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5章蘇聯紅軍對日作戰

第1335章蘇聯紅軍對日作戰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人勝利的前夜。

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秘密簽訂《雅爾塔協定》,約定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后2至3個月內,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日本完全陷入孤立。

在太平洋戰場,1944年11月起,以塞班島為基地的美軍B-29轟炸機開始大規模空襲日本各城市。

1945年1月起,美軍相繼在呂宋島、硫磺島、沖繩島登陸。6月30日,美軍攻克沖繩全島,從東、南兩個方向直逼日本本土。

在中國敵後戰場,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初,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連續發起大規模局部反攻。

並以一部向河南、湘鄂贛邊、蘇浙皖邊敵後進軍,殲滅日偽軍47萬餘人,攻克城市70餘座,收復國土32萬平方公里。

解放區面積擴大至86.4萬平方公里,部隊達93萬餘人,民兵達220萬餘人,為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礎。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召開。

會議確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

並規定了軍事任務,即“動員軍隊與人民,從各方面來準備大反攻,及準備戰略上由以游擊戰為主到以運動戰為主的轉變”。

同時,號召“中國人民應該擴大自己的軍隊——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並在一切敵人所到之處,廣泛地自動地發展抗日武裝,準備直接配合同盟國作戰,收復一切失地”。

德國法西斯投降、歐戰結束后,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7月28日後為新任首相艾德禮)以及三國的外長、參謀長和顧問等,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會議,就一些共同關心和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以來的第三次三國首腦會議,史稱“波茨坦會議“,亦稱“柏林會議”。

會議通過了兩個文件,一是《柏林會議公報》,二是《柏林會議議定書》,兩個文件都由斯大林、杜魯門和艾德禮分別代表蘇、美、英三國政府簽署。

此外,會議還發表了《美中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中國政府雖未參加討論,但公告事前徵得中國政府同意,所以以這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

當時蘇聯尚未對日作戰,所以沒有簽字。

但日本法西斯頑固堅持反動立場,公開拒絕了波茨坦公告。

同盟國只有對它進行最後一戰。美國為了爭取掌握佔領日本的主動權,於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8月9日,又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

8月8日17時(莫斯科時間,東京時間為當日23時),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交給他一份蘇聯對日宣戰書,宣佈蘇聯將參加波茨坦公告。

併當面宣佈,蘇聯從8月9日起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蘇聯對日宣戰,既是履行在雅爾塔會議上所承諾的在德國投降后2或3個月參加對日作戰的反法西斯國際義務,也是蘇日矛盾加深、雙方長期軍事對峙的總爆發。

此前,蘇聯政府已於1945年4月5日宣佈廢除《蘇日中立條約》。早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后,蘇聯最高統帥部即已開始對日作戰之準備。

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那次會議上討論了蘇聯對日作戰等問題,通過了《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

4月27日,蘇聯最高統帥部任命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蘇聯遠東軍總司令。

5月,又從西線抽調大軍到遠東,同時,將各種軍事物資和軍事裝備、器材源源不斷地調運至遠東,大大增強了遠東蘇軍的兵力和裝備。

至8月初,蘇聯已在中國的東北邊境部署軍隊150多萬人、火炮26000多門、坦克5500輛、飛機3800多架,總的兵力兵器遠遠超過日本關東軍(當時關東軍僅有約75萬人),形成了極大的優勢。

蘇聯對日宣戰,大大出乎日本的意料。日本原來判斷,蘇軍對德作戰結束后需要休整,對日作戰時間可能在1946年春,最早也要到1945年9月上旬。

蘇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可能由蘇聯濱海地區向中國東北地區實施。關東軍根據這一判斷,把中國東北地區的東部確定為重點防禦方向。

8月9日零時10分,遠東蘇軍發起對日作戰。蘇軍採取了出敵不意的閃擊戰法,以後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1方面軍和遠東第2方面軍計150多萬大軍越過中蘇邊境,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同時向駐守中國東北之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東西並進,以西為主,北面為輔助進攻方向,迅速切斷了東北日軍與華北、朝鮮的聯繫,分割圍殲關東軍主力於中滿地區。

