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未完待續

第10章 未完待續

周朝是我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沒有之一,歷時七百九十一年,是繼夏、商之後的第三個朝代,共傳承了三十代,有三十七位王。

周朝由周武王姬發公元前1046創建,定都鎬京(現在的陝西西安附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洛邑(現在的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原來的那段時間稱為西周,是根據都城的位置命名的。

而且,周平王東遷是周朝的一個分界線,西周時期,周天子能夠保持着天下之主的權威,從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

這樣,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并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這才演繹出這部精彩紛呈的故事會。

其中史書將東周又以“三家分晉”為節點,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其實,東周並不全部包含戰國,因為戰國後期,西周就被秦國滅了。

戰國大家容易理解,為什麼前一段時間稱為春秋呢?這是因為魯國史官把當時的各國重大事件,按時間記錄下來,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進行記錄編寫,用四季編為章節,這部史書就被稱為《春秋》。《春秋》記錄的時間節點,差不多就是從東周開始到“三家分晉”這一段時間,所以為了方便,史學家就稱這段時間為春秋時期。

古代戰爭的主要工具:戰車。

戰車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作戰兵種,戰車也稱為“乘”。車上標配三人:駕車一人,弓箭手一人(遠程攻擊),持戈一人(用於近戰),四匹戰馬。

周穆王喜歡乘坐八匹馬的戰車,奔馳速度極快,馳騁原野,風光無限。八匹馬同拉一輛車,必須協調好各匹馬的用力,才保證車輛速度,可見古人的駕馭技術已經十分高超。

戰車相當於那時候的坦克,成隊列進攻威力非常強大。但是戰車有非常大的不足,它基本是木質結構,車軲轆,車軸,都是木製品,所以選材嚴格,造價高昂,作戰機動性差,受地形限制明顯,適合平原作戰,在丘陵溝壑作戰困難。

戰馬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加上戰車造價高昂,一個國家有幾百乘戰車是了不起的事,常稱一個國家強大用“千乘之國”形容,千乘不過就是四千匹馬,在當時看還是非常奢侈的。

戰國時期還沒有馬鐙的,作戰時,騎兵常常會拿着長矛大刀去沖陣,把敵方陣腳打亂,然後兵車,步兵,跟上。可想而知,騎兵靠雙腿夾住馬保持身體平衡,還要靠手抓住馬鬃,很不容易,所以,那個時候選擇騎兵戰士是十分苛刻的。只有少數民族才直接騎馬作戰。

馬鐙是西漢時期才正式使用。

可以去邯鄲看看“胡服騎射”雕塑,英姿颯爽,威風凜凜,再看腳下,沒有馬鐙。

沒有馬鐙的戰馬,你騎上去,鬆開手試試,沒事再跑兩步。

馬鐙發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駕馭,解放了雙手,使人與馬連接為一體,騎兵們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的軍事動作。

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是用戰車而是直接騎馬作戰,這在中原各國家看來是不可思議,但正是這種騎射在丘陵山區作戰機動靈活,往往能夠戰勝戰車。

趙武靈王首先從胡人那裏吸取經驗的是,他命令自己的軍隊全部由原來的寬袍大袖的服裝改為胡人緊身窄袖的服裝,由以前的駕車作戰轉變為像胡人那樣直接騎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胡服騎射”。

自趙武靈王后,騎射之風傳到其他各國,一直到戰國末期,最強大的秦國騎兵令各國聞風喪膽。秦騎兵的裝備和現代的騎兵有很多不同,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這一點和匈奴人的騎射作戰特點是完全相同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周故事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東周故事會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章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