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教簡史
嗯,這是第七、八兩卷故事的舞台與歷史背景(不要問我第八卷在nǎ里)……
祝各位讀者新春快樂。
太平教簡史
[此條目的中立性和準確性都存在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此條目或章節僅具有一部分地區的觀點或資訊,無法完整表達普世通用,並包含廣泛區域的觀點。請協助補充以避免偏頗。]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
[警告:本條目的內容涉及一種未經證實且可能造成宗教信仰衝突的理論,本百科無法保證其效果或可能造成的傷害。]
本文介紹的是廣義的太平道宗教。關於被部分柯曼人俗稱為“太平教”的道教教派之一,詳見“太平教(黃巾)”。
太平教是一個信仰創造世界的道(在不同場合也被稱為大道、天道、正道、真道、道尊),以及相關傳道書為教導的一神論宗教。在東漢靈帝(標準歷1世紀)時期發源於東漢帝國的巨鹿。
在神學中,一神教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個的神。目前存在的一神論主要是道教諸教,包括道教、天師教、太平教,以及受到他們影響的唯一太陽神教會(主流派)。與一神教相對的是多神教與泛神論,它們分別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個的神或者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通常認為一神論的萌芽是由李耳在西行前創立的,並在張陵大天師到張角大天師的時期內完善成為擁有成熟教會組織和教義的普世宗教。
被太平教徒視為創世神“道”逐字逐句啟示給其代言者老子(李耳)的經典。道(tao)的名字來自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大概是“你可以用道作為‘道’(指真神)的名字,但這其實不是他真正的名字;如果我們給予‘道’(真神)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也不能把道的力量形容妥帖。”
部分道民認為這句話還蘊含了“不可用‘道’的名字稱呼道(真神)”的含義,他們經常用“天”來代替“道”的名,例如在黃巾教的信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中就能看到這種用法。部分基要派教義認為老子本人也是道的化身之一,並稱他為道德天尊,並以三位一體的形式構成被稱作“道”的真神。[爭議]
道民和修真者的名字也都來自這個字根,意為“學習道的意志的人”。道民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正道”;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執行“正道”的意志;道派遣了多位代言人給人類,其中最偉大的是傳布的老子(李耳),但也有很多較次要的代言人,比如張陵、張角、張載等。
有些宗教學家認為這樣的教義極大擴張了太平教的包容性,也讓現代太平教和新興泛道教成為了凌駕於盟約正教、協約新教、唯一太陽神教等教會之上的第一大宗教。[爭議,來源請求]
最早期的太平教只有一個教會,但在太平教的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主要有道教、黃巾教、橫渠教、天師教,以及其他一些影響較小的派別。其中“太平教”或“道教”一詞也時常被作為整個道教系統的總稱,“道民”和“修真者”則常被作為所有道教徒的代稱。柯曼語族的“太平教”或“黃巾教”有時也指太平教和橫渠教的總稱,這是目前柯曼語族的特有現象。
太平教可以指道教信仰的內容,也可以指所有道教教會的總和,或者所有道民的總和。這三者不能完全分開但又有一定的差別,在使用時如果能仔細辨明,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論。
目錄[隱藏]
1經典與教義
2太平教的歷史
3宗派
4聖城
5重要人物
6參考文獻
經典
太平教的基本經典是道藏,由組成,前後寫作和整理時間跨越約2000年。
