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呂頤浩埋骨燕山
紹宋之後破舊立新路漫漫第一章:呂頤浩埋骨燕山建炎十年秋天,完成了抗金這一歷史使命的趙宋官家在他真正的龍興之地明道宮欽定了許多大事,例如遷都,例如欽定了建炎中興三十六臣子,更有甚者還一刀劈了道祖像玩玩。當然,最後這事,除了楊沂中嚇得心臟都快停止了,個別道觀惶惶不可終日外,別的臣子只當官家皮一下而已。
畢竟要是不任性,他也就不是我們熟悉的趙官家了。
但別的事情卻不小,尤其是遷都,別說多少東京豪族如喪考妣,恨不得扯住官家的大腿,讓他再看一眼忠誠的開封,就是此番被解救出來的平民百姓,也不想再去那燕京苦寒之地。
但即使是再大的怨言,也只敢私下說說。滅金國、平西夏、臣遼蒙之後,在這個封建思想濃厚的儒家時代,趙玖作為君王的個人威望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文臣武將也好,皇親國戚也好,再也沒有人,可以再以任何形式阻攔他已經決定的事,除非他覺得自己的脖子比金兀朮和完顏婁室的還硬。
至於守舊文臣愛嘮叨的祖宗之法,都不用官家開口,頭號鴨粉、生怕再次被拋下的西府宰相、樞密使張浚就給頂了回去,“藝祖開國百七十年來,哪位先帝親臨過燕京?”
據說趙官家聽說后,還感慨了一句“士大夫百年皓首窮經論證的正統,不如太宗當年就在高粱河打一場勝仗啊。”
這話太過誅心,以至於連最愛挑毛病的御史中丞李光也只能當自己臨時性失聰。
倒是前公相呂好問一向持重,到底建議官家還是應該迴鑾東京了,遷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官家挾大勝之威,固然可以為所欲為,但是很多事如果不安排好了會出無窮無盡的紕漏,剛剛安穩下來的國家也會動蕩,那就不好了。
但趙官家還是過東京不入,直接過紹興渡口后騎馬去了燕京,當然不是覺得呂公相說的不對,而是,另一位呂相公——前燕山路經略使、河北大總管呂浩頤於十月底病逝於燕京,享年六十五歲。
儘管此前大家都知道這一次北伐已經耗盡了這位呂相公心血,等看着燕雲光復、手刃仇人郭藥師之後,已經連床都下不來了,連辭官歸鄉都成了奢望,為此趙官家去明道宮前已經命他家中子侄快馬加鞭,前往燕京侍奉,但真到了這一天,他還是很難受。
趙玖登基十年,不說為國捐軀的將士,被屠殺的百姓。為了滅金大業,光是宰執級別的大臣,就有張愨、張所、宗澤、汪伯彥殉國或是熬死任上。
如今,又多了一位呂浩頤。
趙玖思慮再三,還是決定去送一程,前面幾位除了宗澤,他都沒來得及一送,並不是他冷血無情,而是他背負着死去的人的希望,作為大宋的領導者,過度緬懷逝者會耽誤抗金,那才是對這些重臣最大的背叛。
但現在,金國都成了“大清”了,他覺得終於可以宣洩一二了。
這個決定得到了秘閣的一致同意,雖然呂浩頤的跋扈、報仇不隔夜大家都不喜歡,但憑良心說最艱難那幾年,要不是老呂頭不要名聲在南方搞錢,哪來的堯山之勝、西夏光復甚至是此次北伐的大盛?何況陰暗一點,為什麼要反對呢?皇帝親自送宰相最後一程,這是多麼符合儒家君臣思想的舉動,說不定自己以後也有這個殊榮呢!
等趙官家到了燕京,已經是十一月份了,入城那天,凄厲的雪花飄落,讓內侍大押班藍珪忙不迭為皇帝打傘,趙玖卻推開了他,走過去扶起了在路邊跪迎的呂家長子,輕聲道:“呂相公走的痛苦嗎?”
