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拉出去,斬了
“無事便好,無事便好。”嬴政點頭笑了笑,大鬆了口氣,然後拍了拍李陽的手背,回到了大殿之上,轉而將目光望向下方的李由,讚許道:“李由,昨日你拚死保護中丞,可見你忠勇之心,朕甚為欣悅。朕決定,你爵位擢升一級,爵少上造!“
“…….”李由整個人都驚呆了。
保護李中丞有功,爵擢升一級......
皇帝不是應該要殺李中丞的嗎?
這……這和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啊!
而且,更讓李由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事竟然還被李中丞給說中了!
幸福來的太快,就像一陣龍捲風,李由此刻都有點恍惚。
要知道,少上造可是高等爵位,二十等爵,列為十五級,位尊同九卿。
什麼意思,就是哪怕李由官職不是九卿之一,但是只要爵位到了,身份也就和九卿是相等的,平時見到九卿們,也不必執下臣禮。
雖然父親李斯是左丞相,深得皇帝重用,但是李由卻跟右相馮去疾的兒子馮劫差遠了。
馮劫掌御史大夫,位上卿,銀印青綬,相當於副丞相。
而李由則只是一方郡守,爵位右更,而如今,卻因李陽,不僅提調掌羽林中護軍,今日更是爵位提升一級,為少上造,這對李由來說,簡直就是出乎意外的驚喜。
話說,聽到皇帝的恩賜,李斯也是一愣,大感意外,同時心中又無比的驚喜。見到李由還在發愣,趕忙提醒道:“李由,還不趕緊謝恩!”
“謝……謝陛下!”李由這才從恍惚間反應過來,從列隊中站了出來,連忙拱手謝恩。
贏政點點頭,同時不忘對李由提醒道:“中氶乃是大秦之吉星福相,更是身肩變法強國之重任,下次爾可不容再有閃失了,須確保中丞之安全。”
李由瞟了一眼父親李斯,見父親微微點頭,李由便趕緊應道:“喏!下臣必全力保護中丞之安全,全力為新法保駕護航,絕不會再有任何閃失。”
嬴政滿意的點點頭。
看到這一幕,大家都有些看不懂了。
這到底是皇帝還不知道《公法》一事呢?還是皇帝不知道《公法》一事呀?
要是知道《公法》的內容,陛下怎麼可能不會雷霆震怒。
就在大家心中狐疑之時,便聽見嬴政問道:“何章,阿房宮進度如何了?”
何章為將作少府之職,是專門掌皇宮等公共建築事務。屬官有石室令、東園主章令、主章長、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築石料、東園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長掌伐大木、五校掌營建。而阿房宮,便是將作少府何章負責的。
大家一聽皇帝問起了阿房宮的進度,立即就知道,李陽要完蛋了,皇帝果然是最關心這些國家工程。
頓時,所有人都望向了將作少府何章。
何章趕緊出列,道:“回稟陛下,先前發佈的徭役令,各地郡的機會來了
縣役夫均未按數到達,各地皆說是無人可征,所以.….…所以導致阿房人手不足,進度……進度亦是十分之緩慢。“
之前那位姓劉的議郎一看,表現的時機到了,立即出列奏道:“陛下,我大秦治下九州,有萬萬之民,豈會無人。依下臣看,這皆是下邊地方官員的推卸之詞,不可信也。”
郎,為待選之官,有評議國事的議郎、有陪侍皇帝車駕的中郎、侍郎等,無定員,除授常達千人之多。這些人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為皇帝的扈從,一方面學習政務,是秦漢之際出仕的重要途徑。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郞官們,為了得到皇帝的賞識,會極力的在皇帝面前表現,以得到任職實權的機會。
在劉議郎看來,皇帝問起阿房進度,足以說明皇帝和以往一樣,最為關心阿房工程,而投其所好,為皇帝獻策,自然是最容易得到賞識的。
果然,贏政聽聞之後,微微點了點頭,道:“依劉議郎,該如何呀?”
劉議郎大喜,這千載難逢的表現機會終於來了,趕緊道:“回陛下,陛下統六國,四海一,咸陽正宮是以前建造的建築,當時只是一國諸侯,其與如今之大秦地位不符,所以阿房這座新朝宮,意義之重,非長城可比。是以,臣以為,阿房之工期,不得有半點耽誤,應立即再發徭役令,增征役夫,各郡縣若不按數按時征送,治其重罪,如此阿房工期無憂矣!”
劉議郎一番表現之後,心中自得意滿,抬頭望向殿上的始皇帝。
只見始皇帝嬴政卻是毫無表情,也不言語,作沉思狀。
這一下,大家都有些猜不準了,都不知道皇帝的想法。
之前那位對李陽分外不爽的議大夫,見皇帝似有猶豫的樣子於是便趕緊出列附議道:“臣覺得劉議郎所言有理,以往天下,只有王、帝。如今,陛下一統六國,地位和威望高於歷來王、帝,這阿房宮便是我大秦帝國之地位和威望的象徵。所以,臣也認為,阿房宮的落成刻不容緩,需再發徭役令!”
皇帝還是面無表情,看不出他的任何想法,只聽見他淡淡的問了一句:“劉議郞此策,還有人附議的嗎?”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都不知道該是附議,還是持
否。
這要是按之前的想法,此時大家肯定是紛紛附議。畢竟,投其所好,和皇帝一條心,這才是明智之舉。
可是,今日的早朝很詭異。原以為皇帝一上朝,必是雷霆大怒,嚴懲李陽。
然而,事情和預想的有點不一樣了,皇帝不僅沒有震怒,而且連不悅的跡象都是看不到,甚至還對李陽頗為關心,還對保護李陽的李由,給與了恩賞。
這到底是皇帝不知道《公法》的內容呢?還是皇帝真的決心一心支持變法,哪怕連減輕徭役這種事都能答應容忍?
在場的文武百官,每個人都甚是不懂,所以眾人皆是不敢亂說話了,終是選擇了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