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獻策
回到乾清宮走進大門,凡冊看到宋獻策站在前庭院等候,他似乎在想着什麼,未曾注意有人過來;凡冊走近他,發現上朝的時候,可能是自己坐的高,感覺他是比較矮,但今日一見,還真不是一般矮,目測最多一米五五,原來史書送他綽號“宋孩兒”也不是空虛來風啊。
看到“皇上”過來,宋獻策立刻下跪說道:“臣未見皇上駕到,請治臣之罪!”
凡冊和顏悅色得說道:“軍師請起,今日所來何事啊?”
宋獻策站了起來,回復道:“稟皇上,臣已將送與大西王盟函擬好,請皇上硃批。”
凡冊想看看他的文采,於是領着宋獻策進了大殿,坐上龍椅后說道:“聽聞軍師常寫公函,定有經驗,快快念與朕聽。”
“遵皇命!”宋獻策打開奏摺,念了起來:
“大西王勛鑒:
今暴明無道,天下百姓飢無食、寒無衣,以至流民四起,國破家碎;幸大順皇帝奉天討逆,親率王師轉戰南北,屢克明軍,百姓爭相歸附;而後占洛陽、攻開封、克襄京、破潼關、進長安,改元稱帝,年號永昌,扶天下蒼生於危難,救中原子民於水火!
。。。。。。
。。。。。。
近聞大王率軍西進,屯兵萬縣,此乃川東咽喉、千古重鎮;大西軍精兵將廣,不日西進成都,定能鼎定巴蜀;大順皇帝當自領王師,不日北上,直搗京師,推翻暴明,以為呼應。而後一面北上出關,驅逐滿清,收復東北河山,一面南下渡江,與王共擊江南,則天下可定!大順皇帝願與王永修盟好,共治天下!”
凡冊清楚,雖然自襄陽開始張獻忠一直宣稱接收李自成領導,但任然是只獨立的武裝力量,如今大西軍準備進取四川,為保後方穩固,此盟書很有必要,於是說道:“盟函如此尚好,朕已吩咐丞相略備薄禮,不日就勞煩軍師前往萬縣,將函件與薄禮呈與大西王,以示盟好。”
“遵皇命!臣即刻去協助丞相,臣告退!”宋獻策躬身準備出去。
凡冊叫住他,問道:“軍師,朕今日去中營,發現兵丁中十之八九在用大刀、長矛、弓箭進行操練,使用三眼火銃及鳥銃者僅十之一二;據朕了解,明成祖朱棣所設神機營,兵五千人,其步兵三千六百人,裝備單眼火銃三千四百桿,多眼火銃兩百桿;另有炮兵兩百人,裝備中、大
(本章未完,請翻頁)
型火炮一百餘門,再加騎兵一千,進行野戰衝鋒;相較神機營,我軍戰力確實相差較遠,軍師可有看法?”
宋獻策原地站立想了片刻,回復道:“稟皇上,神機營裝備確實優良,然大順軍作戰亦同樣迅猛,勇氣比之更甚;至於火器,皆是入主河南、湖廣、陝西各州府及繳獲明軍精銳所得,尤以河南郟縣之戰擊敗明將孫傳庭部所獲最多;各類火器中,以三眼火銃、滅虜炮、佛郎機炮居多,鳥銃、虎蹲炮較少,紅夷大炮則僅在潼關繳獲三門。”
凡冊清楚,到了明朝後期明軍主要使用的大炮就是宋獻策所說滅虜、佛郎機、虎蹲、紅夷四種,不過由於當時的技術原因均不能發射爆炸彈,只能發射實心彈進行撞擊傷害。
按照彈道學拋物線原理,平射至仰角5度發射為最佳,既能保證炮彈飛的較遠,又能讓它落下後幾乎與地面平行飛行,從而有效殺傷彈道上的敵軍,此種情況下的攻擊距離也被稱為有效射程。
史書記載滅虜跑射程較近,有效射程約四五百米,長八十厘米(重九十斤),發射時先裝入兩斤鐵制散彈(或混合鉛彈),再用三斤重大鐵彈封口(阻止火藥燃燒時泄氣),發射后可在三四百米內形成較大殺傷面,封鎖正面衝鋒之敵;此炮一般以兩至三門裝於一台木製炮車之上,威力較大。
