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飛來橫禍
立夏剛過,金陵市上空的太陽就如紅柿子一般高高的掛在白雲上空,碧藍的天衍射下,陽光照在人的身上,猶如火燒一般,著名的華夏六朝古都金陵不僅有冠絕江南的溱淮河,更有四大火爐之一的名稱。
金陵明皇城牆上走着一群頭戴太陽帽,身穿着印有京城大學運動防晒服的人行走在古城牆上,一名帶着黑框老花鏡老頭對着古城下的一草一物指指點點,頗有指點江山的味道。
“李教授,您說金陵佔據長江天險,南有溱淮河繞城而過,是水運集散地。這裏自古就有“龍蟠虎踞”的美譽,鐘山龍蟠於東,石城虎踞於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而且南明皇城規模質量一直都是強於北皇城,卻為何還要遷都呢?”一清秀的短髮男子對着不停拍照的教授問道。
“沈洛,你說的只是一方面,北方多戰亂,如果發生戰爭從金陵到北方路途遙遠,而北方建都卻能快速的得到消息,才能組織力量抵抗敵人的入侵,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李教授邊擦汗邊向沈洛解釋。
因為從小熱愛歷史文物,沈洛高考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京城師範大學歷史系,後來又一路讀博成為了國內著名文物鑒定專家李三立的門生。
作為華夏文物鑒定協會副會長,把一身的獨門鑒寶,論古判真假的學識全都傳授給了沈洛,讓他不到三十歲就成為了京城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
這次金陵之行便是為了做一個歷史欄目,由於近些年逗音的火爆,不少大學都做起了自媒體來招生。
“教授,咱們是不是向國家申請一下,這些建築太過於破爛了,是應該修復了。”沈洛望着角樓上的爛瓦破琉璃。
李三立對着角樓拍完一張照片后談了口氣道:“你又不是不知道,現在改革開放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咱們國家正在邁入現代化潮流,都在發展經濟,能保留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但願以後有人能慢慢重視這一塊吧。”
望着滄桑的角樓,雖然巍巍挺立在大明城上,但破衣爛衫的模樣,真比不上京城的明皇城。
現在國家大力發展旅遊業,但大多旅遊景點是私人承包,雖然是為了利益最大化,能有效的保護建設景點,明皇城是不收門票的,也因此少了很多利益上的效益,導致文物古迹沒有得到完善的保護。
其中有的在十年運動時期,更是毀於一旦,留存下來的也是殘破不堪。
尤其是在廣闊的農村,在華夏經歷過數百年的戰亂,無數文物珍寶都曾流落民間,奈何當時教育沒有普及,就連掃盲運動都還有完成,所以有太多的文物被錯誤的毀壞了。
李立三曾親眼見過明代大書法家李在書寫的墓志銘被當做茅坑墊腳石,還有把清代古籍手稿當做擦屁股的草紙,簡直是可笑又可恨。
最重要的是在後來改革開放,晉西豫南等地無數大墓被盜,眾多國寶流失海外,更是被倭國那些人,在華夏大量低價購買文物,那時候買古代文物簡直就是白菜價格。
奈何為了順應發展的潮流,也沒有人把關注點放在這不能吃不能喝的東西上,官方層面也是沒有有效措施去保護這些東西,為了創外匯變賣了太多好東西,尤其流失了很多珍貴瓷器到倭國,到了近代,倭國居然自稱瓷器的創造者,不由讓華夏收藏界大為吐血。
親身經歷兩次文物界災難的李立三,一直勵志教導沈洛這些學生,要以保護文物為己任,
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一種歷史唯一形勢上的存在,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沈洛摸着包漿圓潤的漢白玉材質的樓梯護欄,不由感嘆歲月的摧殘。
走進角樓,沈洛對着樓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工藝,不斷的找取角度拍攝着,這些技藝都是中國兩千年文化的積累,古人的經驗,才造就了傳承百年的建築。
“小洛,你去頂層,拍幾張明皇宮的全景,北面的位置正好能概括明皇宮的內景。”李立三跨過門檻走了進來。
聽到教授的吩咐,沈洛走上木梯,木梯由於年久實修不免踩上去有些吱吱作響,伴隨着聲音還震起一陣灰塵,-見此狀沈洛小心翼翼的往上走去。
角樓在十年運動的時候曾經遭到破壞,當地文物局為了保護角樓,便把他封存起來,以便日後恢復成修舊如舊的模樣,因為京城大學工作組的到來才打開封鎖二十年的大門。
沈洛慢步朝上走去,輕微的吱吱呀呀聲音並沒有嚇退他,便繼續往上走去,當走到第四樓階梯的時候,突然發生了意外。
木製階梯大多有立柱和將軍柱支撐着重力,但第四樓最主要的將軍柱居然發生了偏移。
此時的沈洛不敢在動,第四樓距離下面有二十多米的高度,掉下去摔不死也得殘廢,索性將軍柱偏移的位置還算慢。
看着將軍柱暫時沒有危險,沈洛連忙跨步向下走去,但他前腳剛邁出,將軍柱便顫顫巍巍的晃了起來。
主承重力的將軍柱一傾斜,這一動其他的立柱承受不了重力,居然折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徹底的塌了下來。
此時此刻沈洛腦海一片空白,已經完全來不及在去思考,只能跳起來向著上面的圍欄所抓去。
就在千鈞一髮之間,離圍欄也只有一指距離,可惜沈洛在也沒有一絲力氣支撐自己抓住的那一刻。
一聲沉重的墜擊身響了起來,驚動了正在外面講解的李三立,一群人走進之後,沈洛早已一臉鮮血。
看着嘈雜慌張的人群和老師同學的叫喊,沈洛的意識就好像封閉了一般,只能模糊感受到的李立三顫抖的手緊緊握着他。
這股感覺隨着眼睛慢慢的閉下,也徹底失去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