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劣等生》解析
《劣等生》/雅克·普萊維爾?話語?1945/魏震willnox翻譯解析
~
他用搖頭說不
但在心裏卻說是
他對喜歡的說是
卻總對老師說不
他站着
大家問着他
盤問了所有的問題
突然在他周圍一陣狂笑爆出
然而他擦去所有
數字和詞語
日期和姓名
句子和企圖
在神童們驕傲的譏笑聲中
甚至在老師的威脅下
他用五色的粉筆
在不幸的黑板上
把幸福的面孔勾畫出。
~
lecre/jacquesprevert?paroles?1945
ildite
maisilditouiaveclecoeurilditouiàcequ'ilaimeilditnonauprofesseur
&
&ioouslesproblèmessontposes
soudainlefourireleprend
&ileffacetoutleschiffresetlesmotslesdatesetlesnomslesphrasesetlespièges
&malgrelesmere
sousleshueesdesenfantsprodigesavecdescraiesdetouteslescouleurssurletableaunoirdumalheurildessinelevisagedubonheur.
~
1.詩句理解
1-4行中交替的是是非非
“搖頭說不”(ildite)和“對老師說不”(ilditnonauprofesseur),是對“腦袋”中被反覆灌輸東西的厭煩以及對老師的排斥,描述出一個劣等生厭學的心裏和所表現出的無意識行為。劣等生通常不會從邏輯上和規則制度上以及道德上來判斷是非,而往往是從個人感性好惡上。
“但在他內心卻說是”(maisilditouiaveclec?ur),“對他喜歡的說是”(ilditouiàcequ’ilaime),劣等生有着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知,所謂的劣等生其實本質很好。簡單的四句勾畫出劣等生的叛逆心態,通過劣等生的是非判斷突出衝突,隱喻着社會上的道德教條(頭腦里被灌輸的知識或宗教教條)以及教育體制(老師)和個人真實感知(心裏認可的和喜歡的)之間的矛盾,暗示着人們對傳統及權利機構的不滿[2]。
5-8行
描述出一個劣等生在課堂的緊張畫面,承受着老師的無情和同學瘋狂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嘲笑及鄙視所帶來的壓力,這些給孩子的心靈上造成嚴重的傷害,也使孩子叛逆,學校就變成了一個討厭的地方,作者就曾厭惡學校而棄學。詩句中的“大家”和“所有的問題”(oioouslesproblèmessontposes)體現劣等生在學校被刁難甚至時常被大家愚弄的低等地位[3]。也在揭露了當時宗教和權力機構對不服從者或有個人思想的壓制。
9-12行
展現出劣等生勇敢的反抗,他摧毀(efface擦去)心中所拒絕的現實:數字、詞語、日期、句子、意圖等這些自己很難懂東西。這些學校常見的詞語又隱喻着社會上別的什麼(參見第3節),突出了個人與這些東西的對立,以此來表達政治和社會價值與個人精神價值之間的矛盾。
13-17行
劣等生在“老師的威脅下”(malgrelesmere),威脅也許是要求見家長,無法升學,或別的懲罰,或許是被迫主動棄學等等,在眾人的譏笑中(sousleshueesdesenfantsprodiges)並沒有放棄自己內心的夢想,在堅固的政治制度及宗教習俗下進行反抗,並且最後構建出自己的夢想,結尾的句號表達了對自己信念的堅定。
詩中有三處對立,開頭的“是”(oui)與“不”(non)的對立和中間在黑板上“擦去”(efface)和“畫出”(dessine)對立,詩尾的“不幸”(malheur)和“幸福”(bonheur)的對立,第一個對立凸顯出衝突的存在,中間的對立是對衝突的具體反抗,第三個對立是最後的結果,也與第一個對立相互照應(劣等生所否定的,也就神童所以及大眾所認可的,對應的是不幸的黑板,劣等生認可的也就是人們嘲笑的最後是幸福的面孔)。說明不幸的根源是黑板也就是教育或權利機構,而幸福屬於追求真實的內心的人。
作者站在一個劣等生的角度靜靜的表達內心的不滿,以及對權利制度以及社會的抗爭。
2.寫作的背景
