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枷鎖
“把別人的話當作金科玉律簡直愚不可及。這個世界上放眼看,到處都是盲目崇拜的傻子,康德思考問題,不是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正確的,是因為他是康德而已。”------《人性的枷鎖》
我看書有個癖好,遇到喜歡的才會細細翻閱並品味,遇到不喜歡的,看不了幾頁就將其扔至角落不再過問。當然了,大多數不喜歡的原因在於,翻看幾頁,便覺得書中文字甚是無趣,找不到新穎的立意或者思想,大多看了開始便知道接下來將要表達的內容。也可能只是自以為是的狹隘,但對於彼時的我而言,無趣的書,實在是沒有動力將之閱讀完畢。
但是回過頭細想,我之所以覺得無趣,大多是因為很多書的立意大同小異,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大同小異,甚至言語間的斟酌都大同小異,實在讓人摸不着頭,我這是看了一個作者寫的幾本書,還是買了不同書名的同一本書?
包括我自己的文字,也時常給我一種錯覺------我只是在通過我的文字,表達我所了解到的他人的想法。無論這種他人的想法來自於書籍,大數據還是他人的言論。
我不可否認的是,我之所以在一些事情上的判斷是現在這樣子的,或多或少是受了外界的影響。我有很長一段時間特別“努力”,努力到什麼程度?大概就是晝夜不分的學習,也確實因為這,成績在很長一段時間維持在了一個很不錯的水平(當然,我並不是一個學歷上多麼優秀的人)。但是這之後的心理性疲憊和自我期望過高帶來的副作用遠遠大於這種極端式學習方式給我帶來的好處。
絕大多數人對自己所付出的代價都是衡量過利弊的,比如,我花了多少時間就希望有多少回報,我花了多少心血,就希望有多少成就等等。包括彼時的我自己,就是這樣。但是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我仔細回憶后得出一個結論:外界訊息的傳入。
無論是在那之前我看過的書,還是周圍人給我的認知就是,你想要什麼,就去努力,努力就有回報。以至於我做任何事情都是以努力為標準去衡量。當然不是說這個標準完全錯誤,但也只能說相對正確。任何事物都很難單一成立,無論是努力成功論,還是一萬小時定律或者其他的一切。包括我現在提出這種想法,也是受了外界的影響,我為什麼會覺得人的思想受外界影響,為什麼會覺得也許我從前堅信的事物是錯的?是因為隨着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遇到了更多的人,經歷了更多的事,看過了更多的書,聽到了更多不一樣的聲音,我的認知和三觀被震得粉碎,我無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從前的我是狹隘的這一事實。包括以後,我能想到某一天,我現在的三觀被震的粉碎。
社會的群體性決定了我們很難擺脫社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這也就是我們身上有共性的原因。但是每個人又不可能在時間,空間,人物,經歷所有事情上完全吻合,這也就導致了我們的個性。所以你是你,你不是我,我也不會是你。但是即使我不可能成為你,你也不會成為我,我們依舊是這個世界上的人,有着共通的點。
我們對世事的態度和看法受世事影響也終將用以對待世事。我們堅信的點也終將由另一種個性打破。而另一種個性最後也將被打破。這就是一個無限的輪迴。在打破與被打破之間。我們無法定論誰對誰錯。因為當前所謂真理,經過時間的沉澱,也許會成為謬論。當前的謬論,過了時間的滾輪,也許就成了真理。
或許正如書中所言,把別人的話當作金科玉律簡直愚不可及。因為你不知道,別人的話有多少出自本我,多少出自外界,又有多少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