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發展
話說董卓立劉協之初,想拉攏朝中有才之士,便舉薦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對董卓並不看好,在聽說董卓要找他議事時,曹操改名換姓,逃出了長安。
曹操不見了,董卓很奇怪,這奇怪的後果就是曹操上了通緝令。曹操只能躲躲藏藏,但還是被中牟縣亭長懷疑,幸好有人認出曹操為他求情,曹操才安全回到了陳留。
董卓很不解曹操為什麼跑,去問李儒,李儒摸了摸鬍子,說道:“董君認為你做的事如何?”
“按正統來說,是大逆不道!”董卓想都沒想。
“那還有什麼好奇怪的呢……不過,這也說明主公你看對了人。”
“李儒,當初可是你叫我下決心的!”董卓這下惱了,一拍桌子走到李儒面前。
“所以呢?”李儒笑了笑,“主公你就對自己這麼沒信心嗎?我們走的,是霸道,這種小事,何必拘泥。”
董卓一下茅塞頓開,不再過問。不過這次談話后,董卓變得更加殘暴,甚至還為自己製造了“酒池肉林”,儼然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董卓的行徑天下皆知,他們都想殺了董卓,但都在等一個機會——變強的機會。
行動最積極的是袁紹。
本來董卓是很恨袁紹的,可他聽人說不能激怒袁紹怕引起事變,便反而封了袁紹為勃海太守。
袁紹索性也不走了,在冀州廣施仁政。一時間,冀州百姓安居樂業,無不對袁紹感恩戴德。袁紹也不是裝的,一直奉行着仁政,就這樣袁紹的名望到達了頂峰,成了實際的冀州太守。
一時間,河北的人才紛紛歸於袁紹門下。文有荀彧、田豐、逢紀、審配、沮授等等(這時候田豐、沮授還未歸順),武有張郃、高覽、顏良、文丑(後來被稱為河北四庭柱,此時只有顏良、文丑)等等。
為什麼袁紹能有這樣的號召力?不僅僅是因為袁紹家境顯赫和他誅十常侍、反董卓的威名,還有他仁義厚道、禮賢下士的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荀彧卻在審時制度下離開了袁紹。不是因為袁紹不待見他,反而對他很尊敬。但袁紹手下文才眾多,皆不遜色於他,他又來的晚,在這想要脫穎而出很難。荀彧的願望是扶漢,袁紹雖然做的事都是扶漢,但未來呢?如果荀彧當不了袁紹的首席文官,那就無法勸說袁紹全力扶漢。
所以他走了。
荀彧走了,袁紹也不怎麼在意,畢竟手下的人才夠多了。但他也厚道,大力送別了荀彧。
“全心扶漢又能力出眾……”荀彧心裏是這麼想的,在經過反覆的斟酌后,荀彧去了陳留,曹操的地盤。
此時的曹操,已經是響應袁紹號召,招募人才準備討伐董卓。憑藉曹操多年來的為官名聲,他也吸引了不少人才。而第一個來投奔的,便是夏侯兄弟——夏侯惇和夏侯淵。
為什麼他們這麼急着投奔曹操呢?
因為他們實際上是兄弟。曹操的父親曹嵩,原本叫夏侯嵩,后被曹騰收養,改名為曹嵩。也正是因為曹嵩和曹操自己的才華,曹操的人生才能暢通無阻。而夏侯兄弟雖然和曹操已經異性了,但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感情仍然很深厚。
夏侯惇,字元讓,性格豪爽嫉惡如仇。少年時因為幾個混混欺負他的老師,夏侯惇硬是殺了這些混混,然後自首。因為受到縣令賞識而被赦免。從小和夏侯淵(字妙才)一起學武,夏侯惇善用槍,夏侯淵善用刀和弓。二人都武藝無雙。
曹操得這二人十分高興。
很快,荀彧也到了。
曹操聽到此事,曹操連忙去迎接,見荀彧是來投奔自己的,感嘆道:“君是我的子房啊!”
子房是誰?是漢朝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是智慧的代表。
那這荀彧是何人,竟然能和張良做比較?