呂家長子已經是快四十的人,聞言卻是再次紅了眼眶,說:“沒有,臣是說,家父臨終前多是昏睡,只有一次醒來,說此生得見燕雲回歸,就是,就是宗忠武也不如他。然後,就再也.......”
說到這裏,趕緊補充,“其實家父雖不說,但若非官家,他必然飲恨而終的......”
趙玖擺擺手,沒有再說什麼,踩着路面上薄薄地一層積雪,往呂頤浩停靈的府邸走去。腦子裏浮現出當年呂頤浩在南陽激烈對抗議和派的樣子,那是,硬翅襆頭下是比武將還剛硬的態度,只是那時,他好像永遠是精力無限的樣子。
停靈之後,按照呂頤浩本人遺願,他埋骨燕山之下,永遠守護着這片漢家故土。
宋建炎十年十月,呂頤浩病逝於燕京,世祖皇帝親自弔唁,贈太師,封燕王,謚忠肅。著有《忠肅集》十五卷,《宋史》有傳。
-----劇場分割線----
《宋金十年》第二十集那場酒宴實在拍的太好了。背景是建炎五年,議和風波最嚴重的時候,江州潯陽江頭主戰的呂頤浩、主和的李綱在和談風波弄得朝野沸騰時,竟然都想探知帥臣岳飛的態度,不是冤家不聚頭地湊成一桌尷尬飯局。
主創團隊介紹過,根據岳飛之孫、著名文學家岳珂的《太保魏王行實編年》記載,當年在潯陽江正店勸說岳飛乃是當時的江西經略使、後來的河道總督兼河陰郡王劉洪道。但鑒於呂、李二位的地位和當時勢同水火的態度,改編明顯更具有戲劇衝突。
那麼為什麼呂頤浩和李綱貴為宰執,在還沒有完全擺脫文貴武賤的建炎初年,要屈尊降貴宴請一個尚且在成長期的帥臣呢,他們也不知道這就是後來滅國偽齊、西夏,堪為宋朝棟樑三十年的岳元帥啊!
所以人物的對話就很有意思,李綱和呂頤浩你一言我一語,點出了岳飛不僅身為河北人,手下御營前軍也多為河北流民,對於議和可能是最敏感的。
而且此前數年,已經讓這些高高在上文臣看出其名將之姿,且深得世祖皇帝信任不在韓世忠之下,此番平叛洞庭湖,輕易得勝,幾乎毫無損耗便要率數萬大軍轉回京東前線。
即使是最為激烈的呂頤浩,在不斷誇讚岳飛長於軍紀的同時,也擔心他將會用截殺二聖這種手段來阻止議和,但是卻在言語間暗示他作為世祖心腹可以暗中縱兵破壞議和,果然是兩宋之交最剛的文臣。
當然他這份言語當然引來了主守派大臣,比他還有資歷的李綱劇烈不滿,兩人隨即連機鋒也不打了直接吵架,李綱叱罵呂頤浩為了主戰,主導了東南加稅、荊襄加賦,枉顧民生。如今還要陷君父與不義。
呂浩頤更是激烈,什麼“不識人而失京東、毀關中”,“為公相而推淮上於天子”、“為留後而引動亂於東南”,尤其是‘皇嗣之失’,某些人本該取三尺白綾以證清白的,卻苟延殘喘,堪稱無恥之尤!
不得不說這一場戲王輝和張豐毅兩位老師的台詞真是絕了,文白兼顧氣勢變化渾然天成,本來還要辯駁一番的李綱聽到“皇嗣之失”立刻像被卡住了脖子,表情變化層次分明。
只是這兩位吵起來太忘情,把一旁小字輩的岳飛徹底忽略了,當然也是演員氣場不夠的原因。搞得人家無比尷尬,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只能不住喝酒,最後留下那篇著名的《潯陽樓題記》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態度。
——著名影評人、德國柏林電影節評委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