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當地名醫
井底村裡坐落於板崮山下,這裏的原住民都在1668年的天災-大地震中消失了。
現在居住的人們都是清朝初期,從太行以西的山西省移民過來的。
當地代代相傳的移民特徵是:五個腳趾頭卻有六個腳趾甲。
什麼意思呢?
說是凡事山西洪桐縣大槐樹移民過來的後代,每個人都長有五個腳趾頭,但是在小腳趾頭上的腳趾甲確有兩塊。這就是:山西人五個腳趾頭,六個腳趾甲的由來。
行蘭姓王,井底村裡大富戶王留信就是行蘭他爹。
老留信有五個兒子,行蘭是長子,接手家族生意。
次子行春,帶領幾個長工負責種地,還負責放牛放羊等。
王留信在當地的名聲是富,但是仁義。
三子行聽自幼好學,上了多年私塾,十年寒窗。
還有四子行全,五子行亮。
原本打算讓行聽考個功名好振興家族,奈何還沒等參考呢,誰料想皇帝都下台了,共和宣佈后科舉制度取消。
古代大儒有句話:不為良相,即為名醫!
這句話有幾個意思呢?
這裏面應該包含無奈自嘲的味道,你想呢?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等到鄉,縣,府,省直到一步步到京城參加殿試,這個過程是多麼的不容易呢。可是,往往是讀書參加殿試的考生多如牛毛,而真正成為天子門生的又少如牛角。只要中不了舉人就成不了“事業編”,成不了“事業編”的讀書人要麼去當個私塾先生,要麼去大官的府上做個幕僚或者師爺之類混口飯吃。
古代大儒都是厲盡十年寒窗飽讀詩書,理解華夏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落榜的讀書人也有一部分會選擇去學醫術,往往這些人學醫會上手比較快,因為功底好呢。這些學醫的便會自嘲式的總結出一句代代相傳的名句;不為良相,寧為名醫!
如果良相和良醫可以選擇,結果是不是選當良相的人多呢?這
個答案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也不能否認,確實是也有很多飽經詩書之人從心裏根本就不想做官,不羨慕朝廷那個所謂的“事業編”,就想着學醫有所成,去普度眾生解除老百姓的疾苦病痛。
仔細想想古時候的讀書之路是不是和現在的孩子上學一樣呢?
當然社會在進步,現在讀書和古時候讀書裏面有相同,但更多的是不同。
不同的是,古時候沒有普及義務教育,能讀書上私塾的自然是家底厚實一點有錢的家庭,光家底厚實還不行,還要當家的開明,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從而才肯花錢請私塾先生讓自己的孩子跟着讀書。
行聽自幼讀書,又加上天資聰慧,在十八九歲的時候已經滿腹經綸,對華夏的傳統文化,天文地理,諸子百家,奇學易學等是無一不通無一不曉。但還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所處的年代已是民國,早就沒有八股文去考了。又或許即使有他也不想去吧。總之他聽到同村的滿意媳婦被縣城的老中醫治好的故事後,就鐵了心的想學中醫。
在沒有拜到厲害的中醫大師之前,他就買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醫學書背了一個滾瓜爛熟,像現在大多數學中醫的人都發愁的兩百多首的《湯頭歌訣》他更是熟記於心。
他爹老留信一看行聽喜歡中醫的這個架勢和態度,也是打心裏喜歡,所以就到處打聽哪裏有名醫想給行聽拜師。那樣學成出師叫師出名門。
就好像現在好多作家,書法家,中醫等等。不論你有多高的水平,如果不掛一個名師的弟子就會給人家瞧不起,會給大眾忽視,你的畫作,書法作品都不會有人關注,更不會值錢,而你一旦成為名師的弟子,哪怕是挂名的,哪怕名師根本沒教過你任何東西,你的作品價格就會扶搖直上。
這就是拜名師最直接的好處。就如同當下很火的某某社某某老師雖然完全是靠自己的實力一步一步拼上來的,但是也不得不向世俗妥協,找了一個挂名的老師,也算是師出名門了。
現在也有一種所謂的名人效應就有好多人在盲目崇拜,比如有個通過選秀碰到貴人幫扶的人出名了,小學文化水平,但是稍微有點出名后,寫了一張字體和螃蟹粘墨水在宣紙上爬的一樣,也算是“獨樹一幟”的螃蟹體。竟然還賣出幾萬大元,這不能不說是書法界個別現象的一種悲哀。這種風氣絕對不能助長!這是對文化的褻瀆,簡直是有辱斯文!在這裏,筆者絕對沒有瞧不起這個土星,只是感覺應該遏制這種風氣,我們應該弘揚正能量,真正的文化作品才值得傳播,才有宣揚的價值。
老留信給行聽找的名師就是縣城的一個老先生,行聽聰明好學又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並且是從內心喜歡中醫,所以進步的很快,期間不光學到了老先生大半生的醫術精髓,還通研了好多歷代大醫家留下的珍貴醫案集。用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的理論聯繫實際了。
書中暗表,行聽拜師的這個老先生原來是溥儀時期皇宮的御醫,那個時候的清廷雖然沒落,但是能靠真本事選上御醫也說明醫道絕不是泛泛之輩。
在溥儀被馮玉祥趕下台後,這個老先生也就隨着下崗了,這下對他而言還正好是解脫出來了,常言說,一入宮門深似海。假設沒有這個革命創造的機會,這個御醫老先生可能都要終老在皇宮了。
出來宮門的御醫立馬就回到老家山東,隱姓埋名在這裏開始了他的懸壺濟世生涯。
這個老先生不僅是醫道了得,就是其他的星相學包括陰陽五行八卦易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所以在傳授行聽醫道醫理的空閑之餘,他也竭盡所能向他傳授畢生所學,而正好行聽也是從心裏喜歡熱愛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傳統文化,因為本身的功底好,所以同樣是學的好,領悟的快,也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博學多才!
三年時間,轉瞬而過,一晃間行聽跟着御醫老先生學夠三年了,這時候的行聽已經在醫,易,卜各個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詣了,水平和名聲在縣城是有口皆碑,已經成為當地的小名醫,馬上就要展翅高飛了。
行聽是這位御醫老先生一輩子收的唯一一個徒弟,也是他的關門弟子。
一代大醫行聽馬上就要橫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