與此同時,蘇海軍太平洋艦隊也先後在朝鮮北部、千島群島登陸,協同陸軍作戰。

在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地區的同一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就蘇聯對日宣戰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殲滅這些敵人的力量,奪取其武器和資財,猛烈地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的新階段已經到來了,全國人民應該加強團結,為奪取最後勝利而鬥爭。”

同日24時,朱德總司令向各解放區所有武裝部隊發佈第1號命令。

11日8時、9時、10時30分、11時、12時、18時,朱德總司令又連續發出第2、第3、第4、第5、第6和第7號命令:令晉察冀、晉綏和山東軍區以及在華北之朝鮮義勇隊,各以一部兵力向察哈爾、熱河、遼寧、吉林等地進發,配合蘇聯紅軍作戰,消滅抗拒的日偽軍;令各解放區部隊向本區一切敵占交通要道和城鎮展開進攻,迫使日偽軍無條件投降,對收復的城鎮實行軍事戒嚴,維護秩序,保護居民。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利用自已處於抗日最前線的有利態勢,迅即對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日偽軍佔領的大中城鎮及交通要道發動大規模進攻,並配合蘇聯紅軍解放東北。

中國戰場的大反攻,實際上是中國敵後戰場的全面反攻。因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自1944年豫湘桂作戰後,大片國土淪陷,全國上下怨聲載道,國民政府面臨著政治和經濟危機。

1945年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擺脫困境,決定“開始使用中國戰區內所有之陸軍空軍及後勤機構,對在華之日軍予以強烈緊密之進攻”。

國民政府判斷,日軍隨時有投降的可能,因此準備在日軍投降時,速派軍隊先行佔領上海、大沽、廣州、青島、漢口等地。

但是,當時國民黨軍正規部隊大多偏處西南各省,上述戰略要地非唾手可得。

由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發展比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計劃要快得多,國民黨軍隊還沒有來得及部署就緒,日本已宣佈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原定的“大攻勢計劃”未及實施。

因此,中國戰場大反攻的重任就歷史地落在了中國敵後戰場的肩上。

在蘇聯紅軍於8月9日開始實施遠東戰役、出兵中國東北地區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解放區抗日武裝力量即將已持續一年半之久的局部反攻發展為全面大反攻。

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利用自己長期浴血奮戰在敵後,處於敵占區最前線的有利態勢,迅即對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日偽軍佔領的大、中城鎮及交通要道發動大規模反攻,並配合蘇聯紅軍解放中國東北地區。

晉察冀軍區部隊進逼北平、天津,攻佔張家口等城鎮,控制了交通要道。

晉綏軍區部隊逼近太原,攻人歸綏,奪取了日偽軍佔據的城鎮要點。

晉冀魯豫邊區部隊向太原、開封、安陽等城市逼近,切斷了同蒲、隴海、平漢等鐵路線。

山東軍區部隊向濟南、青島、徐州等地進軍,切斷了津浦、膠濟、隴海鐵路交通線。

新四軍各部隊奪取了蘇、皖、浙地區敵占鄉村和縣城。

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根據中共中央關於以主力繼續向粵北發展,同時以一部兵力進佔廣九線及一些小城市的指示精神,迅速攻殲了盤踞在本地區的日偽軍,收復了一些集鎮等地區。

中國軍隊的全面反攻作戰與反法西斯盟軍尤其是蘇軍和美軍對日軍勢如破竹的最後戰略進攻,形成了對法西斯日本的巨大合力,迅速摧毀了日本的心理防線。

僅蘇軍出兵中國東北作戰就殲滅日軍67.7萬人,其中8.3萬人被擊斃、59.4萬人投降。

據蘇軍統計,蘇軍傷亡3.2萬人。蘇聯實施遠東戰役,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大大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崩潰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的進程。

1945年大反攻,蘇聯出兵消滅日本關東軍:蘇軍為此付出了多少犧牲?

