要發作,劉協輕輕抬手止住他,口中淡淡道:“司馬懿,朕雖准你們暢所欲言,但非胡言,朗朗乾坤,哪來栽贓一說。”

“曹司空年輕時與袁本初可是發小,不也是隨袁紹袁術一起伐董嗎?”又有士子問道。

一時人群中,就像一水落入滾燙的油鍋,整條街上都是曹操的八卦。

“原來曹司空還與袁紹有這段淵源啊?”

“他們還一起搶人家新娘子呢?”

“啊,不是吧?”

揚湯止沸。

劉協一臉無奈,看向曹操:“司空,這如何是好?”

“肅靜!肅靜!”在劉協的示意下,太常贊禮高喊道。

止得一時,止不住一世,考試結束,這些士子各自回到自己家鄉......

曹操此時心中極為憤懣,但當著天下學子和皇帝的面,身為大臣,不得的做深刻檢討,明明吃了虧,還要做檢討,就很讓人生氣,但曹操不愧是曹操,好歹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硬是將檢討書做成表功書,從洛陽北都尉開始說起,如何被貶,如何討董.....一路說來就是表述自己對大漢的忠臣,以至於為了大漢,滿門被滅(曹嵩被殺一事)。

將陳琳的那套學的有模有樣的,言而總之,總而言之,臣與陛下無害,於社稷有功。

釜底抽薪。

面對曹操長篇大論的罪己詔,一旁的荀彧和孔融早已退出了人群的核心區域,很明顯,這一局劉協勝了。

為君者,其實有時候是需要抖些小聰明的。

“孔大夫功勞不小啊!”荀彧笑着看向孔融道。

“彼此,彼此!”孔融一捋短須笑道。

“朝堂上辦不成的事,這考場上倒是辦成了。”荀彧淡淡道。

“荀令君,這揣度人心思的能力不減啊,首先就利用弘農楊氏這一特徵來做文章!當真這天下士子的面,無論是陛下還是司空,都得保證大多數人的公正。”

“為君者,其實很有必須抖些小聰明!只是這科舉制,是孔大夫所擬?”

“非也,此制度乃陛下親制。”

“這制度從大局來說確實是好,但是這怕是觸了某些人的利益啊。”

荀彧深邃的目光看向那人群中最靚的仔,一邊看一邊琢磨:“目前,陛下是在思變,但歷朝歷代變法都會朝野震蕩,現下朝廷需要穩定。”

忽然,荀彧心有所悟,繼續道:“其實無論是司空的招賢令還是陛下的科舉制,都是啟用寒門,只不過不同的是,司空所走的法家,而陛下所走的儒家。自古儒法兩不融。”

“按曹司空的脾氣,心裏肯定恨極了陛下,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還是選擇容忍,這是退讓嗎?”孔融得意的笑道。

“不,這是政治,即便是君臣,也要講究政治權謀。太過於刻板正直尖銳的人,往往能把自己氣死。有時候,政治層面的東西,不能單獨用善惡來考慮,更不能用殺伐來決斷,上位者考慮的是全局。”荀彧不愧是謀略大師,這種大局觀是孔融這種死忠之臣這輩子都無法理解的。

一瞬間,孔融的腦子裏充斥了太多東西,須得慢慢消化消化。

忽然,孔融笑了。

“那楊修是荀令君找來的?”

“那司馬懿是孔大夫找來的?”

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兩個大聰明,突然出現在一起,定是巧合!巧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朕在三國謀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朕在三國謀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21章 群儒聚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