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美食家孔子

第十期 美食家孔子

十六籽,吃了嗎?:鳳九狼

十六籽:沒呢,你呢?

我不光吃了,我吃的還不能隨便吃點。要不對不起我的胃呀:鳳九狼

十六籽:吃飯而已,只是為了充饑果腹,要那麼細緻做什麼?

這你就不知道了吧,孔子當年有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鳳九狼

十六籽:呦,孔子那可是大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照你這麼說,怎麼還是個吃貨不成?

孔子是一代聖人,但拋開這些光環,他跟平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對吃喝也很講究。在我等貪食後輩看來,孔子也是中國最早、最偉大的美食家,其在美食方面的思想和細緻要求,深刻影響,或者說從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中國的美食傳統,絲毫不亞於其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力。:鳳九狼

十六籽:說的這麼邪乎

不但是孔子,孔子和他的門徒所組成的儒士群體在當時都是以“貪吃”著稱的。所以,春秋戰國時代提倡節儉的墨家就曾攻擊儒家,說他們是一幫“湯食之徒”,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職業蹭飯的”。這可不是憑空詆毀孔聖人,豈不見子曾經曰過:“有盛饌,必變色而作”。也就是說,遇到飯局必須正經地當回事,正裝出席更是必須的。

:鳳九狼

十六籽:這以前還真不知道,沒想到孔子也有這麼可愛的一面。

孔子的美食主張主要記錄在《論語》中,特別是《鄉黨篇》中,總結起來約有20多條。現在美食界還在提倡“家常菜精做、粗菜細做”,這其實和孔夫子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主張是一脈相沿的。於是,精品意識第一次深入到了飲食中去,有了這種意識,才有了輝煌燦爛、冠絕世界的中國美食的起點。:鳳九狼

十六籽:這吃還吃出高度來了?

你以為呢?孔子還對飲食的衛生標準第一次提出了具體要求。他說“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還說“色惡不食”、“臭惡不食”。講究不吃腐爛變質變味的食物,這和現代衛生標準是相通的。在食物匱乏的時代,能有這樣見解,的確非常難得。孔子對烹飪的火候也提出了標準。他說過“失飪不食”,即火候不對、過或者不夠都不吃。還有一句叫做“失時不食”。:鳳九狼

十六籽:這什麼意思?

食物,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不到時候就吃即是違背“天時”,比如反季節蔬菜等,這都是經過現代科學驗證過的。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食用原本不產於這個地方的食物也是一種“失時”。“時”還有一個要求,即按時吃飯。一日三餐,如果按時去吃,就會很香。而如果不按時吃飯,只吃宵夜不吃晚飯,不吃早飯只吃午餐,不吃晚餐以蔬果果腹等,也叫“失時”。這樣吃飯味道肯定不會比按時吃更好,而且還會引起胃病,進而更加影響胃口。實際上,“時”已經成為中華飲食的一個重要標準。比如,《黃帝內經》提出,日常飲食要符合“四時月令”。仔細回想一下,為什麼十六籽時候沒有大棚蔬菜,都是吃時令蔬菜,反而感覺特別香?而現在,按照自然生長周期成熟的蔬菜味道依然要勝過反季節蔬菜,其原因也在於反季節生長的東西都是失其本味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禮記·內則》提出:“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調和食物要看四季的氣候:食物宜溫,羹宜熱,醬宜涼,飲宜冷;味道的調配也需遵行節律:春季多用酸味,夏季多用苦味,秋季多用辣味,冬季多用鹹味,而且要用溫潤、甘甜的調料來調和。這都是對“時”這一概念的深度闡發。:鳳九狼

十六籽:這孔子真是把美食研究到骨子裏去了。

何止這些,?孔子對刀工也有要求:“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孔子要求各類肉食搭配專門的肉醬,如果肉和醬搭配不合宜,也是不吃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在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人們烤肉吃得比較多,所以,醬的作用就更加明顯,而孔子對味道調和是很挑剔的。有趣的是,孔子兩千多年提出的標準居然和如今法國大餐的要求不謀而合。法國菜要求什麼菜配什麼酒,一般的規矩是紅肉配紅酒、白肉配白酒;烹什麼肉就用什麼湯,比如,烹雞肉用雞湯,烹牛肉就最好用牛肉湯。:鳳九狼

十六籽:

到底是大思想家,這簡單入口的東西都能研究出這麼多學問,今天真是長見識了。

那是,正所謂孔府美食集天下,儒禮珍饈萬古傳。勸說世人萬般好,莫若懶漢莫等閑。:鳳九狼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嘻哈二將說歷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嘻哈二將說歷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期 美食家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