是在東方帝國成型的春秋時代整理而成的,相傳作者是老子(李耳、老聃、道德天尊)。根據東方歷史學家的記載,老子西出函關,被關令尹喜求留,留下五千言倒騎青牛而去。他的思想對另外一個重要的東方思想流派“儒家”影響很大。原始的儒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共同構成了“東儀魔法”的理論核心。[爭議]
太平教的經典認為之後老子攜尹喜經過了後來的西唐地區,最終到達了穆雷曼諸島,並在當地留下了最原始的道家思想,因此後來張角攜到達此一地區后才能迅速使當地蠻族皈依正道。新大陸的新興教派“全真教”則認為老子在之後渡過無盡洋到達了新大陸,並向當地的野蠻人傳授了“道”的真諦,但大多數正統派別認為以當時的航海技術和魔法技術,老子不可能渡過無盡洋。[來源請求]
教義
獨一神與創世:太平教認為,“道”變化了三次,從而創造了世間萬物。在太平教中,三這個數字是神聖的。
三位一體:大多數太平教徒認為,獨一的道有玉清、上清、太清三個位格,即三清。玉清之主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靈寶天尊,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即老子)。
救贖與末日審判:太平教認為,現世(蒼天)最終會結束,代換為來世(黃天)。在某個甲子年(是具體的時間還是象徵性的時間有爭議),天下所有的人都會根據他們對道的信仰和對德的執行得到審判。
太平教神學認為,自老子(李耳)宣揚正道的訊息開始,往後所有的先聖、賢人和天師都在宣揚同樣的訊息。太平經稱傳統道教徒和天師教徒為“有道者”,以區別這些宗教和儒教、佛教和西方多神教。他們認為李耳是道本神的化身,而建立教會的張陵是第一位天師。主流派和橫渠派認為只有張姓者方能為天師和嗣師,東方天師派和新世界派則不贊同這一觀點。
到11世紀,張載(即張橫渠)引進理學進行改革,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宗教改革,比正統教會15世紀的宗教改革早四百餘年。
太平教的標誌物是太極圖,主流派崇尚代表末日審判的潢色頭巾,故也經常被稱作黃巾教。
天書
也稱天方書。在黃巾的領土中廣泛使用的表音文字。
由第二十二嗣師張旭親自設計。原為用以滿足統治下大部分非漢族道民的書寫需要,後來通行於文化階層以外的所有道民之中。
由於大部分教派禁止人物畫,歷代大量的藝術家都將熱情灌注於書法藝術上,使得天書有着豐富的藝術變體。
作為一種拼音文字,天書可以用於各種道民拼寫自己的語言(也會隨着語音的變化而增加或減少字母),但以標準本道德經為標準的古典天書則成為了互相之間語言不通的道民溝通的橋樑。
歷史
太平教的前身五斗米教會在東漢順帝時期(約標準歷1世紀),由張道陵在帝國西部的鶴鳴山創立;太平道教會略晚,由張角在標準歷2世紀,帝國東部的巨鹿創立。兩個教會於第一次漢中會議后合併。
一開始,太平教在東方帝國本土是被壓制迫害的宗教,因此爆發了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到第三代張魯時期,同席捲東漢帝國的黃巾起義合流,以“天下太平”為名,建立了統一的太平教教會,以張角為執政,張魯為嗣師。這一起義實質上摧毀了漢帝國,並持續困擾着繼承其政權的魏晉等後繼政權,直到寇謙之時期東西教會分裂才初步解決了這一問題。
標準歷二世紀結束前,太平教即傳出了東方帝國,到達今天的西唐、穆雷曼、交南、瀛洲等地,最遠到達精靈帝國境內。其時正值精靈帝國的鼎盛時期,一神論理論的傳入對太陽神教會有很大影響,“正道”和“教會”的理論也極大地影響了當時處於地下的盟約諸教會的發展和演變。一般認為,正統與大公教會的“盟約”思想和完善的主教/主教區體制即來自於太平道教會的“正道”和“渠”、“方”的組織結構。
太平教會建立起即是政教合一的宗教政體。在張角舉兵的10年內,這一“太平道國”已經擁有了東方帝國的接近二分之一、整個西域和一部分交南。但這個政體先天存在兩個教派的事實導致了起義的失敗。張魯被東方帝國的名將劉備擊破,並率漢中軍團投降曹操;帶領主力軍團趕回的張角在函關以西戰死,太平道國勢力至此退出東方帝國本土,其勢力轉移至日後的穆雷曼諸國。
張梁死後,太平道國爆發了多次內戰,直到孫恩、盧循時期才建立了穩定的太平道國體制。在這一時期雖然太平教內戰不斷,但其信仰和勢力版圖仍然繼續散播到周圍地區,並為混亂且有悠久歷史的穆雷曼群島、半島地區帶來了普遍的秩序,建立了輝煌的太平道文明。
