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鐵拳1號
張毅鳴用手機導航向岳縣武裝部走去,首先看到的就是高聳的大門,門邊上用鮮紅的大字寫着“岳縣武裝部”,大門的最上方依舊是那柄長劍。
“同志,請留步。”一名站崗的士兵攔住了張毅鳴,向他敬個標準的軍禮。
“您好,我叫張毅鳴,是來找王部長的。”張毅鳴揮了揮手裏的名片。
“張毅鳴?你是盧安聯邦英雄張雷的兒子?”士兵再次敬了個軍禮,“張上校的事迹我們已經通過報紙知道了,他是咱們岳縣的驕傲。”
近期在東海岸的阻擊戰上湧現出許許多多的英雄,盧安聯邦電視台對其有專門的報道。
距離戰爭打響已經過去了兩天,來武裝部的路上,張毅鳴已經大致看完了這兩天的戰報。在勒迦帝國有預謀的進攻中,昨晚聯邦已經接連丟掉了三個重要城市,以及周邊鄉鎮,戰線四次緊縮,形勢不容樂觀。東海岸已經拼掉盧安聯邦二十六個陸戰師,七個裝甲師,三個特戰師(專門由修行者構成的特殊部隊)。
至於海上防禦在一天前就已崩潰,聯邦唯一一隻A+級艦隊覆滅后,其餘艦隊都已回歸盧安聯邦北部的飛海要塞休整,至此,海面上再也不能組織起有力的攻擊。
戰爭打響至今不過50個小時,盧安聯邦就已喪失了將近五十萬軍人,更不用說戰區裏的平民了。雖然戰場上節節敗退,但讓盧安人民驕傲的是戰場上犧牲的81位將軍,沒有一位投降,都是與自己的所屬部隊被全殲在戰場。
各大戰區正源源不斷地向東部戰區輸送兵力,這兩天,無數的青年棄筆從戎。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爭關乎着國家的存亡,關乎着家人的安慰,關乎着自己身為一個盧安人的榮耀。
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士兵聽到張毅鳴的名字后立馬變得熱情起來,在核實完張毅鳴的身份后,帶他走進了岳縣武裝部。
岳縣武裝部佔地面積極大,進門首先就是一篇大大的空地,中間立着一塊觀景石,上面寫着“為盧安衝鋒”。
這五個字是從立國戰爭中一名普通的陸軍中士的筆記本中得來的。這名叫做沈平安的普通士兵在一場高地爭奪戰中,抱着一箱的炸藥向敵軍衝去,確保連隊奪下了高地。可以說是他開創了這種自殺式衝鋒,後來人們在他筆記本的扉頁上看到了這五個字,於是盧安軍隊紛紛效仿,將這五個字與人類歷史上璀璨將星的名言擺在一起,以示自己愛國之決心。
往裏走去,是一個巨大的倉庫,裏面擺放着幾十架機甲。張毅鳴一眼就認出來最中間的那台機甲,那是由盧安聯邦自主研發的迷彩機甲,該機甲因為迷彩的外形而得名,六米七的身高,外殼在保養燈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機甲,是男人真正的夢想。
“張同學,部長在倉庫里等你,你快進去吧。”就在張毅鳴看的出神的時候,一旁的士兵提醒道。
“哦,好的,謝謝你。”張毅鳴獨自一人向倉庫走去,他能感受到自己離那台機甲越來越近,機甲彷彿有生命一般,正在呼喚着張毅鳴。
“小鳴,想不想試試?”王濤見張毅鳴無比的迷戀,想了想這般說道。
“我,我可以嗎?王部長?”張一鳴十分激動,這可是盧安聯邦已知最高級的六代機甲。雖說有的大國九代機甲都有了,但迷彩機甲是由盧安聯嗎完全自主研發的。
“想什麼呢?”王濤見張毅鳴一直盯着中間的機甲,忍不住笑了出來,
“看到角落那台機甲沒有?”
張毅鳴有些失落的隨着王濤的目光看去,只見角落立着一台大約兩米高的人型機甲,渾身漆黑,彷彿隨時都要散架,唯一稍有特色的,就是手上那一雙泛着金屬光澤的鐵拳。
“可不要小看了這台機甲,”王濤向角落走去,“這台可是二代機甲鐵拳一號,當年的立國戰爭就是無數普通人靠這種機甲打下來的。”
“怎麼樣?要不要試試?”王濤向張毅鳴挑了挑眉。
“王部長,我來這裏主要是想先問我妹妹的情況。”張毅鳴並沒有忘記自己來這的目的。
“小鳴,我和你爸都是多年老戰友了,直接叫我王叔就成。”王濤說到這嘆了口氣,“不過要說你妹妹的病情,還真是沒什麼好辦法,要完全剔除她身上的邪靈就必須要使用S級至陽法寶,據我所知,世界上只有里明聯邦的唐家老爺子擁有。”
張毅鳴想起了唐娜離開他病房時說的話,可總覺得有些不對勁,這種事明明應該自己求上門,為什麼是被唐家的人找了上來?
“不說這些了,你父親去世了,我也幫不上你什麼忙,”王濤此時看向少年的目光充滿了憐愛,“這台鐵拳一號是王叔唯一能送給你的禮物,希望你不要嫌棄。”
“王叔,謝謝您。”張毅鳴深深鞠了一躬。
“對了,你這次幫助擊斃勒迦帝國間諜,嘉獎已經發下來了,”王濤從身後拿出了一個盒子,“我給你換成了一把能量槍,我想你以後可能用得上。”
王濤說完,將這個盒子遞給了張毅鳴,然後大步離開了倉庫。
張毅鳴久久地站在原地,內心裏充滿了對王濤的感激,卻無法用言語和行動來表達。
打開盒子,裏面是一把E級的能量槍,是由聯邦聯盟盟主國里明聯邦製造的,同樣也是七發子彈。還有一本證書,證明張毅鳴是登記在冊的修行者,身份合法。壓在最底下的是一份關於鐵拳一號的手寫筆記。
張毅鳴拿出筆記,從頭到尾將它細細看完,然後走到了鐵拳一號的面前。二代機甲並不是十分智能,穿戴時要像舊紀元穿戴鎧甲一樣,所以張毅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鐵拳一號給拆開。
於是少年試探性的敲了敲鐵拳一號的外殼,結果,結果機甲碎了一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