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詩詞別解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問獨行怪俠風飄飄說:“你還記得王安石的那首《元日》嗎?”
獨行怪俠風飄飄回答說:“記得啊!”說著,便背了起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問:“那你知不知道爆竹是值得什麼?”
獨行怪俠風飄飄回答說:“說的是過年時放的鞭炮啊!”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碩:“你真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啊!”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解釋說:“爆竹指的並不是我們現在燃放的煙花,也不是你說的鞭炮,而是就是指的字面意思,就是說燒竹子使其發出爆裂的聲音。”
獨行怪俠風飄飄直呼長見識了。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又問:“你知道屠蘇是什麼意思嗎?”
獨行怪俠風飄飄說:“入屠蘇嗎,入屠蘇。這個屠蘇指的是一個地名吧,或者是古代西域一個國家的名字。”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說:“望文生義啊,屠蘇也不是什麼地名或者位置名,而是屠蘇酒,飲屠蘇酒是古代過年的一種習俗。”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又問:“那你再說說,曈曈是什麼意思?”
獨行怪俠風飄飄答曰:“千門萬戶曈曈日,那肯定說的是千家萬戶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的意思。”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說:“每一個說法都是想當然,不求甚解,自以為是。”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停了一會,說到:“曈曈可不是熱鬧非凡的樣子,而是初升的太陽亮堂堂的樣子。是曈曈,而非瞳瞳。一個日子旁,一個目字旁,很容易混淆的啊!”
獨行怪俠風飄飄感嘆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說:“你知道八千里路雲和月是什麼意思嗎?”
獨行怪俠風飄飄順口說道:“這是說作者東征西討,南征北戰,一路上經歷了無數風雲變幻,日月更替,何止八千里路。”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說;“這裏的雲和月是指八千里路之外的徽欽二帝。”
獨行怪俠風飄飄說:“你這種說法可真是雷着我了,真的有這種說法嗎?”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碩:“一家之言,你說的也不錯。”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又問:“你知道辛棄疾的《破陣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中“八百里”到底何意?”
獨行怪俠風飄飄說:“《破陣子》我背的很熟,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之一。”
然後,獨行怪俠風飄飄背了一遍:“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獨行怪俠風飄飄背完了還說:“宋詞豪放派兩大高手並稱蘇辛。辛棄疾還沒稱作詞中之龍。作者和這首詞都是大家極為熟悉的。”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說:“披肝瀝膽,上陣殺敵,壯志未酬,英雄遲暮。這些爆炸式的情感全部濃縮在這首詞中,辛稼軒的豪放與痴狂盡顯,讀來令人酣暢淋漓,慷慨悲歌。其中上片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一句尤為楚楚動人,豪放壯觀,波濤洶湧,一瀉千里,氣貫長虹。”
“反覆誦讀,腦海里不禁就會浮現出千軍萬馬,
驅馳前行千百里的壯闊場面,熱血男兒們趕赴沙場的豪邁與激情,以此讚美大宋將軍士兵不畏險阻、敢於爭先的精神。然而其實這句詞的意思全然不是這樣,它的真正含義或許沒有那麼激動人心。”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說:
“八百里分麾下炙”,絲毫不關乎征途,它的意思是:將烤熟的牛肉分給部下吃。
獨行怪俠風飄飄說:“僅僅是指將烤熟的牛肉分給部下吃?那八百里怎麼解釋,麾下炙怎麼理解?”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說:
“八百里”也不是指路程,它指的是一頭牛,名字叫做八百里。八百里得背後有一個著名的典故。
黃帝直系後裔獨行怪俠風飄飄說:“八百里竟然是指一頭牛。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朱元璋後裔朱正啟解釋說:“
《世說新語·汰侈》篇:“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王武子(濟)語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卻據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臠便去。”韓愈《元和聖德詩》:“萬牛臠炙,萬瓮行酒。”
晉武帝的舅舅王愷是個侍權跋扈的人,特意從西域進口一匹雜色的牛,跑得特別快,因此起名為“八百里駁”。牛角、牛鼻、牛蹄子上全部裝飾着珍貴的飾品,閑着沒事就拿來出顯擺,王愷的這頭牛簡直成了身份的象徵。
同時期的王濟看不過去了,因此與王愷打賭:比試射箭,如果王濟輸,則賠付一千萬兩;如果王愷輸,這頭牛就劃歸王濟所有。王愷一聽這買賣很划算!贏了有一千萬,輸了也無所謂,大不了再花錢把牛買回來就是了。
可誰知,王濟贏了牛之後沒留活口,直接將牛宰了吃了肉!王愷的囂張氣焰因此得到重挫。此後,世人便用“八百里”的故事,來形容當朝統治者腐敗奢靡、暴殄天物。那麼當辛棄疾將“八百里”牽出來,又會產生什麼新意呢?
很明顯,辛棄疾的槍頭對準的正是宋廷的權貴們。他們不顧國家興衰,只顧一己私利,浪費了那麼多資源,為什麼不拿去馳援前線,為抗敵事業做點貢獻呢?辛棄疾直接將他們的寵物牛當做午餐分給將士吃掉了,其意昭然若顯。
這簡單的一個“八百里”,實際上蘊含的山高水遠卻遠遠不止八百里,或許這就是辛棄疾的成功之處,在高處撫慰低處,在細微處見真章,如此絕佳的手筆,怎能不成為千古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