同東方張魯-葛玄-許遜系的教會紛爭時斷時續,終於在寇謙之掌握東方天師派時分歧達到頂峰。寇謙之同當時的朝廷達成了共識,結束了綿延兩百餘年的太平道起義,將東方教會轉化為一個處於皇權之下的宗教組織,但也導致東西方太平教的徹底分裂。從此東方太平教會一般被稱作“天師教”,以同主流派相區別。
標準歷7世紀,唐帝國建立,其皇族為李姓,同太平教之祖老子(李耳)同宗,太平教隨之成為唐帝國國教,隨合法化。道民把此政績視為道的勝利,太平教進入黃金時代,從屋脊山脈、潛龍海以東全部都處於太平教的輻射之下。
在這個時期,道民透過武力及和平性質的宣教來持續擴張,太平教的貿易路線亦擴展至英特雷、瀛洲、香料群島,並在後來的西唐地區建立了第二個傳教中心。黃金時代造就了法律、哲學及宗教的新發展。主要的道藏典籍在唐玄宗年間被整理編纂(即),大多數延續到現代的主要修道宗門,如茅山、神宵、崑崙、蜀山等也在這個黃金時期被創立。此時精靈帝國和神聖柯曼帝國第一王朝均已崩潰,西方世界陷入黑暗時代,大量教士、學者和魔法師前往太平教世界避難,文化的交流帶來了空前的繁榮,青牛府、西平府、長安均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
但好景不長,標準歷九世紀起,隨着唐帝國的內戰和事實上的分裂,各地軍閥割據,東方帝國陷入戰亂和衰退,邊境的蠻族和被收編的蠻族軍將在帝國內地橫行無忌,邊境的蠻族政權被逐一建立起來,內部的野心家也此起彼伏。太平教的教產和合法性受到東方帝國衰微的嚴重挑戰,在這一時期太平教屢次組織護教軍保護聖地,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導致了太平教向西擴張的腳步停止了。
自十一世紀神聖帝國重建起,帝國的皇帝發動了一系列南征戰爭,回擊太平道對帝國南方領土的佔領。初期南征十分成功,帝國在東英特雷、仙克提半島、潛龍島,甚至化胡島和穆雷曼半島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國和侯國。原本帝國有可能將南方諸島徹底收為領土,但他們的成果卻被後來的太平教宗教改革領袖張載及其繼承者再度征服。張載的弟子韓鋼將太平道國的首都遷至潛龍島上的太平府,以此為中心和神聖帝國對峙。
在十二世紀,方臘執政時期,太平道諸國一度將注意力轉回東方。但在這一被稱作“黑潮”的歷史時期,整個唐帝國和其內部所有的諸侯國、以及附近的文明蠻族國家,被空前強大的入侵者“黑色亡靈”幾乎全部掃空,亡靈鐵蹄踏過青牛府,只有太平府和西平府倖存。盧允執政組建了抵抗亡靈瘟疫的大同盟,並最終擊敗了它們。
不管是此時的太平道諸國,還是重建的後唐帝國,都是鬆散的、脆弱的政權,內部充滿了在亡靈瘟疫期間定居下來的蠻族。但這反而形成了移民太平道文明綜合體的新時代,使得太平道進一步穩定了其在東英特雷、香料群島甚至瀛洲的位置,直到十六世紀後唐帝國滅亡和神聖柯曼帝國內戰爆發。
神聖柯曼帝國的內戰帶來了被稱作“新教”的新型宗教,以及以“聯省共和國”為名的新政權。這一政權爆發出了腐朽的神聖帝國難以比擬的強大戰鬥力,不僅奪取了東英特雷,還在五十年內事實上打通了整條貫通東西方的海上航路,其觸手遠達東方帝國本土。連串的失敗讓太平府也失去了對穆雷曼和西唐諸國的控制權,一系列的中型政權出現在了潛龍群島和穆雷曼半島的土地上,除嗣師之外,竟有四、五個強有力的執政控制着這片土地,各自信仰不同的宗派。
其中最接近日後世俗主義太平教的是以西平府為中心的西唐政權,這一政權是後來遠東共和國的前身。約同一時期,在新大陸的華朝東海都護府領地,全真派的道士們在鹽州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太平教。這一部分的道士在未來將被稱作“新異端”。
宗派
和各大宗教一樣,太平教亦充斥着大量的宗派,這些宗派在宗教信仰的本質上相同,但在神學和法律上卻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天師派和黃巾派是最基本的劃分,橫渠派被認為是太平教的一種神秘主義,代表了儒家思想和太平教的結合。
原始道教:原始道教即在張陵、張魯改革之前的原始道教。
黃巾派:黃巾派是由大天師張角率領,經過西徵到達穆雷曼后建立的主流派別。
天師派:天師派是由留在東方帝國的張魯及其繼承者建立的派別,勢力主要在東方帝國。
