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粘知了
除了醫院就是在家待着,實在是無聊透頂,隨着慢慢可以站立行走,在寬大的健身保健腰帶的幫助下,我決定到樓下運動一下。
過天命之年的我,看到年近花甲的朋友天天在公園粘知了,踢足球,“遊手好閒”、快樂逍遙的樣子,心生羨慕。沒有意義的人生只要是快樂的,總比那些沉悶的日子要舒服得多,至於有無意義,又該如何評判呢?
於是我在某多上買了相應工具,直接在小區練手,至於朋友在微信中讚揚的“佝僂承蜩”的故事,我是有所認知的,捕蟬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集中的注意力,臂如枯木,身若老樁,凝神聚氣。鑒於兒童時期練就的童子功,我很短的功夫就捉到了二十幾隻知了,嗚哩哇啦的叫聲,吸引來好幾個孩子以及家長,於是很大方地贈送他們每人一個雄性知了,哇哇哇叫着。
快四十年沒有粘知了了吧?那時候每到夏天,晚上打着手電筒去樹榦上抓知了猴,拿鐵杴鏟樹下的土尋找知了猴的洞穴,或者傍晚時候仔細尋找很難發現的即將出洞的知了猴。晚上在樹下點一堆柴火,幾個壯小夥子使勁搖晃樹榦,樹上的知了就飛向了熊熊火焰周邊。而粘知了卻是每個男孩子都會動手的一個娛樂項目。
首先是粘知了的長桿以及長桿頂端需要的粘筋,大都是小麥或者小麥麵粉製作,迫不得已也有用蜘蛛網做的:長桿頂部用細枝條圈一個圓形,固定住以後去尋找蜘蛛網,里三層外三層地長纏繞上邊,見到知了就像用蒼蠅拍一樣去悄悄按住。因為網比較大,成功率較低,加之蜘蛛網的粘性較弱,黏住了逃脫的知了也是不少。而用膠袋套知了,是80年代膠袋開始泛濫以後的事兒了。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從母親的麵缸里偷偷挖走一小瓢麵粉而不被發現的成功幾率幾乎為零,回頭的那一頓令人心有餘悸的臭揍總是能阻止自己偷麵粉的衝動。於是,我們就學會了用馬尾做活扣釣知了,那需要極好的眼力和更高的技巧,不是一般孩子能玩的高科技。但是生產隊的馬站着睡覺似乎還睜着眼睛,不小心被踢一腳,可是很痛苦的。我想,之所以馬尾扣越拉越緊,是因為它有肉眼看不到的倒刺,就像小麥的麥芒,放到舌頭上月兔越往裏,以至於兩三下子就進入了你的嗓子眼兒。鑒於馬尾的難得,我們經常去偷一把小麥,用嘴巴反覆地咀嚼,不斷地吐掉澱粉汁液,顏色有些土黃麩皮的麵筋也可以製作出來。而麵粉就需要先做成麵糰,然後在水中反覆沖洗,揉捏,最後剩下的最筋道的部分就是粘筋了,色澤光亮,細膩,顏色雪白,比嘴巴嚼的麥粒粘筋又好看又粘性大。當然,要增加並保持其粘性,最好的辦法是用芸豆葉子將它們包裹起來,夾在腋窩裏,隨時用,隨時取:把粘筋揪下一點兒,仔細地纏繞在長桿頂部的細細的頭上(一般是綁在長桿頂端的一根細細的竹子,取自竹掃帚,因為北方沒有竹子,所以長桿大都是梧桐或者白乾楊,或向日葵桿),循着聲音穿過層層疊疊的綠葉,發現趴在樹枝上的知了以後,就要輕輕地舉起長桿,靠近,再靠近,在還有四五公分距離的時候,就要屏住呼吸,保持杆子的穩定性,一點點將粘筋向知了的翅膀頂過去,撲棱着翅膀伴隨無奈的掙扎,是人最快樂的時刻,收桿,仔細取下,放入器具里,繼續下一隻的捕捉。
知了的吃法基本上就是油炸、鹽水煮、火燒,只不過皮皮渣渣張牙舞爪,很多人不太喜歡吃。而朋友這些年嘗試了很多種其他吃法,比如涼拌黃瓜,甚至燉菜。她老婆的最後通牒是如果不把冰箱裏知了吃光,就不要往家裏拿知了了!看來,冰箱都快被他塞滿知了了。
“綠色、黑色的高蛋白食品。”朋友如此評價知了。而在我們物質匱乏的童年少肉少蛋瓜菜代時期,能吃一點香噴噴的知了肉,真是極大的滿足和享受。
“夏遇三害莫手軟,知了、毒蛇和天牛。”天牛和知了對樹木的破壞力是驚人的,而毒蛇這些年卻極少見到的了。高中同學托女兒給我送來一些自種的花生玉米和毛豆,另外還有一罐知了一罐知了猴。我表示感謝的同時也告訴他我也喜歡粘知了,並把“一箭雙鵰”的小視頻發給他。“這說明你我都還沒有老啊!”他說。
是啊,保持一顆童心,尋找生活的樂趣,才是生活應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