中國有句俗語:“屋漏偏逢連夜雨,破鼓總有萬人捶”。當日本人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在中國戰場陷入泥潭的時候,蘇聯人當然不會袖手旁觀。

最終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其實不止原子彈一個。另一個因素也相當重要:日本引以為傲的關東軍被蘇聯輕鬆殲滅。

然而,在原子彈被投放后,日本居然還天真的以為蘇聯會出面調停。當然,他們錯了。

1945年8月,蘇聯正式對日宣戰。對於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除了俄國與日本的世仇外,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履行同盟國的協議①。

雖然蘇聯擁有絕對的軍事實力,但對日作戰也絕對不是簡單的事。

首先是時間問題,蘇聯想搶在日本向美國投降前結束戰鬥。

其次是這次作戰涉及的地區非常廣大,戰線十分之長。

而且最重要的是,日本關東軍佔據東北地區已經十四年了,在東北修築了許多的要塞、炮樓等防禦工事。這些都增加了作戰的難度。

當時蘇軍與日軍的軍事實力之比到底處於什麼狀態呢?

日軍主帥為陸軍大將山田乙三,日本關東軍有第一、第三、第十七三個方面軍及獨立第四軍,總人數約為九十七萬人,加上偽軍等附屬國兵力合計為一百二十萬人。

而蘇軍主帥為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軍力為一百六十八萬人,人數佔優。日軍的優勢在於防守方,熟悉地形而且工事修建的相當堅固。

據統計,日軍在邊境地區構建了十七個築壘地區,而且還有兩個航空兵軍參與支援作戰。

但日軍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裝甲及火力嚴重不足。

蘇軍的坦克及自走炮有5500餘輛,相比之下日軍只有一千多輛坦克。而且蘇軍擁有兩萬六千門火炮,日軍只有五千門。

上文提到日軍有兩個航空軍參戰,有飛機一千八百架,而蘇聯卻擁有飛機五千二百架。而且大多數武器上,蘇聯軍隊的裝備遠遠比日軍精良。可以看出雙方軍力對比上,蘇軍略勝一籌。

那末,蘇軍的優勢在哪裏?讓我們在戰鬥中加以了解。

1945年8月9日0時10分,蘇軍在沒有火力準備的情況下,在中蘇漫長的5000餘千米的邊境線上對日軍發起了突然襲擊。

這樣的突襲讓許多的工事失去了作用一一日軍甚至來不及進入工事,蘇軍的坦克就已經碾過了他們。

蘇軍迅速突破了日軍的防禦,進攻速度遠超日軍的想像。戰役的第一天,坦克軍團就推進了120千米,步兵軍團推進了50千米。

這個速度甚至超過了蘇軍的計劃,連後勤都難以供應了。

第六坦克集團軍的先遣隊突入了東北平原,前進了四百五十千米。接着就由於後勤沒有跟上而被迫滯留了兩天。

同時,遠東第一、第二集團軍也按照計劃發起了進攻。第一集團軍雖然在一些地方進攻受阻,但其主力卻成功繞過了工事向東北地區內部挺進。

第二集團軍在凌晨1點發起進攻,強渡黑龍江后在周邊縣城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第二集團軍是整個蘇軍中實力最弱的一支,重型裝備數量也是最少的,所以打的相對艱難。

8月15日,日軍在多方壓力下被迫投降。但關東軍並未停止作戰,直到8月17日關東軍正式下令部隊停戰,18日下達了投降命令。這時蘇軍迅速派出機動部隊,接收了東北地區的各個戰略要地。

零零星星的抵抗仍在進行,但蘇軍進攻的腳步卻並未停下。直到8月30日,整個關東軍的武裝被完全解除,戰爭也宣告結束。

總結:根據蘇聯人的統計,這一戰蘇軍俘虜了日軍近六十萬,其中絕大多數被送往西伯利亞勞改。擊斃八萬多人,繳獲了坦克近七百輛、飛機八百餘架、各種火炮一千八百門、自走炮十五門、機槍一萬三千挺、步槍約三十萬支,其他還有大量軍用物資。

蘇聯方面戰死近一萬人,非戰鬥死亡一千三百餘人,失蹤近一千人。此外,戰鬥中負傷有近兩萬人。總計傷亡約為三萬六千人。

日軍的傷亡又怎麼樣了呢?