這首?劣等生?寫於1945年,收錄在詩集?話語?(paroles)[1]中,普萊維爾在15歲的時候因厭學而棄學,想必是寫這首詩的情懷,詩中刻畫的劣等生是自己心中的吶喊,也是千千萬萬劣等生的處境和內心的聲音。45歲的普萊維爾,思維最成熟的時候,想起當年讀書時的一幕,開始思考背後的原因,想到教育甚至軍事政治社會。詩歌最後幸福的面孔,讓人聯想到作者本人。當年用棄學來反抗教育體制,此時卻成為影響法語世界的著名文化人,自己曾經所追求“幸福面孔”實現了。
當時巴黎剛剛光復,法國社會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中千瘡百孔。不穩定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被拋棄了,政權依舊動蕩,處處充滿了鬥爭、背叛、拋棄和反抗,矛盾重重。這些使人們忽略了在第三共和國時教育上的反教權和世俗化,小學生這個最弱勢但又無比重要的群體,又被忽視了,任由古板的體制擺佈着,讓人們心寒。詩歌字裏行間裏充斥針對種種矛盾的反抗,但這個反抗聲是如此的孤單和弱小,但卻無比的堅強。
3.深處的吶喊
這首詩直觀的刻畫出一個劣等生被老師刁難和被其他學生嘲笑的一個真實畫面,詩歌前四句在為這個畫面做鋪墊,後面半部分表現出反抗和對夢想的追求。
詩中用簡單的文字對立來揭發矛盾,教育應是平等的,應材施教的。在小學生中,恰恰是一個最不應該出現階級的群體出現了等級思想,用“神童”等優等生來諷刺映
(本章未完,請翻頁)
襯以及突出矛盾,從教育矛盾啟發人們向外衍生。作者用隱喻的手法試圖揭露無處不在的社會矛盾,人們和政府、軍隊、宗教以及雇傭關係[4]等(從他擦去所有數字和詞語日期和姓名句子和企圖。用數字代隱喻經濟,經濟中的雇傭關係;詞語暗比軍隊軍令用簡短的詞語;日期和姓名輪流當權的政客;句子可以理解為每天要閱讀的聖經代表宗教;企圖是各個階層所設立所要達到目的的詭計)。作為一個被任由擺佈的弱小學生,發出的孤單反抗聲,反抗又是這麼巨大的矛盾,形成了鮮明的差異。作者以這種角度來引起大家的注意,也試圖在所有處於弱勢的人們種引起共鳴,讓大家反思。
也許權利階層所建築的體制是堅固的,作者沒有也無法給出解決這些矛盾方法,但是只要有矛盾,不管多大,無論何時何地(即便只有幾歲,即便是在小學校),都會有反抗[5],而且不會停止,人們會永遠且堅定的去追求構築幸福的夢想。
詩歌中有眾多隱喻,折射出人和社會的不公,詩歌和現實的矛盾。詩歌用超現實主義把社會以及道德秩序的重新再提出來討論。
[img:piunity/202008/1113/1597123226311-do2mkr3615_690-388.jpeg]
4.參考資料
&erature/lecre-jacquesprevert.
etudedelapoesiedejacuqesprevert,marye.belanger.proquest,2008
&/analysedesparolesdeprevert/thewordpressthemes
&/biographiedejacquesprevert
unjourunpoème/lecre/jacquesprevert
histoired’unlivre-paroledejacques-prevert(.gallimard.fr/footer/ressourtretie-dots/histoire-d-un-livre-paroles-de-jacques-prevert)
[1]?話語?(paroles)有95篇文章,其形式不拘一格,長短不一,注重包括4個大主題,1.揭露來自戰爭,資產階級政治的,宗教的暴力;2.以巴黎的日常生活,社會,時間為主題也被稱為"parisienbohème";3.對暴力革命和無政府主義的探討;4.在藝術和創造上探究。
[2]作者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
[3]在西方學校里,問問題比較自由,老師提問時,別的學生不明白也可以追問。
[4]?lapoesieestunontretouteslesinstitutionspolitique,militaire,religioronat?,vivelalitterature/mohand/2011.
[5]普萊維爾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這種思想源於與法國共產主義者(jeanrenoir)的接觸。世界大戰期間幫助過猶太音樂家(josephkosma)。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