荀彧,字文若,潁川人。少年就被稱為“王佐之才”,舉孝廉,任守宮令。他在潁川當地傳教,享譽於那裏,無人不知。隨後,董卓執政,荀彧便棄官了。聽說袁紹想反董,荀彧便出山了。因為,他的夢想,就是帶領漢朝重回鼎盛。
聽起來荀彧的簡歷好跟張良差很遠,但曹操的眼光從來不差。
再說袁紹,在冀州發展的風生水起,但其實冀州太守是韓馥。但韓馥軟弱無能,並不能實際抑制袁紹的發展。
就這樣,袁紹通過書信昭告了全天下:今董賊霍亂朝綱,廢少帝立陳留王為天子。但卻挾持天子獨攬大權,私自調兵京城,驕奢淫逸,無惡不作。天下豪傑聞之,無不憤慨。董賊之為,表面尊漢,實為逆賊。我袁紹,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此詔一下,天下響應。
韓馥也接到了信,連忙召集手下商量,“我們是幫董還是幫袁啊?”可這卻被手下狠狠地教訓了一頓:“興兵是為了國家,分什麼袁氏、董氏!”
最終韓馥還是沒有參與,但也沒有阻擋袁紹。
袁紹於是在山東起兵,聲勢浩大。
董卓聽說此事,大怒,殺死了袁紹在京城的宗族。
聽到宗族被害的消息,袁紹大哭一場。但辦完喪事後,袁紹依然高舉反董大旗。聽聞袁紹的這些事迹,天下豪傑紛紛歸順袁紹。各路諸侯也聞風而來,聲勢浩大。
董卓這回不得不直面迎戰了。
消息傳啊傳,傳到了幽州。幽州城外,一隊人馬正風塵僕僕的走過來。
城上的人,正以笑臉相迎。
“伯珪!”
城上的大笑一聲:“劉玄德!”
“別來,無恙?”
二人一個在城下,一個在城上,相視大笑。
公孫瓚帶劉備進城,找了間房,坐下來開始暢飲。
“伯珪,我們多久沒見了?”
“十多年了吧!”
“十五年了!”
“是么,真久呢……”
“那麼,玄德,你來的目的?”
“苟富貴,”劉備搖了搖酒杯,然後看向公孫瓚。
“勿相忘!”二人一起說出這句話,相視大笑。
二人立刻舉杯暢飲,酒入肝腸,豪氣衝天。劉備隨即感慨:“十五年不見,你都有這番成就了啊……也對,也只有你才能做到。”
公孫瓚看着劉備,臉上既無炫耀之意也無憤怒之意,邊酌酒邊說道:“那是,我都沒想到呢!”公孫瓚說著,將酒杯對着劉備,“但我知道,你會比我做的更好,只是需要時間。”
劉備沒有回答,只是接下了公孫瓚的酒。
“玄德啊,如今董卓作亂,群雄並起,真想用一個詞來形容呢……”
“亂世。”
“對!就是亂世。那麼玄德,在這亂世,你想怎麼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仁。”劉備低下頭,簡短卻又堅定的說。
“玄德啊,不是我說,仁義在亂世可行不通。”
“……”
公孫瓚見劉備沒有答話,沒有在問這個話題了,“玄德,此次前來我也不能虧待你,你要各什麼官職。”
“你還是一如既往的豪爽,這種話就這麼直白的說了!”
“哈哈哈!一般人我可不會說,但我們,是朋友啊!”
劉備大笑,又和公孫瓚喝了幾杯。
“我只是想要個符合我功勞的官。”
“哈哈!”公孫瓚站了起來,“你還是你!”
很快,劉備被封為別部司馬。
“伯珪,想痛痛快快打一場嗎?”
“當然!”
公孫瓚代表幽州,加入了反董聯盟。
前往前線途中,公孫瓚問道:“玄德啊,這麼多年了,你交到什麼別的知心朋友沒有?”
“當然,有不少呢,另外,”劉備回過頭,看了看身後的張飛和關羽,語氣平和,“還有兄弟!”
————————
說明:正史上關於討董聯盟實際並沒有打起來,董卓迫於聯盟的軍事規模,被迫強迫漢獻帝遷往長安。但由於聯盟大部分諸侯都心懷鬼胎,在“打退”董卓后就散了。以下關於聯盟和董卓的戰爭,全為據《三國演義》的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