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歷史的覺醒

第104章 歷史的覺醒

歷史劇必然要堅求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我不敢想過去嘗試寫關於歷史的劇情,沒有那個天賦與才氣,只能動用着淺陋的筆功來勾勒出我對於這個日子的情意,對歷史的情意。

文人墨客是極具國家意識感的,從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到黃宗羲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不是對於強烈愛國情意的表達。仁人志士總能夠顧全大局,敢於捨生取義。吾將上下而求索,為著心中的理念與信仰不懈去搏擊,去反抗。義無反顧地把人民救出水深火熱的黑暗處境中,讓其生命權利得到保護。正是他們的大無畏精神讓國民感到無與倫比的獲得感與歸屬感,這並不是多少具體的物質化的利益便能夠來實現的,而是表達着最誠懇情意的展現。

我本人非常青睞於郭沫若先生的歷史劇《屈原》,如此豪邁宏曠的構思,如此肺腑真摯的感情表達。必然是其成為經典的因素之一,我求的亦是對事實的真實袒露,而非是將不可見光的事物裝飾化。文辭有功底差異,但其表達情意是否誠懇是能夠體現人的性情與其他一些情意的。

歷史的學習是需要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作用的過程。互聯網時代下,人的意識被各種事物所干擾但其中的平台載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影視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助推文化的前進。我不是來數列那些對歷史了解較少的人的教化,人不喜歡被作為是教化者與接受者的角色進行一些學習,可能是自發去表達與展現出來的方式來或許會更為成效。

與時俱進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人必須所謹記的指導與實踐的行為品質,而並非是對一些前衛性的事物進行了解便是與時俱進的。其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思想與實踐都要體現出更為的進步性與發展性。

變革是貫穿與歷史潮流的詞彙,亦是先民智慧結晶體現,對後世影響之深遠。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方式不能實質性去改變一些事物,而當用更為前行性的理念去嘗試可能得到更大的教益。

歷史是用來學習與借鑒的對象,能夠與之親切交流,“前車之鑒,後車之師。”與“以史為鑒,可以知交替。”都是通過實踐證明的真理性感想,而非是空洞泛化的枯燥理論。

百年前,百年後,歷史的車輪還在驅使着。循着歷史的趨向,去把握更大的可能性,尊重歷史,敬畏歷史,並非是將此作為擺設化與形式化的事物,而應該是能夠去挖掘出其本質性的教益,對於養育子女大有裨益,懂得判是非之道。

人的覺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性過程,後知後覺的醒悟。但其發展趨勢是前進性的,滾滾長江東逝水,車輪亦堅決前行。這個醒悟是需要集群體性的,發揚與提升凝聚感與團體意識。

把握歷史的價值,深刻去感受歷史的真諦。而非故作高深的模樣去高談闊論,那些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學者可能對實踐起到的作用理解有些缺失,但有文人的氣韻,又有着歷史擔當感與使命感是其覺醒帶給人的教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薄紙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薄紙談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4章 歷史的覺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