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章 閱兵試題:圓陣

139章 閱兵試題:圓陣

自朝廷頒出新的政令后,據戶部賬簿上統計,僅十日,京內外便已查繳度牒上萬,搬運各式銅像合計二十餘萬斤,共有六千餘僧侶被勒令還俗,並遣返回鄉,收繳寺院所侵田地數萬頃,其名下的個農隱戶更是高達數萬;

而從各地大族莊園那裏僅改來良田三千多頃,莊園名下的奴婢、個戶加起來不到一千……

能從佛家手裏得來如此多的財產人口,自然不可能單單靠一紙詔令和空口講大道理,張濬藉著兵部尚書和兵馬府僉事兩個職務之便,從各軍中抽調人馬,臨時組建成一起三千人的軍隊,名之“還俗軍”,專用以滅佛。

從京內到京外,除大慈恩、大興善、莊嚴等少數幾座寺院外,盡皆夷為平地,拆毀寺廟,焚燒佛經,搬運銅像,收繳度牒,驅逐僧侶,查獲賬冊……

一時京畿大動。

寺院僧侶自然也有反抗,如託人向天子告狀,如大興法事、請天神下凡除妖,如絕食靜坐,面對官兵誦經自焚……

這些零零碎碎且毫無威脅的反抗,顯然阻礙不了張濬滅佛的步伐。

聽聞,張濬在第一次率部出發時,還特地讓家僕抬了口棺材同行,意為誓死滅佛之意。

其後他信心倍增,再無半分悲壯之色,同還俗軍中幾位將官輕鬆調笑道:“佛家只知貪斂財物,妖惑民心,卻無絲毫抗爭之力,殊不為懼,如捏死一兩蟲豸耳。自三代(夏商周)以來,托以教義之名而聚眾謀反者甚眾,可曾聽聞其中有佛家?”

京城內人馬攢動,禿頭的僧侶競相奔命。

朝中,也有不乏禮佛敬佛的官員,初時也曾同情佛家遭遇,還有的向天子上疏、責難張濬……

可當他們看到大批銅像被運往戶部名下鑄幣坊,再打聽到戶部賬上瘋漲的人丁和田畝數,也都漸漸閉了嘴。

所以,得益於張濬敢打敢殺,整個滅佛過程,涉及到如此巨量的人口和錢財,李曄都幾乎不用親自出面。

他唯一的難處,就是要安慰淑妃何氏。

在何氏看來,七郎能取得如今這些成就,多虧佛祖保佑,怎能大舉滅佛呢。

李曄知道這不是講道理能講明白的。

只有晚上多辛苦一下了。

恰好何氏剛誕下小平原不久,正是有需求時……

十月。

李曄得預備另一件大事,每月一次的閱兵。

此次閱兵的題目已通過兵馬府提前數日下達,陣型演示。其實這也是閱兵中唯一必須的項目。

第一次新式閱兵,主要是給以後的閱兵定下基調,李曄沒必要搞一些新花樣。

到了預定的這一日。

李曄登臨大和門城樓,六軍將卒已提前陳列於大和門外。

先不是閱兵,而是發放各軍當月薪俸。

由左車兒領禁衛先去臧庫內取來錢財,再推運至大和門外一字排開,讓六軍將卒先眼見為實,再由各軍派人來現場領取。

李曄如此做,倒不是擔心各級將校剋扣軍卒餉錢,而是他上次審問邠寧降卒后得來的一個啟示。

對底層軍卒而言,沒有那麼多忠義之類大道理可講,講了他們也不明白,而在他們眼裏,誰給他們發錢,便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就樂意為誰效命。既如此,何不趁六軍將卒集合之際當場發放餉錢,好讓軍卒們都看明白,他們用以養家餬口的錢來自天子和朝廷,不是他們的頂頭將校……

有了一車車銅幣和絹帛,六軍將卒自是士氣高漲,山呼萬歲,笑意滿面。

可很快他們就安靜下來了,城樓上已給出了今日閱兵的試題:圓陣。

所謂圓陣,最初出自孫臏的十陣,后泛指那些中空外圓的防禦型佈陣。

各軍都指揮使自是嚴陣以待。

見城樓上試題一出,便立即發號施令,指揮部下將卒移動起來。

按理說,圓陣已是最簡單的陣型之一了,既沒有明確的行列人數要求,也沒有不同兵種的站位上的嚴格限制,眾軍使看見考題后,心裏也稍稍鬆了口氣。

可要將三千部卒有序調動起來,以最快的時間排列佈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說到底,看的還是軍中紀律與平日的操練……

