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特三八的餿主意――重文輕武(1)

1. 一個特三八的餿主意――重文輕武(1)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據好事者考證,中國男人的“弱”是從一個姓趙的男子開始的。而在此之前,中國男人則大多數都很“爺們”(當然,也有不少象“小瀋陽”這樣的“妖嬈爺們”,反正不管啥“爺們”,都叫“爺們”)。不僅怕老婆的只佔總人口比例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文武全才者也不乏其人。

這個趙姓男子,就是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1.重文輕武——一個特“三八”的餿主意

有一句話,叫做“人才興邦”。通常“人力資源”是小到企業、大到政權能否得到鞏固或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每個歷史時期,對於人才的評判標準卻又“不盡相同”。所謂的“不盡相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第二、對“人才”重用的程度。

宋代之前是兵連禍結、弱肉強食的五代十國,那是能夠體現軍隊幹部價值的“亂世”,領兵打仗成了許多普通市民登頂“成功人士”的電梯,軍人的社會地位也創造了歷史上的一個新高。但,正所謂水滿則溢、月圓則虧,就是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泰極否來。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后,吸取了君弱臣強,而大臣們都熱衷於當“牆頭草”的歷史教訓,再加上老趙本人就是用比較流氓的手段竊取了後周政權,因此他對同自己一樣出身的武將的認識,就好像農民了解大糞一樣深入骨髓,總覺得這些傢伙們一旦手握重兵,總會想方設法地克隆自己,後果將是“趙匡胤二世”的誕生……。因此,這位依靠兵變起家的開國之君在大力提倡“以儒術治國”的同時,也順勢將“參軍光榮”等曾經在社會上喊得比較響的口號扔進了廢紙堆里。

隨着“以文制武、強幹弱枝”等國策的確立,雅士墨客、才子佳人們的身價就好像本世紀初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一樣,正式步入了“躥升期”。如何進士及第,成為了北宋年間社會上的熱門話題、茶餘飯後的必談之資。這無疑在客觀上刺激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宋詞,逐漸成為和唐詩相比肩的文化瑰寶。有人曾戲言,金榜題名后的明星風光,竟然超過了效命沙場的將軍們凱旋歸來。

反觀軍人的社會地位,就好像遭遇了“次貸危機”一樣,出現了暴跌現象,顯得很不樂觀。不要說普通士兵,即便象狄青這樣標準的名將,同“大學生”們相比,也享受到了“冰火兩重天”的待遇。雖然屢立戰功而位居顯要,但卻因出身於“行伍賤隸”,而被認為是未經正規程序加工的偽劣產品,受到自詡為文化人的工友們的排擠。而且據後人考證,在攻宣狄大將軍的所謂“群小”中,竟然還有一位至今都令我們大家懷念的“大家”、《醉翁亭記》的始作俑者——歐陽修。

據《宋史》記載,北宋仁宗年間,時任翰林大學士的歐陽修,為達到罷免執政大臣狄青擔任的樞密使一職,竟然打起了“社稷安危”的旗號多次上書。在屢次遭遇退稿后,卻依然痴心不改……

身為開明紳士,而且與狄青個人之間並無任何包括欠賬不還之類的恩、怨、糾葛的歐老先生尚且如此,當時社會上的“重文輕武”之風可見一斑。

其實粗通文墨的趙匡胤倒並不一定是真的想和讀書人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只是覺得“秀才”造反,最多是過過嘴癮罷了,爬格子長大的文官也只配犯一些貪污機要費、吃回扣、包二奶等生活作風系列的低級錯誤,借他倆膽也掀不起什麼浪花來(一般情況下不會掀起驚濤駭浪)。通常文人造反有兩大障礙:

1.人心:

“造反”是一個集體項目,“造反派”頭子必須具有着胡朋引伴的天賦、讓大家擁護你的號召力。“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不可謂不聰明,但卻也只能當雷打不動的“老二”。如果你讓他坐在劉備、曹操、孫權的位置上,未必會有多少人肯跟着“智慧的化身”東奔西跑。因為文人大多有着“孤芳自賞”“自命清高”的通病,所以交友的圈子較窄,通常不會有太多的朋友。所以大多願意做在“人主”背後搖扇子、邊喝茶水邊指點江山的“羽扇綸巾先生”。

2. 膽量:

文人的生活質量一般都不錯,以中產階級居多,因此犯不着拿腦袋當賭注,冒“族誅”的風險、玩孤注一擲的遊戲。再加上書生都是些感情細膩的君子,通常都是三思而後行,可機會卻又往往不給你思考的時間.

