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一日二三事
有人認為,筆墨紙硯,乃是讀書人必備的基礎耗材。
可實際上,這文房四寶之中,只有墨和紙才是真正的易耗品。通常,毛筆和硯台消耗得並沒有那麼快,甚至一些文人雅士將毛筆或硯台傳代使用也並不罕見。
而若是將紙和墨作對比,紙其實比墨更易耗,畢竟一小塊墨研磨成墨汁能寫滿許多紙張。
原本造紙多用黃藤,可近十幾年來,各地黃藤隨着用量增多而變得越發稀少。
為此,數年前聖人不得不下了“惜字令”,說是要珍惜寫了字的紙,不可隨意損毀。可真實情況,卻是朝廷想要以此令來減少紙張消耗速度,達到節約用紙的目的。
之所以趙家的紙坊能奠定行業壟斷地位,就是因為趙二郎花錢試驗出如何使用其它原料造紙:竹子、麻料、樹皮、秸稈、廢紙。這些東西,在趙家紙坊里全都可以用來造紙。
用那些原料造出來的紙,可比藤紙便宜多了,哪怕質量上略差一些也極有競爭力。
順京城,趙家紙。
作為行業龍頭,每月只消一對賬,趙二郎其實就可以推斷出當月順京的用紙量。
一如陰和陽,紙與墨之間的聯繫其實甚為緊密。以其中之一為基數,推斷出的另一種互補產品的使用量,自然也不是什麼難事。
或許由於身份和當月的需求不同,個人當月使用的紙墨數量有多有少,但若是將總數匯總起來,便可很大程度上抹平個體的差異。
再加上,順京城裏日常需要使用紙墨的群體數量相對固定,所以這座城市每個月的紙墨消耗總量其實都有一個定值。
看着自家紙坊的賬目,趙常很快就算出出了一個用墨量的大致數值。然而,這個數和他記憶中那份已經提交上去的奏摺留檔相比,甚至還不及後者的四分之一!
這要是都沒問題,趙二郎當場就能把賬目吃下去。只不過,若是問具體發生了什麼,他一時又着實想不出頭緒。
是有人知道墨料上游生產出了問題,想要囤積居奇?還是有人需要墨料做別的事情,所以才需要大宗採購?亦或是有人授意孔目吏多報一些數字,好向皇宮裏那位阿諛邀寵?
因為心裏一直帶着疑問,所以趙二郎查賬查得心不在焉,有好幾次都算錯了數。幸虧那位擔任掌柜的族侄比較仔細,才讓這場對賬沒出太大的紕漏。
……
相比於為案牘勞形的老父親,趙常今日的生活當真是輕鬆又愉快,而這份快樂的源泉就來自於那本記載了許多“資生之術”的《范氏家書》。
“撿三錢甘梅,加之以蜜糖、陳皮、桂皮各半錢熬成甘梅水,服之可怯脾胃虛火。”
“取鹽豉,紫蘇膏,佐以茶湯輔食,可助茶性增發,服之可明目生津。”
“取彘腿之肉,加之以酒、蕌頭、薑末,剁製成糜再以米面裹之,炸作細料餶飿。”
那本書上除了農桑養殖之術外,還記載了許多吃食的詳細配方和做法。左右無事,趙常親自動手在廚舍里擺弄了許久,弄出來許多往日少見的吃食和飲品,都是能把隔壁家小孩饞哭的那種。
近水樓台先得月,范蔓纓這個圓臉小姑娘就守在廚舍門口,兩手捧着碗甘梅水喝得香甜。
“大兄,可還有別的新鮮吃食?”
對於家裏新來的這個小妹妹,和趙父趙母一樣,趙常也非常疼愛。雖然家裏遭逢巨變,但到底只是五六歲的小孩,過了幾天之後這個小姑娘就恢復了一些天真爛漫。
“別的吃食……”
樂呵呵地撥弄了一下趙母給小姑娘梳的羊角小辮,趙常用汗巾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在廚舍忙活了半天,此時確實有些疲乏了,不過看到小朋友期期艾艾的眼神,他又不忍拒絕。
“……對了,南邊的靖恭坊開了個特準的榷場,販賣從幽州運來的土特產。那裏今天定是十分熱鬧,各色小吃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