橫渠派:橫渠派是張載建立,張三丰完善的后改革派別,主張氣學,三教合一。
基要派:基要派認為只有道德經才是太平道的唯一基礎,不承認後來天師的作品。
全真派(異端):全真派的勢力主要在新大陸,他們認為老子西行到達了新大陸,而新大陸的修道者們也可以成為天師。
聖城
洛陽——現存有禮碑,相傳是老子擔任太史官時期所作。每個道民一生之中均應往洛陽、函關、巨鹿一行。
函關——相傳老子著述於此,也是張角殞命之地。
鶴鳴——相傳張陵在此創立了教會。
巨鹿——張角在此掀起了黃巾起義,建立了第一個太平教國。
廣宗——張角在此地擊敗了盧植、董卓等東方帝國名將的進攻。
橫渠——張載的故鄉,被迫害西去前他在此傳道。建有橫渠書院。
青牛府——全球太平教會的宗教中心,歷任嗣師的辦公地點。相傳為老子傳教與飛升之地。
化胡府——穆雷曼政權的行政中心,張角在這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雷曼政權。
太平府——由張載的弟子韓剛建立,太平教世界最大的城市。後來成為橫渠政權的中心。
鹽州——位於新洲西部的重鎮,晚道教的中心。
新京——遠東共和國的首都,世俗主義神學的中心。
重要人物
早期道家
老子——又稱李耳、老聃。所有太平教和泛道教都承認老子是道的代言人。
尹喜——函關的官員。勸說老子留下道德經后與他一同西行。
文子——老子的弟子,留在東方帝國。通常認為早期成為宗教以前的道家學派是由他建立的。
列禦寇——春秋時期鄭人,的作者。
莊周——戰國時代宋人,的作者。
劉安——西漢帝國的淮南王。的作者。一般認為他建立了第一個原始教會。據傳得道飛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即是描述他的成語。
天師教會時期
張陵——傳說中的首任天師,教會的建立者。這個人是否存在有很多爭議。
張衡——傳說為張陵之子。他以五斗米作為教會的象徵。
張魯——自稱張衡之子,第三代天師。在第一次漢中正道會議上,將天師教會的嗣師之位傳給了張角,聯手建立了以漢中、涼蘭、西域為中心的太平教國政權。後來被劉備政權擊破,率天師教會的殘餘部分投降了曹操。
葛玄——在張魯亡后建立靈寶派,被留在東方帝國內部的天師教會奉為和張陵並列的四大天師之一。
許遜——凈明道教會的祖師。在葛玄之後再次分裂了東方教會,東方宗派認為的四大天師之一。
寇謙之——最終分裂了東方和西方教會的人。自稱受太上老君傳天師位,是東方天師教會的領導者。但是他所建立的東方天師教會最終在朝廷的壓力下分裂成了很多更小的派系,其東天師教會祖壇也湮沒無蹤。被主流派稱作“背教者寇謙之”。
太平教會時期
張角——黃巾派的創始人,被尊為大賢良師,大天師,第一個太平教國的建立者。他改造了天師教,同張魯一起建立了普世的統一太平教會,自此東方所有的公開和秘密教派均為太平教的傳承。
張寶——張角的弟弟。成功地從廣宗撤退,開拓了西域領土。
張梁——張角的弟弟。組織遠征軍到達現在的穆雷曼,並建立了政權。
孫恩——任執政期間,於標準歷4世紀組織了第一次東征。
盧循——孫恩的妹夫。孫恩戰死後接手執政之位,但最終仍未在東方帝國奪取落腳點。
陸修靜——和寇謙之同時。組織不願屈從於天師道的東方教會組織向西同太平教會主流合併。
王玄覽——在他的執政任內,同唐帝國達成了和解,東西方教會再次達成諒解,共同成為唐帝國的國教。
方臘——標準歷12世紀的太平教領袖,略晚於張載、韓鋼,但屬於正統派。在他的任內再次發動了東征,一度征服了東方帝國的大片沿海土地,並收復巨鹿、廣宗。但其成果最終被黑潮吞沒。
橫渠教會時期
張載——標準歷11世紀的哲學家、宗教改革家,理學的奠基者之一。提出橫渠四句,在黨爭中受波及辭官前往海外。
韓鋼——張載的弟子,曾任東方帝國宰相。政治鬥爭失敗后前往穆雷曼,驅逐柯曼軍,建太平府,統一太平教諸國。在他的任上,太平諸教國的行政中心從衰落的化胡府轉移到了太平府。
盧允——在方臘的慘敗后收拾局面的橫渠派領袖。以青牛府的陷落為代價阻擋住了黑潮,重新將重心轉移到西線,在他的任上收復了峽州,同神聖帝國的遠征軍爭奪英特雷諸島。
張三丰——橫渠教會中期最重要的領袖,活躍於14世紀。試圖在儒道合一的基礎上將儒釋道三教都整納進太平教的體系中來,認為“道”是三教共同之源。
參考文獻
1./
2.
3.[此條目存在爭議,請參見討論頁]
4.
5.[此條目存在爭議,請參見討論頁]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