李曄高立於城樓上。

從他的視角看去,廣闊的大和門外,六軍各佔一處位置,號令一下,頓時熱鬧起來。將校在賣力地呵斥,馬上的號旗在軍中四處遊動,軍卒們亦努力地找尋自己的位置,不斷來回跑動……

六軍之中,無疑赤顏軍最訓練有素。

孫惟晟執鞭於全軍陣前來回巡視。

部下三位都將領着各自的旗號和部卒跑動在各自的線路上,條條有序。

凡號旗有變動,將校便有口令,士卒亦皆高聲應答,並隨之動作,此起彼伏,顯示出長久並肩操練與作戰的默契。

不出一刻,赤顏軍的圓陣已成形。

飛龍軍次之。

飛龍軍原只有一千騎卒,近期方招募齊另兩千軍卒。也就是說,飛龍軍三千軍卒合在一起操練了不過半月,這點時間顯然是不夠的。

從李曄的位置看去,也能大概看出隊伍里的混亂,不同位置上的將卒跑做了一團……可這種混亂並不會持續太久,很快又會重新有序移動起來。

康承業也不似孫惟晟那般來回巡視,而是立定於牙旗下不動,倒是他身後陣旗,一直在不停地變換位置。

飛龍軍僅次於赤顏軍擺成了圓陣。

且飛龍軍的圓陣里,刀盾、長槍、弓弩、輜重(負責推輜車的)等不同兵種位置不同(唐代並未有嚴格兵種區分,如刀盾兵,僅是以刀盾為主),外面還圍了一圈車營,一千騎卒被分做兩處,各游曳在圓陣側面。

隨着陣型落定,康承業拔出腰間佩刀高揚,飛龍軍中也傳來將卒齊齊大喝聲。

瞧這架勢,若有敵軍來襲,他們立即便可投入戰鬥……

最搞笑的當數定都軍。

李曄很難不用搞笑這個詞來形容孫揆的定都軍。

其調動陣型,全靠旗號,而只有定都軍,所有旌旗置於陣前未動,似乎只是個擺設。陣型調動,全靠將校用嗓子吼。

孫揆也在吼,而且吼得最大聲,他騎着馬在軍中來回奔馳,伴隨着不停地叱罵和鞭打,似乎要靠他一人之力來調度部下這千餘人。

定都軍只一軍卒,照理說應是最容易調度的,可事實恰恰相反。

兩刻過後,其餘四軍均已列好陣型,只剩下定都軍和順昌軍。此時定都軍傳來的各種叫罵和吵鬧聲便顯得越發刺耳,以及他們毫無章法的排兵,甚至會引來臨近順義軍將卒捧腹大笑。

至於順昌軍為何也掉在了最後。

李曄猜測,可能跟順昌軍內部的派系、及周濟無法掌控全軍有關。

因為順昌軍的軍卒明顯與定都軍不同,他們不乏行伍操練,也能快速辨認旗號並迅速移動,可卻經常內部位置重疊、或劃分不清,以至於一邊排隊形一邊吵罵,就差當場鬥毆了……

三刻過後,六軍俱列好圓陣。

李曄當眾評比名次,赤顏軍與飛龍軍並獲頭名。

“此番京師六軍大點兵,赤顏軍並飛龍軍摘得頭名,宜予以獎賞,兩軍將校各賞,布兩匹……”

幾名贊禮官將天子的聲音大聲傳播出去。

另有城門下的禁衛游騎飛馳於各軍陣前傳報:赤顏軍並飛龍軍頭名,賞,布兩匹。

赤顏、飛龍兩軍興奮異常,齊齊歡呼。

甚至孫惟晟與康承業兩人也都面上增光,隔空互相叉手拜賀。

順義、監門兩軍,不賞不罰。

至於順昌、定都兩軍。

李曄傳諭:“六軍會操,以爾等為最下。農人務耕,賈人行商,士卒務行伍操練,本爾等之職分也,何荒廢至此耶?若不予以懲戒,無以正軍紀,明法度。

“軍紀鬆弛,士卒懈怠,皆將帥之過。今罰順昌、定都二軍都指揮使周濟、孫揆二人薪俸半年,亦於兵馬府簿上記罰一次,告之於眾,望戒之。”

同樣有贊禮官將此諭大聲傳出,同樣有游騎馳於六軍陣前當眾傳報此諭。

對於周濟和孫揆二人來說,半年薪俸尚可忍耐,可當著所有將卒的面,被天子訓斥,還被傳示六軍,可說是顏面無存。

但李曄覺得,他並不需要給誰顏面。

兵家大事,關係到國家的存亡。

他若是給了這些不盡本職的將帥顏面,當戰事失利,百姓塗炭時,誰又來給他們顏面?

