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航線
塞壬,與人類一同生存於地球的深海文明。由於源自深海處的海霧影響,人類對塞壬的認識幾乎為零,對該種族的攻擊手段以及其目的更是不得而知。第一次海霧爆發記載於2028年的北冰洋中心地區,而後在太平洋中部以及印度洋中部也相繼爆發類似情況。一開始各國的地理研究協會一致認為海霧的誕生是氣壓帶異常偏移導致的海水蒸發的現象,因此也無過多顧慮。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位於海霧附近的船隻失蹤事件相繼出現使各個國家開始重視海霧的威脅性。
公元2030年,由於海霧引發的國際問題導致世界新冷戰局勢形成,但在各國派出的海軍艦隊失蹤在海霧中的時間相繼曝出之後,各國才終於意識到海霧的背後存在着比敵對國家更為威脅的勢力。次年北半球春季,原本失蹤在海霧地區的艦隊重新出現並對各大陸沿海國家發起攻擊。
在種種因素的限制下,各個國家和軍事集團依舊各自為戰。在人類叛軍的壓倒性戰力下,最終,人類喪失了百分之九十的制海權。
公元2032年,人類各國組建眾多國際統一化的組織來應對前所未有的關乎人類未來的危機,而列為重中之重的則是由各國海軍部隊聯合的新型組織“碧藍航線”。
在歷時二十年的海戰中,人類雖然擊潰全部的人類叛軍奪回部分制海權,但依然未能阻止海霧的蔓延。而在對人類叛軍的殘餘人員的審訊和對叛軍殘骸的研究中發現,人類叛軍的身體結構經過改裝的人數比例達到百分之九十在,無一例外的是在其屍體的右腦部的部分腦組織竟異變為方形晶片狀,而完成這一改造所需要涉及的一系列技術全部超出人類的當前科技水平。
通過種種現象表明,此次危機由來自海霧深處的未知高等文明引發。由於該文明具備能將敵對人員引誘為己所用的特徵,因此歐洲分部第一次以‘塞壬’的稱呼來形容自海底的未知文明。更令所有人心灰意冷的是,以現在海霧的擴散速度,大約百年後年海霧將先後擴散至各大陸板塊。
為了在將近一個世紀內達到能與“塞壬”抗衡的實力,世界大部分國家摒棄前嫌,建立‘世界科技聯合體’,致力於發展人類的軍事武裝力量和航天科技力量。除此之外,碧藍航線提出“自由之翼”計劃——深入開發孩童的潛能,培養達到人類開發值高處的新碧藍航線成員,並從加入該計劃的世界各國的孩子中挑選出十位加以培養為未來碧藍航線與塞壬作戰的指揮官。
碧藍航線的前身主要由新冷戰時期北約的各支海軍部隊組成,為了淡化冷戰時期國家間的敵對意識,各支來自不同國家的艦隊紛紛以新的代號來代表自己的保留立場。例如以美國海軍為前身的‘白鷹’陣營,以中國海軍為前身的‘敦煌’,以日本海上自衛隊為前身的‘重櫻’,以英國海軍為前身的‘皇家’等。在世界各大國的努力下,碧藍航線在短期內有了巨大的發展。如今碧藍航線的勢力逐漸遍及世界各個海域,成為了一支形式上歸屬但實質上獨立於各國政府的軍事勢力。
在將近二十年的探索中,碧藍航線逐漸認識到只依憑原有的大型船隻將不再滿足未來可能的作戰的需求,一種能夠以士兵為單位的海上作戰方案被提出。其目的是為了能夠達到海上作戰時達到高效奇襲,及時偵察和反應迅速等效果的同時,能夠高度利用人類僅有的資源。
隨着科技的發展,這一設想在海軍部隊中得到實施,其作戰需要的流動裝置原型設想由快艇發展至衝浪板再到機動性強的水翼板。最終碧藍航線決定採用將水翼板改造為鞋子的設計,並將水翼鞋上的水翼設計為摺疊收縮的樣式以便於由海洋作戰切換為陸地作戰。在水翼鞋設計的提出后,原本只限於陸地作戰的高新裝備陸續被應用在海洋士兵部隊的身上。
不僅如此,以士兵為單位的想法也在空軍和潛艇部隊提出,例如潛艇部隊在得到水溶氧快速提取技術和高級承壓纖維技術后,將潛艇的構造簡化至只需一人大小即可。最後竟可以使潛艇的大小隻有兩隻西伯利亞棕熊連接的長度,並且駕駛者可以處於淺海環境中作戰,方便在潛艇受損時及時與潛艇脫離。但也由於技術限制,潛艇部隊保留了大多數傳統構造的潛艇,大型潛艇依然佔據潛艇的主流。
而空中的士兵移動裝置較前兩者而言款式繁多,但主要因兵種的影響而給予不同的配置。但受大氣壓和動力的限制,空軍士兵的最高高度只能達到100m,另外根據實戰情況,空軍士兵的實戰距離可能只有20到40米的離地範圍。但可以憑藉高靈活性和命中範圍小的優勢,成為直升機的剋星。
除實現海上士兵作戰的的設想以外,碧藍航線對船隻的操控也進行了新的改造。原本各個獨立的系統利用現代艦船高度機械化和智能化的優勢與這艘船的指揮官的大腦連接,能迅速作出由指揮官下達的指令,省略了原來傳達信息等時間,提高了艦船的作戰效率。
總而言之,以上的所有措施對碧藍航線而言,是意義非凡的一大步,也是象徵著人類發展的一大步,但在充滿無盡黑暗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如此的渺小。所以在真正的危機面前,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