在1945年8月風暴戰役中,從8月9日主要戰鬥開始,一直持續到8月16日,日本關東軍下達關東作戰甲106號命令,至全體關東軍投降,主要戰鬥進行一個星期,關東軍主力全體投降,只有零星失去聯繫部隊還在抵抗,比如東寧要塞這樣失去聯繫的部隊,還在抵抗。

其中,關東軍第1方面軍在黑龍江孫吳,牡丹江,勃利一線,向蘇軍繳械投降。在遠東戰役,關東軍第1方面軍的戰鬥最激烈的地方,也損失最大的日軍部隊。

8月20日,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承認,主要戰鬥參與者日本第5軍,損失25000人。

第3軍損失15000人,日軍第1方面軍一共損失4萬人以上。後來在1952年3月,日本統計,第5軍戰鬥戰死8929人,第3軍戰鬥戰死4547人。不含失蹤,失去聯繫人員。當面蘇軍是遠東第1方面軍,戰鬥減員17225人,其中陣亡3254人,104人失蹤,13867人負傷。

在哈爾濱的日軍第4軍基本是完整投降,8月20日,蘇軍紅旗第1集團軍先頭坦克部隊進入黑龍江省會哈爾濱。

日軍第3方面軍是完整投降,他們部署在瀋陽,遼陽,昌圖,長春,四平,公主嶺等地,沒有參加戰鬥。

8月19日,蘇軍乘坐飛機在瀋陽降落,8月19日,蘇聯先遣隊在長春機場降落,8月20日晚上11點,蘇軍先頭部隊,近衛坦克第5軍先遣隊1000人進入瀋陽。

8月25日,蘇軍主力進入長春,8月26日進入四平,8月28日進入公主嶺。

關東軍第3方面軍基本沒有參加戰鬥,唯一真正打仗的是第107師團,因為,這個師團不在遼寧和吉林,是在黑龍江邊境,在8月10日才轉屬第3方面軍的,這個師團後來失去聯繫,一直與蘇軍交戰,8月29日,才在大興安嶺接到命令投降,在這個方向,蘇聯外貝加爾方面軍,戰鬥傷亡5862人。

最後,蘇軍俘虜關東軍當中清點出,日本人60.9萬,朝鮮人1萬人,東北人700人,關內人16000人,蒙古人3600人。最後52萬日本俘虜押往蘇聯勞動營,就地釋放7萬多名老弱病殘關東軍俘虜。

整個戰役,蘇軍和蘇聯海軍戰死9780人,非戰鬥死亡1340人,失蹤911人,戰傷19562人,患病4863人。其中,戰鬥傷亡為30253人,非戰鬥傷亡6203人,合計36456人。

完全被摧毀坦克和自走炮78輛,飛機62架,火炮232門,輕武器11000多件。1946-1950年,蘇聯開始遣返扣押的47萬日軍戰俘,日軍死於蘇聯勞動營人數為52700人。

蘇聯名單記錄,死於蘇聯勞動營日本俘虜為45816人,截至道2016年11月,其中21600多具屍體已經找到同時轉交。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①關於蘇聯出兵東北的目的,史學界眾說紛紜。但幫助中國人民加速抗戰勝利的進程是毋庸置疑的。同時,蘇聯紅軍在對日作戰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也是有目共睹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鐵馬金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鐵馬金戈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35章蘇聯紅軍對日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