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四聖同上封神榜
探事立馬報入相府,姜子明和姜子牙帶哪吒、龍鬚虎、武成王,辛環等一干人出城。
那王魔看見姜子牙座下的四不像后立馬就認了出來,他們四個也是在截教當中頗有名聲,要不然也不會被聞太師請來,所以,當然認得玉虛宮二老爺座下的四不像!
於是,王魔立馬就猜到了姜子牙拖延時間的原因,指着姜子牙罵道:“好姜尚!果然外忠內奸!你前日跌下馬去,面上答應我等要求可是背地裏卻往昆崙山借四不相,要與俺們見個雌雄!豈能饒你!”
將座下的狴犴一拍,提起寶劍向姜子牙砍來!哪吒見此,急忙拿起火尖槍擋住,又有楊森騎着狻猊,見哪吒槍來得厲害,劍乃短傢伙,害怕王魔敵不過哪吒。於是偷偷往在豹皮囊中取一粒開天珠,劈面朝著哪吒打去,哪吒一時不備,被那珠子打下了風火輪!
正當楊森準備取了哪吒首級時,忽然一把浮塵將他的寶劍給打開。抬眼望去,只見來人坐跨斑斕虎,手拿浮塵,身穿水合道袍!知道是個修道人士。
楊森抬手問道:“道兄!不知哪裏修鍊?為何要阻我?”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
姜子明也回禮道:“貧道括蒼山散人姜子明,如今被封為西岐太師!”那楊森聽后,眉頭一皺然後朝姜子明道:“貧道勸你還是回那括蒼山去吧!莫要再管這西岐閑事!不然小心道行盡失!”
“楊道友切莫說大話!貧道如今就打定主意要保這西岐!倒是我勸道友你,快快返回那九龍島里去,免得後悔莫及!”
楊森聞言罵道:“好潑道!看你有多大的能耐可以阻攔你道爺我!”提起寶劍就要砍姜子明,姜子明也連忙抽出寶劍斗到了一起,他的這把寶劍還是當日在軒轅墳裏頭找到的一把古劍,端的是削鐵如泥!
這邊,王魔又再次找上了姜子牙斗到了一塊。而高友乾則是和龍鬚虎鬥在了一起,李興霸則與黃飛虎打得難解難分!
楊森與姜子明都不是專門練武的人,所以兩人斗在一起難解難分!楊森見此俺想:若是再這般斗下去,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將這野道士給滅了!且用我那法寶打他個出其不意!
然而此時的姜子明也看出來了楊森的打算,只見楊森手中發出一道光芒打向自己面門!姜子明祭出滅神寶網,那光芒碰在了寶網上光芒散去顯出一顆眼珠大小的寶珠,正是混元珠。
姜子明又將手一翻,那張滅神寶網就把楊森給蓋了下去,對着楊森道:“道友請上榜!”言罷,兩手一拍,上下兩片光芒一合,一道靈光飛往了封神台。
再說那姜子牙被李興霸用劈地珠打來中了前心。子牙只能帶着四不像逃往崑崙,幸虧被文殊廣法天尊救下,王魔也被文殊廣法天尊用遁龍樁給送上了封神榜。又有金吒被文殊廣法天尊派去和姜子牙一同保西岐!
次日,高友乾與李興霸得知了王魔也在五龍山被文殊廣法天尊給誅殺,高友乾怒曰:“可惜千年道行,一旦死於五龍山!還有那姜子明野道膽敢殺我楊森道友,着實可氣!”怒髮衝冠,便要與西岐眾人斗個高低雌雄!
姜子牙派遣哪吒與金吒二兄弟與那二道人相鬥,金吒兩口寶劍,哪吒一桿火尖槍,四人一起斗得難解難分,騰騰殺氣照得山河天昏地暗!
這時,姜子牙坐在四不像上想道:吾師所賜打神鞭,何不祭起打他一打?
於是,姜子牙將打神鞭朝高友乾頭上丟去,天空中傳來一道雷聲,打神鞭正好打在了高友乾的頭頂,如同是個西瓜挨了一棍,一道真靈又朝封神台而去。
李興霸見四友已去其二,心中悲痛不已!就這麼一眨眼功夫,又被那金吒用遁龍樁給困住,哪吒又將乾坤圈往他頭上砸去,不多時,又一道真靈飛往封神台。可嘆:四聖無端欲逆天,仗他異術弄狂癲。西來有分封神客,北伐方知證果仙。
張桂芳見九龍島四聖都身亡,此時早已知道不能善了了!這時,又有早前偷襲的晁田弟兄二人在馬上大呼喊:“張桂芳快快下馬歸降,我必定讓丞相免爾一死,讓你和我等共享太平!”
張桂芳聽后,怒罵道“無恥的叛逆匹夫!不思捐軀報國盡命則忠以報大王之恩,反而投降於西岐叛賊!我張桂芳深受王恩,豈能想爾輩貪生而損名節也!”
那張桂芳暗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調轉馬頭便要逃跑,不知不覺就到了一處峽谷!正想要探清楚所在,只聽得山上有人唱道情而來。
說話間,那道童唱着行來,見張桂芳打稽首:“不知將軍從何而來?”張桂芳道:“我乃是朝歌青龍關總兵張桂芳,此次前往西岐絞殺叛逆,逃往朝歌間路過此處,不知這是哪裏?”
道童大喜:“我不是別人,乃九宮山白鶴洞普賢真人徒弟木吒是也,奉老師命令前去相助姜子牙師叔!不料得來全不費工夫!正好借你魁首一用,來做過投名狀!”
張桂芳大怒道:“好孽障!焉敢欺吾太甚!”提槍劈頭就打,木吒見此拿出寶劍將那槍給卸力。
只見他一拍背後的劍囊,一黃一紅兩道華光飛出,這正是九宮山的鎮洞法寶“吳鉤”劍,分成雌雄兩把!那兩道華光繞着張桂芳的頭頂繞了幾圈,沒一會兒張桂芳的意識就陷入黑暗。
木吒將張桂芳屍骸掩了,借土遁往西岐來,進城至相府。不一會兒,子牙相見木吒見了張桂芳的魁首高興不提,又讓木吒與哪吒金吒兄弟三人團聚一番。
且說,此時的朝歌城裏聞太師接到了前方的戰報,一見他請來的九龍島四聖都陣亡,而且張桂芳的十萬兵馬都歸了西岐氣憤不已。
於是忙讓左右傳令:“點鼓聚將。”不一會兒,滿朝武將都前來銀安殿中聽太師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