正是因為讀書人造反具有着先天不足的特點,因此才讓包括趙匡胤在內的“人主”們特別放心,也因此才讓宋太祖刻意造作而又比較透支地弄出了“崇文貶武”的國策,採取文官主政。如:任命文人出身的謀臣趙普,擔任全**隊的最高決策機關樞密院的樞密副使,架空了軍人出身的樞密使吳廷祚。不久,在趙普水到渠成般地升任樞密使后,則完全凌駕於諸將之上,同時也標誌着文臣主掌了全國的軍政大權。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據好事者考證,中國男人的“弱”是從一個姓趙的男子開始的。而在此之前,中國男人則大多數都很“爺們”(當然,也有不少象“小瀋陽”這樣的“妖嬈爺們”,反正不管啥“爺們”,都叫“爺們”)。不僅怕老婆的只佔總人口比例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文武全才者也不乏其人。

這個趙姓男子,就是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1.重文輕武——一個特“三八”的餿主意

有一句話,叫做“人才興邦”。通常“人力資源”是小到企業、大到政權能否得到鞏固或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每個歷史時期,對於人才的評判標準卻又“不盡相同”。所謂的“不盡相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第二、對“人才”重用的程度。

宋代之前是兵連禍結、弱肉強食的五代十國,那是能夠體現軍隊幹部價值的“亂世”,領兵打仗成了許多普通市民登頂“成功人士”的電梯,軍人的社會地位也創造了歷史上的一個新高。但,正所謂水滿則溢、月圓則虧,就是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泰極否來。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后,吸取了君弱臣強,而大臣們都熱衷於當“牆頭草”的歷史教訓,再加上老趙本人就是用比較流氓的手段竊取了後周政權,因此他對同自己一樣出身的武將的認識,就好像農民了解大糞一樣深入骨髓,總覺得這些傢伙們一旦手握重兵,總會想方設法地克隆自己,後果將是“趙匡胤二世”的誕生……。因此,這位依靠兵變起家的開國之君在大力提倡“以儒術治國”的同時,也順勢將“參軍光榮”等曾經在社會上喊得比較響的口號扔進了廢紙堆里。

隨着“以文制武、強幹弱枝”等國策的確立,雅士墨客、才子佳人們的身價就好像本世紀初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一樣,正式步入了“躥升期”。如何進士及第,成為了北宋年間社會上的熱門話題、茶餘飯後的必談之資。這無疑在客觀上刺激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宋詞,逐漸成為和唐詩相比肩的文化瑰寶。有人曾戲言,金榜題名后的明星風光,竟然超過了效命沙場的將軍們凱旋歸來。

反觀軍人的社會地位,就好像遭遇了“次貸危機”一樣,出現了暴跌現象,顯得很不樂觀。不要說普通士兵,即便象狄青這樣標準的名將,同“大學生”們相比,也享受到了“冰火兩重天”的待遇。雖然屢立戰功而位居顯要,但卻因出身於“行伍賤隸”,而被認為是未經正規程序加工的偽劣產品,受到自詡為文化人的工友們的排擠。而且據後人考證,在攻宣狄大將軍的所謂“群小”中,竟然還有一位至今都令我們大家懷念的“大家”、《醉翁亭記》的始作俑者——歐陽修。

據《宋史》記載,北宋仁宗年間,時任翰林大學士的歐陽修,為達到罷免執政大臣狄青擔任的樞密使一職,竟然打起了“社稷安危”的旗號多次上書。在屢次遭遇退稿后,卻依然痴心不改……

身為開明紳士,而且與狄青個人之間並無任何包括欠賬不還之類的恩、怨、糾葛的歐老先生尚且如此,當時社會上的“重文輕武”之風可見一斑。

其實粗通文墨的趙匡胤倒並不一定是真的想和讀書人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只是覺得“秀才”造反,最多是過過嘴癮罷了,爬格子長大的文官也只配犯一些貪污機要費、吃回扣、包二奶等生活作風系列的低級錯誤,借他倆膽也掀不起什麼浪花來(一般情況下不會掀起驚濤駭浪)。通常文人造反有兩大障礙:

1.人心:

“造反”是一個集體項目,“造反派”頭子必須具有着胡朋引伴的天賦、讓大家擁護你的號召力。“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不可謂不聰明,但卻也只能當雷打不動的“老二”。如果你讓他坐在劉備、曹操、孫權的位置上,未必會有多少人肯跟着“智慧的化身”東奔西跑。因為文人大多有着“孤芳自賞”“自命清高”的通病,所以交友的圈子較窄,通常不會有太多的朋友。所以大多願意做在“人主”背後搖扇子、邊喝茶水邊指點江山的“羽扇綸巾先生”。

2. 膽量:

文人的生活質量一般都不錯,以中產階級居多,因此犯不着拿腦袋當賭注,冒“族誅”的風險、玩孤注一擲的遊戲。再加上書生都是些感情細膩的君子,通常都是三思而後行,可機會卻又往往不給你思考的時間.

