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註釋:

名詞註釋:

1.提亞瑪特文明:起源於tiamat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軌道上,后因為星球生命被噬神真菌侵染,生態急劇惡化,提亞瑪特文明的統治者最終決定採用核武器完全摧毀,大部分殘骸形成了現今的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2.熒惑星:火星。提亞瑪特文明最初移民的鄰近星球。后因為被tiamat星自毀的高溫和輻射衝擊嚴重殃及,水分幾乎完全蒸發,致使火星大氣層二氧化碳達95.3﹪,被廢棄。

3.等離子飛船:是提亞瑪特文明普遍應用的成熟的太空運載工具,原理是利用射頻發生器將離子加熱到100萬攝氏度,在強大的磁場中,離子以固定的頻率旋轉,將射頻發生器調諧到這個頻率,給離子注入特強的能量,並不斷增加推進力。全功率運行下,等離子飛船可在10天左右航行火星到地球的距離。

4.卓爾金紀元:提亞瑪特文明採用的曆法,后被地球瑪雅人沿用,已知的數值:

20金(天)=1烏納(月)/20天

18烏納=1盾(年)/360天

20盾=1卡盾/7200天

20卡盾=1伯克盾/144000天

20伯克盾=1匹克盾/2880000天

20匹克盾=1卡拉盾/57600000天

20卡拉盾=1金奇盾/1152000000天

20金奇盾=1阿托盾/23040000000天

5.藍星:地球。太陽系中提亞瑪特文明的第四個移民星球。

6.噬神真菌:提亞瑪特始新世,由三大種族組成,各部族的主宰者雖然通過高度發達的基因工程技術,抗侵染能力最強,但也無法抵禦持續變異的噬神真菌。

7.粘液態侵染者:指侵染度超過閾值,被侵染的生物呈粘液態的形態。此時,雖然侵染者移動能力很弱,但侵染性最強,由於其可分裂、可粘附、易隱藏的特性,很難被根本消滅。

8.提亞瑪特文明的信息存儲手段:利用矽基介質進行信息存儲。目前,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光電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以5d方式在納米結構玻璃上存儲數據的方法。他們利用高強度激光短脈衝,通過對單個光子的偏振,對量子比特進行編碼。該機構在一份聲明中稱,信息編碼是以5維方式實現的:除這些結構的三維位置外,還包括大小和方向。”光子的方向(水平或垂直)決定其值是1或0。這種存儲方法使得直徑約為1英寸盤片的存儲容量可以達到360tb,盤片能經受高達1000攝氏度的溫度,在室溫下的使用壽命幾乎是無限的——190攝氏度下使用壽命可達138億年。這一技術在2013年進行了首次展示。

9.普爾加托里猴:2012年10月,研究人員推斷人類最古老的祖先是一種酷似松鼠的原始靈長類,普爾加托里猴。這種哺乳動物生存於古新紀,體型較小,有着棕色皮毛而且有一條濃密的尾巴。普爾加托里猴的重量只有1.3盎司,體型大約只有目前存活的最小靈長類馬達加斯鼠狐猴的尺寸。

10.洛克族:中古時期,生活在tiamat星北半球的高原種族,是天狼星人與tiamat高原原住民的後裔。洛克人平均壽命為120年,20歲進入成年期。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高於女性,約1.75米,血液呈藍色。

11.征峰賽:沃斯托克地區的洛克人,酷愛登山。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征峰賽,洛克人和曼斯獸都分別參加。其中,參加比賽的洛克人必須徒手攀登,最先登頂的即獲得冠軍。

12.曼斯獸:曼斯獸是沃斯托克地區特有的山地攀援獸,雜食性。平均壽命為30年,成年的曼斯獸身長2.5米左右,通體白色,鬃毛濃密,有着驚人的敏捷度和耐力。

13.根達亞之王:賽曼在洛克語中意為領袖,而圖卡沃倫意為“遠祖的傳承者”。霝是遠祖後裔中首位開啟念力異能的洛克族領袖,即圖卡沃倫,在後世的記載中,他因為創造了根達亞文明而又被稱作“根達亞之王”。

14.階地:形成階地一大要素就是碳酸鈣。海水留下了厚質的沉澱性石灰石,當高溫的酸性溶液流經岩石層到達溫泉表面的過程中,它溶解了大量的沉澱性石灰石。一遇到空氣,溶液中的部分二氧化碳就會從溶液中揮發。同時固體礦物質形成並最終以石灰形式沉澱,就形成了階地。

