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東漢王朝的興與亡:

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漢於東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勵精圖治終使整個東漢一朝強盛輝煌,在世界之林中與西方羅馬(大秦)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並列,號稱世界四大帝國。

中國在東漢時期醞釀出了璀璨的華夏文明。科技方面華夏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偉大科學家張衡創造的渾天儀、地動儀也橫空出世,而這些儀器原理沿用至今。軍事方面東漢帝國也擁有比西漢王朝更強大的軍團,東漢大軍自創建以來,便以橫掃六合之姿、征伐八荒蠻夷,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以致四方賓服、萬國來朝,武功之強盛,已達當時世界巔峰實力。

然至東漢中期,由於宦官外戚把持朝政,致使流民遍地,餓殍遍野,百姓怨聲載道。導致大漢王朝逐漸衰落,而帝國的餘暉仍蓋不住百姓火熱的仇恨。

至東漢末年,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反曾,百姓忍無可忍,致使已走投無路的貧苦百姓在巨鹿人張角的煽動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階級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最終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宗教形式的農民起義戰爭“黃巾之亂”。漢廷為平息叛亂,下令恢復權力極大的州牧制度,最後‘黃巾起義’雖然被漢廷平息,但各地州牧卻擁兵自重,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東漢朝廷名存實亡的局面已不可挽回,至公元220年,前後屹立400年的大漢王朝崩潰,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大魏帝國及曹操:

公元220年,東漢末年偉大傑出的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大魏帝國的奠基人曹操於當年去世。曹操字孟德,祖籍陳留,東漢末年董卓亂政,霍亂宮闈朝綱,曹操刺殺董卓不成潛逃,回到故鄉陳留毅然變賣祖業組建起子弟兵,起兵抗董。號召天下群雄共討國賊董卓。后迅速崛起,后與諸侯的戰爭中,抓住機遇迎接天子漢獻帝於其治內許昌,后官至大漢丞相、魏公、魏王。其一生身經百戰、用兵如神,挾天子令討伐諸侯,一統北方,致使中國北方人民免於長期戰亂流離失所。在施政期間,輕徭役、重農桑、實行屯田制,軍隊所需糧草可自給自足。對外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征伐烏丸、匈奴開疆拓土,揚漢家軍威於塞外。終曹操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於公元220年去世。次年公元221年其子曹丕繼位為魏王,隨後逼迫漢獻帝退位舉行禪讓儀式,后定於洛陽登基稱帝,建國號“大魏”,史稱“魏文帝”,追封其父曹操為“大魏太祖武皇帝”。自此三國之魏國建立,大魏帝國佔領當時東漢王朝14州之中的長江以北10州領土,其國力強大,遠勝蜀漢與東吳。對外重建西域都護府,征伐高句麗、囊括整個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後由司馬懿父子掌權,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建立西晉王朝,結束了曹魏帝國46年的統治。

蜀漢王朝及劉備:

公元221年,三國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在麾下眾臣的鼎立支持下,於益州成都即皇帝位。為向天下表明自己為復興漢室大業的重任,於是建國號“漢”或稱“蜀漢”“劉蜀”“季漢”

劉備字玄德,幽州涿郡人,他一生征戰、卻屢戰屢敗,流離漂泊。但其志向不滅,在屢敗屢戰堅持下最終於荊州隆中如魚得水,獲得了中國歷史上大智近妖的智者諸葛亮相助,制定出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戰略,最終完成“攻取荊州、西伐益州”的戰略建立了蜀漢基業,三分天下。隨後制定出“休養生息,南征夷越,西撫羌戎,同時舉大軍經荊州、益州北伐中原”的最終戰略。

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初期起義軍攻略郡縣,天下各州人心惶惶,各地守軍節節敗退,導致東漢朝廷岌岌可危。於是漢靈帝下詔,號召天下各州郡可自幕軍隊,舉兵討賊。劉備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於幽州涿郡結識了義弟關於、張飛。兄弟三人靠着張飛變賣家資招募了義士,開啟了他們三人征戰天下的序幕。后劉備三人歷經劫難卻始終兄弟同心、復興漢室的志向始終不悔。最終於隆中獲諸葛亮加入,此後劉備扶搖直上,直至按照隆中對戰略攻取荊州、益州后,於公元221年建立“蜀漢”政權,史稱昭烈皇帝。後為其義弟關於、張飛復仇。蜀漢精銳盡出,興大軍75萬攻伐東吳。奈何於夷陵敗於陸遜之火燒連營,導致蜀漢精銳盡墨,國力衰退,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李嚴。後世就有了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及出師表等歷史巨著。

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史稱“蜀漢後主”。以諸葛亮為丞相,代行軍政國事。其後為了完成劉備遺志,諸葛亮發起了歷史上悲壯的北伐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爭。諸葛亮追隨劉備征戰天下27年,在為蜀漢王朝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后,於第五次北伐途中在五丈原病逝。

死後封謚號為“武侯”。

公元263年大魏帝國征西大將軍鄧艾率軍經陰平小道入川,後主劉禪率眾投降,至此蜀漢王朝覆滅。

東吳王朝及孫權:

公元222年,偏居於江東的吳主孫權,在群臣的積極推動下即吳王位,吳王國建立,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後於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史稱吳大帝,東吳王朝建立,隨後遷都建業。東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東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東吳亡於西晉,標誌着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東吳王朝的奠基人孫堅,有“江東猛虎”之稱。孫堅(155年-191年),字文台,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后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后,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孫堅一生征戰,官拜破虜將軍、豫州刺史、烏程侯。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孫堅率江東子弟兵聽命於皇甫嵩賬下。自此孫堅征伐黃巾、討伐董卓、兵威洛陽、巧得玉璽。直至征伐荊州劉表中伏,將星隕落。其子孫策勇烈,號稱江東“小霸王”,繼承父志帶領孫堅舊部,白手起家打下江東六郡,自此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東吳立國基業形成。公元200年,孫策在狩獵途中遭受仇敵刺客伏擊後身受重傷,不久託孤於孫權,病逝。自此孫權成了繼承父兄基業的創業之君。

孫權字仲謀,父親孫堅、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大吳,不久后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為中國最早統治台灣及南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於證據。

後於公元280年東吳王朝在末代君主孫皓的胡作非為下,終被西晉王朝大軍覆滅,孫皓率群臣獻降。自此雄踞東南的東吳王朝覆滅。進入了以西晉王朝建立的大一統時期。

三國頂級謀臣及武將: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是華夏文明上最璀璨耀眼的一個時代,歷史上著名的文臣武將、王佐之才如過江之鯽滔滔不絕,群星璀璨,其中頂級文臣以諸葛亮、荀彧、郭嘉、賈詡、徐庶、龐統、張昭、田豐、沮授、法正等為首。

頂尖魅力武將以呂布、趙雲、典韋、關羽、馬超、張飛、夏侯惇、許褚、孫策、黃忠、張遼、徐晃、張郃等為首,在亂世三國掀起一股光耀華夏的璀璨歷史潮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在三國之三朝四國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重生在三國之三朝四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