事後,孫揆和周濟先後來向天子請罪。

李曄召見了他們,但同樣沒有好臉色,只嚴厲訓斥,並督促他們儘快改變。當然,若自覺無力改變,也可立即呈上辭呈。

這二人自是不敢請辭,唯有咬牙發誓。

十月多事。

先有一件大喜事傳入京城。

山南東道今秋共徵收田賦四十餘萬石稻米,除扣留一半用於地方開支外,餘下二十萬石上繳朝廷,趙匡凝並主動承擔了轉運費用,調用山南七州民力,將這二十萬石稻米沿武關道一路輸送至藍田,隨後才轉於朝廷派來的人力。

京中正是缺糧之時。

先前存儲糧食在用於賑濟流民和出征梨園寨兩項開支中已消耗殆盡,後為支撐各縣鄉招呼流民、重振農桑,朝廷已要靠着梨園寨繳來的糧食支撐。

可再細細一算,京中還有近兩萬人的軍隊,每個月至少也要吃上萬石糧食,若再遇上戰事,大軍出征,糧草立即便要告急;而各縣鄉仍需要京城持續不斷地輸送糧食,至少要等到來年開春后,先收割一批大麥、蕎麥,縣鄉百姓才能勉強自給,這還是在不考慮任何天災人禍的情況下。

因而糧食不足一直是懸着朝廷頭上的利劍。

直到山南東道的這二十萬石稻米運入京城,才可以宣告暫時不用為糧食發愁了。

而且,由於七八月的戰事,今年關中的糧食,朝廷顆粒無收。四方藩鎮,有嶺南每年上賦,可嶺南道路險阻,上賦的多為當地名貴特產或絹帛錢財,以省去巨額轉運費;山南西道正籌備西川的戰事,自然沒有餘糧上繳朝廷;其餘各地,早已斷絕上賦多年。

照這樣看下來,趙匡凝上賦的這二十萬石稻米就更為珍貴了,說是雪中送炭亦不為過。

如此忠臣,自然得大加獎賞。

李曄趁着巡視兵馬府之時,順便詢問張濬,當如何獎賞趙匡凝。

張濬成竹在胸,立即答道:“趙匡凝喜粉飾,好誇矜,可許以高官厚爵,準保他滿意。”

他這話里明顯有調侃之意。

畢竟天下藩帥均已懂得自強之道,便是截留賦稅,屯糧屯兵,唯有這趙匡凝逆勢而行,偏要圖忠義的名聲,竟把大量的糧食輸送給朝廷。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絕不可如此調侃忠義臣子。

李曄正色訓道:“趙節帥忠義為先,實人臣之楷模,朝廷宜厚加賞賜,不可輕忽。亦望張卿慎言。”

天子這話是比較重的,張濬忙端正音容謝罪。精華書閣

但李曄最後還是採納了張濬的建議,對趙匡你加官進爵。

趙匡凝目前身任山南東道節度使,進為荊襄節度使,另授光祿大夫,策勛柱國,加爵號汝南郡公(趙匡凝本汝南人),食邑千戶,另賜通天犀帶一條。

接着傳入京城的,是一條噩耗。

神策軍於金堂大敗。

消息方傳入朝堂時,無人敢信。

整整四萬神策大軍,再加蜀中諸楊氏軍隊,包括興元軍、龍劍軍、綿州兵,如此龐大的兵力,討伐一個在西川還未站穩腳跟的神策軍棄將王建,怎麼可能會失敗?

前月不是剛傳回來捷報,說神策軍佔領了鹿頭關,接着便可進取成都府么?

而且楊復恭也並怯懦無能之人。

朝中官員厭惡楊復恭的是他擅權專橫,但對他的能力,尤其是領兵的能力,還是比較認可的。

別的不說,田令孜逃往蜀地時,關中神策軍尚有六七萬之數,內部更是軍頭林立、明爭暗鬥,楊復恭能駕馭住這種複雜的局面,維持住神策軍的大旗不倒,沒點帶兵能力是不可能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造大唐榮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再造大唐榮耀
上一章下一章

139章 閱兵試題:圓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