正是因為讀書人造反具有着先天不足的特點,因此才讓包括趙匡胤在內的“人主”們特別放心,也因此才讓宋太祖刻意造作而又比較透支地弄出了“崇文貶武”的國策,採取文官主政。如:任命文人出身的謀臣趙普,擔任全**隊的最高決策機關樞密院的樞密副使,架空了軍人出身的樞密使吳廷祚。不久,在趙普水到渠成般地升任樞密使后,則完全凌駕於諸將之上,同時也標誌着文臣主掌了全國的軍政大權。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據好事者考證,中國男人的“弱”是從一個姓趙的男子開始的。而在此之前,中國男人則大多數都很“爺們”(當然,也有不少象“小瀋陽”這樣的“妖嬈爺們”,反正不管啥“爺們”,都叫“爺們”)。不僅怕老婆的只佔總人口比例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文武全才者也不乏其人。

這個趙姓男子,就是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1.重文輕武——一個特“三八”的餿主意

有一句話,叫做“人才興邦”。通常“人力資源”是小到企業、大到政權能否得到鞏固或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每個歷史時期,對於人才的評判標準卻又“不盡相同”。所謂的“不盡相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第二、對“人才”重用的程度。

宋代之前是兵連禍結、弱肉強食的五代十國,那是能夠體現軍隊幹部價值的“亂世”,領兵打仗成了許多普通市民登頂“成功人士”的電梯,軍人的社會地位也創造了歷史上的一個新高。但,正所謂水滿則溢、月圓則虧,就是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泰極否來。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后,吸取了君弱臣強,而大臣們都熱衷於當“牆頭草”的歷史教訓,再加上老趙本人就是用比較流氓的手段竊取了後周政權,因此他對同自己一樣出身的武將的認識,就好像農民了解大糞一樣深入骨髓,總覺得這些傢伙們一旦手握重兵,總會想方設法地克隆自己,後果將是“趙匡胤二世”的誕生……。因此,這位依靠兵變起家的開國之君在大力提倡“以儒術治國”的同時,也順勢將“參軍光榮”等曾經在社會上喊得比較響的口號扔進了廢紙堆里。

隨着“以文制武、強幹弱枝”等國策的確立,雅士墨客、才子佳人們的身價就好像本世紀初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一樣,正式步入了“躥升期”。如何進士及第,成為了北宋年間社會上的熱門話題、茶餘飯後的必談之資。這無疑在客觀上刺激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宋詞,逐漸成為和唐詩相比肩的文化瑰寶。有人曾戲言,金榜題名后的明星風光,竟然超過了效命沙場的將軍們凱旋歸來。

反觀軍人的社會地位,就好像遭遇了“次貸危機”一樣,出現了暴跌現象,顯得很不樂觀。不要說普通士兵,即便象狄青這樣標準的名將,同“大學生”們相比,也享受到了“冰火兩重天”的待遇。雖然屢立戰功而位居顯要,但卻因出身於“行伍賤隸”,而被認為是未經正規程序加工的偽劣產品,受到自詡為文化人的工友們的排擠。而且據後人考證,在攻宣狄大將軍的所謂“群小”中,竟然還有一位至今都令我們大家懷念的“大家”、《醉翁亭記》的始作俑者——歐陽修。

據《宋史》記載,北宋仁宗年間,時任翰林大學士的歐陽修,為達到罷免執政大臣狄青擔任的樞密使一職,竟然打起了“社稷安危”的旗號多次上書。在屢次遭遇退稿后,卻依然痴心不改……

身為開明紳士,而且與狄青個人之間並無任何包括欠賬不還之類的恩、怨、糾葛的歐老先生尚且如此,當時社會上的“重文輕武”之風可見一斑。

其實粗通文墨的趙匡胤倒並不一定是真的想和讀書人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只是覺得“秀才”造反,最多是過過嘴癮罷了,爬格子長大的文官也只配犯一些貪污機要費、吃回扣、包二奶等生活作風系列的低級錯誤,借他倆膽也掀不起什麼浪花來(一般情況下不會掀起驚濤駭浪)。通常文人造反有兩大障礙:

1.人心:

“造反”是一個集體項目,“造反派”頭子必須具有着胡朋引伴的天賦、讓大家擁護你的號召力。“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不可謂不聰明,但卻也只能當雷打不動的“老二”。如果你讓他坐在劉備、曹操、孫權的位置上,未必會有多少人肯跟着“智慧的化身”東奔西跑。因為文人大多有着“孤芳自賞”“自命清高”的通病,所以交友的圈子較窄,通常不會有太多的朋友。所以大多願意做在“人主”背後搖扇子、邊喝茶水邊指點江山的“羽扇綸巾先生”。

2. 膽量:

文人的生活質量一般都不錯,以中產階級居多,因此犯不着拿腦袋當賭注,冒“族誅”的風險、玩孤注一擲的遊戲。再加上書生都是些感情細膩的君子,通常都是三思而後行,可機會卻又往往不給你思考的時間.

正是因為讀書人造反具有着先天不足的特點,因此才讓包括趙匡胤在內的“人主”們特別放心,也因此才讓宋太祖刻意造作而又比較透支地弄出了“崇文貶武”的國策,採取文官主政。如:任命文人出身的謀臣趙普,擔任全**隊的最高決策機關樞密院的樞密副使,架空了軍人出身的樞密使吳廷祚。不久,在趙普水到渠成般地升任樞密使后,則完全凌駕於諸將之上,同時也標誌着文臣主掌了全國的軍政大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看岳飛――品南宋中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看岳飛――品南宋中興
上一章下一章

1. 一個特三八的餿主意――重文輕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