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向死而生

第十七章 向死而生

蔡禮旭老師說,一個人內心為什麼會空虛?為什麼沒有安全感?為什麼佔有欲會很強?那都是因為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從小就有恐懼感、有不安全感,等長大一點,跟人相處,他就很有佔有欲,很貪心。面對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多寬恕他,愛護他。只要得到了足夠的愛,那他的內心就會很充盈,不會空虛。我們常常懂得包容寬恕,給予他人溫暖和安慰,自己也能得到快樂和愛,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你用愛來對別人,將來別人也一定用愛來回報你;你用自己的金錢、智慧,時間,耐心,精力等去幫助別人,付出你的福報,將來得到的將是更大的福報。這是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思想。如果處處看人不順眼,不願對他人付出關愛,那自己也會過的孤助無援。

我就是這樣一個極度缺愛的人,所以我有那麼多的恐懼、不安定,內心的孤獨無法填滿,想得到愛,想抓住愛,想佔有別人,一旦沒有得到滿足就會憤恨失落。我知道我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但我不能說我是不正常的。我只是對愛過於渴求,像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就拚命地希望它能救我,目光都定格在這根小小的稻草上。

小時候我對愛也是極度渴求的,雖然我沒有那種嫉妒的情緒,可能我媽媽足夠溺愛我,我不擔心其他人會奪走我的愛。但記憶深刻的是,我小學七八歲時跟媽媽同睡一床,我對愛的態度也是極其囂張而任性的,也許我有足夠的信心觸碰媽媽的底線讓她做出讓步。我必須要求媽媽把臉面向我,才能讓我感覺到她是愛我的。如果她背對着我,我就會用腳踢她,當然孩子的力氣是弱小的。我只是用這樣一種行動來讓媽媽重視我,寵愛我。後來我是徹底的失去了這份彌足珍貴、獨一無二的愛,我退回到一種無人過問、冷暖自知的狀態。這樣過了很多年又好多年,我已經淡忘了被愛的滋味,但記憶深處仍然儲存着很遙遠模糊但能回想起來的最初對愛的印象。

也許我會對陌生人給的一個微笑都能溫暖良久,對親人的一句叮嚀而心生感動眼噙淚花,對小花小草小魚小鳥都有一份憐憫和疼惜,對人世間的離愁別恨都懷着深深的不舍和感慨。我會從我接觸的事物中感受愛和被愛,就像我的小兔子,只要我靠近它,他就會依戀的伸着脖子,一動不動地閉上它的眼睛,讓我撫摸它的頭。它對我足夠信任,相信我會善待它。雖然它聽不懂我在說什麼,全程都很靜默,但又似乎在認真傾聽和感受我對它無限的寵愛和憐惜,它雖然是動物,但還是能體會到我對它傾注的那份疼愛吧!

我想,如果我要從事一份工作,應該不會看重它的收入,而是它能讓我向他人付出愛。我並不在意是否體面,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最清楚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怎麼樣才會讓我身心歡喜和有意義。應該是照顧老人吧!父母的早逝讓我無法體會孝順帶給我的滿足和快樂,也無法感受他們兒孫承歡膝下的舐犢情深和天倫之樂。所以我對老人都有一種親切感,特別是從慈眉善目的老人身上彷彿能看到我自己父母的影子,我把對自己父母的愛投注到其他老人的身上,油然而生一種想要跟他們建立某種親密關係的想法。而老年人跟兒童是兩種截然不同,兩個相反方向的人群。大家可能覺得兒童是家庭的希望,對他自然百般呵護和照顧,一把屎一把尿都會毫無怨言心甘如飴的捧在手心如獲至寶。這是世間人世俗沒有長遠眼光的看法。我們看重生而看輕死,其實死比生更重要。兒女隨着與父母的因緣而生,來到這個世上體會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常態,沒有人能逃脫此過程之外。這一生我們足夠努力,也不過幾十年的光景。那我們到底要追求什麼才是人生的意義?應該是為了酬償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有就是提升自身的靈性,也就是品德修養的提升。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佛教的義理。財富,各種外在讓我們汲汲營營,經營一生的關係和利益在我們離開人世那天都帶不走,唯有我們做過的所有行為思想,即我們的身體造作的行為,嘴巴說過的話,有過的動機,都會一點一滴伴隨我們的靈魂帶入下一個輪迴。我們的靈魂不會隨着今生的死亡而結束,而是會生生不息像時間的洪流一樣一刻不停地奔赴下一世的因緣。所以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我們只是人生的過客,我們這副心腸面貌是前世帶來的,也是不能長久的,我們只是依附在這副皮囊里生活修行,來暫時寄存我們的靈魂,當然也會造作很多的罪業。但我們現在明白了生死的意義,就不會再讓自己錯下去,而是理性的正確的看待生命和言行。所以我說死比生更重要,怎麼死決定了你下一世的生,這一世你過得再風光再得意也不能決定你來生的好壞,而是由你的善心善行決定你的來世。人生苦不可怕,苦才會反省自己的言行,活得謹慎而小心,不會造作而墮落靈性,下一世靈性會越來越提升,智慧也會越來越高,不會愚痴。所謂吃苦了苦,享福消福。隨遇而安,樂天知命是我們要遵循的態度。

正因為老年人會充滿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的貪戀,更應該安撫他們的情緒,讓他們知道暮年更應該珍惜時間,放下萬緣,對佛菩薩生起信仰和皈依,不再恐懼死亡,對死要像對生一樣抱起希望和信心,死只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是我們靈魂超脫的機會,明白道理了就會坦然面對死亡,這應該是我願意去從事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而世俗的觀念是不徹底不圓滿的。

我贅述了這麼多,希望你理解我的真意,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是你我都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理性的看待它,正確的規範我們的思想行為尤其重要,你我都要共勉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邂逅在四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邂逅在四月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七章 向死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