15.間歇泉:間歇泉是間斷噴發的溫泉,多發生於離地表較淺的,火山運動活躍的區域。地底熾熱的熔岩會使地下水的水溫升高,甚至化為水汽,這些水汽遇到岩石層中的裂隙就沿着上升,卻又受到通道上部高壓水柱的壓力,不能自由翻滾沸騰。這樣,通道下面的水就不斷的被加熱,不斷地積蓄力量,一直到水柱底部的蒸氣壓力超過水柱上部的壓力的時候,地下高溫、高壓的熱水和熱氣就把通道中的水全部頂出地表,造成強大的噴發。噴發以後,隨着水溫下降,壓力減低,噴發就會暫時停止,又積蓄力量準備下一次新的噴發。

16.闥門:部分休眠火山或者死火山的噴發口,經過多次噴發而拓成了巨型的傘面體,地下水和降雪、降雨形成了火山湖,俗稱“天池”。經年累月的水流下蝕,使火山口邊緣產生缺口,即“闥門”。火山湖水溢出,依山體流下,形成瀑布。

17.蕈蚊:雙翅目蕈蚊科和尖眼蕈蚊科昆蟲的統稱,形小,似蚊。原產自新西蘭及澳大利亞的發光蕈蚊,其幼蟲體內的化學反應產生照亮洞穴的幽光。

18.深海鮟鱇:棲息在黑暗深海中的鮟鱇是專業的釣魚能手,常潛伏不動,它頭頂延伸出一根釣竿,釣竿頂端有一個肉質小球,這是鮟鱇魚的誘餌,在生物學上叫做“擬餌”,就像竹竿上挑着的小燈籠,時明時暗,閃閃爍爍,誘捕那些趨光的魚蝦類。鮟鱇的嘴裏長着兩排向內倒伏的尖牙,小魚一旦被鮟鱇咬住就難逃厄運。深海鮟鱇的發光原理是背鰭的一根鰭棘頂部分化為皮瓣,內有腺細胞,能夠分泌熒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在海上捕撈的鮟鱇,通常都是雌魚,一般見不到雄魚。這是因為雄魚在出生不久,個體很小時就寄生在雌魚的身體上,大多已同雌魚結為一體,但仔細觀察,仍可辨出雄魚的體形。也有極個別單獨生活的雄魚,據說有人在冰島外海捕撈的雄鮟鱇體重僅為雌鮟鱇的千分之一。

19.中庭:指建築內部的庭院空間,其最大的特點是形成具有位於建築內部的“室外空間”,是建築設計中營造一種與外部空間既隔離又融合的特有形式。

20.貝希摩斯:體型誇張的攻城獸,頭部巨大的角質凸起是攻城的戰槌,成年平均肩高6米,最大身長可達12米,體型與地球曾經存在過的南方巨獸龍相仿。

21.截鏃:金屬質地,有4根刺尖,被用來幫助逃跑。將其灑落在地上可以作為阻截敵人追擊或者滯緩敵人逃竄的暗器,可以淬毒。

22.遁霧:材質各異,分為金屬粉末、刺激性植物粉末、藥劑氣溶膠等,驟然使用往往有困敵和傷敵的奇效。

23.利維坦:極地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兩棲類,成年體長可達36米,剛出生的幼獸身長就接近6米,對蹼人有着天然的親近感。脊背有一縱列棘突,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

24.魔裔:“黑光教廷”的原生種族,魔裔的平均身高在1.9米左右,極限個體在2.2米左右。他們有一個很特別的體表特徵,就是頭頂左右各有一個角質突起。他們以這個角質突起越長越美,呈弧形最佳。有一種只能由貴族持有的特製藥水刺激角質突起生長,或由統治階層賞賜給有功者。

25.角斗規則:“陣營式”+“積分制”。即陣營的隊長,率領5-7名“隊員”,對陣另一個陣營。贏一場得1分,戰平不得分,輸一場減1分,如積分歸零,則必須接受其他非稱號角鬥士的1對1挑戰,如戰敗,則稱號被褫奪,勝利者將獲得稱號和5分的初始積分)。另外,在斗獸戰中,角鬥士為一個大陣營,斗獸為一個大陣營,斗獸戰中,對角鬥士陣營計分。

26.賁牛:古提亞瑪特中低緯度地區常見的運輸軍需輜重和大型物件的馴化獸,肩高1.8米,身長2.9米,性情溫和,耐力強,體型與地球現存的印度野牛相當。

27.板齒兕:黑光教廷培養的一種專用斗獸,擅短距離衝撞,體型粗壯,沒有賁牛高大但體重過之。

28.卡瑪獸:墨丘利人馴養的負重獸,結實耐勞,耐乾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提亞瑪特星的覺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提亞瑪特星的覺醒
上一章下一章

名詞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