佛郎機則型號較多,由葡萄牙人來東南沿海經商時傳入,大小重量不一,小者長六七十厘米(重三四十斤,與滅虜炮類似,先裝兩斤鐵制散彈再用大型鐵彈壓頂),大者長近兩米(重七八百至千斤,多裝三斤鐵制散彈再用更大型鐵彈壓頂,用於攻城),有效射程也從兩三百米至七八百米不等;此炮最獨特的地方在於炮體由母炮和子炮組成,發射時先將炮彈裝於子炮內,再將子炮放入母炮槽體,射擊完后取出已用子炮,更換新子炮,一門母炮通常配五至九門子炮,可達到速射效果;
虎尊炮射程較近,有效射程約三四百米,長約六十厘米(重四十斤),炮口有兩個支墩,炮尾有鐵釘,可固定於野外地面射擊(減小后坐力),也可以放於城牆之上射擊,裝彈與滅虜炮類似,先裝入一斤半鐵、鉛散彈,再用兩斤重大鐵彈封口,也可對正面衝鋒之地形成較大殺傷面。
至於紅夷大炮則是來自英國,小者身長兩米(重千餘斤),大者身長達三米(重兩三千斤),有效射程可達七八百米至一千餘米不等,威力最為巨大,基本使用幾斤重大型鐵、鉛彈,射程最遠且威力最大。
(本章未完,請翻頁)
史書記載大順軍早年長期流動作戰,軍隊基本為騎兵,且從未長期佔領任何城池,故為保證機動性不喜攜帶重量較大的火炮;這種情況在襄陽建立根據地后才稍微好轉,但由於早年養成的傳統,仍只喜攜帶輕型佛郎機、滅虜及虎蹲,至於重型佛郎機及紅夷,則基本不攜帶。
想到這裏,凡冊記起牛金星說過長安城牆已修復,所有火炮均置於城牆之上,決定去看看大順軍到底有哪些火炮;他站起來對門外胡一山說:“速叫吳長勝前殿正門護駕!”,同時對宋獻策說道:“軍師,陪朕去城牆巡視,先往北面安遠門。”
“遵皇命!”宋獻策說著,跟隨“皇上”走了出去。
凡冊走到乾清宮大門外,邊上鑾架邊說:“請軍師上來,朕與你有事商議!”
宋獻策立刻說道臣不敢,凡冊下了口諭准許后,他隨即謝過皇恩跟着上了鑾駕。
兩人坐定后,凡冊首先發話:“如今大明神機營已成擺設,再無往日雄風,明朝關內已無可戰之軍;我大順野戰五營雖久經戰陣,已成精兵,卻無成建制火器之軍,對付明軍尚可,但對抗關外滿清則稍顯不足;聽聞清軍攻佔關外瀋陽、遼陽、錦州等重鎮共獲得三眼銃一萬餘桿,鳥銃五千桿,滅虜、虎蹲、佛郎機三百餘門,另有紅夷大炮十幾門,且叛明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又攜帶部分火器降清,如此數量足以讓滿清擁有一支成建制火器軍;軍師對此有何看法?”
宋獻策回復道:“稟皇上,當今滿清確是一支勁旅,分為滿洲八旗六萬餘人、蒙古八旗兩萬餘人、漢軍八旗兩萬四千餘人;滿洲八旗主要以步兵及騎兵為主,兵將皆批棉甲,此甲師承明朝,以多層棉花壓制而成,中間夾入鐵片,用銅釘固定,可較好抵禦明軍火槍、弓箭遠距離攻擊,步兵中又以重甲步兵最難對付,此兵內着鎖子甲外套棉甲,明軍刀槍幾難入內;蒙古八旗均為佩戴弓箭之輕騎兵,此騎兵機動性強,通常用作戰場襲擾,從後方或側翼對敵軍進行遠程攻擊;漢軍八旗則為火銃、鳥銃、虎蹲炮、佛郎機炮及紅夷大炮等組成的火器軍,此八旗裝備精良、火力迅猛;清軍作戰常以漢軍八旗作為攻城主力,滿洲八旗及蒙古八旗負責野戰,具備相當戰力。”
鑾駕到達前殿正門停了下來,都尉吳長勝跪在車外說:“稟皇上,吳長勝前來護駕,請皇上示下。”
凡冊向車外示意,胡一山洪亮得說道:“起駕安遠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