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節 性命微指(三)
然而更多的內丹家,更強調性命這對概念中所包涵的先天生命本體性與神秘性。
他們認為,所謂“性”不僅僅是一般的精神意識,而是人先天所有的遺傳性思維物質和精神本體;
亦即所謂的“元神”或“真性”;
而“命”所意指的也不只是人的身體,甚至也不僅指人體內部一般營衛呼吸之氣,而是指人與生俱來的元或先天祖烈。
元代內丹家李道純指出:“夫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
”4明代內丹家伍沖虛說:“性即元神,命即元,是我生身本來之所自有者。”
中國氣功學和醫學生理學關於元氣的論述出現較早,早在《內經》中就有所敘述。
但元神或真性的學說卻相對較晚,並且主要是借鑒於佛教,尤其是禪宗。
中國大乘佛教的“真如緣起論”認為:眾生皆具有大智慧光明的、遍照世界的、真實識知的“真心”、“真如本性”,亦稱“法性”或“佛性”。
《華嚴經》說:“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
禪宗六祖慧能說:“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
”佛教徒們宣揚,世上人人都有這種自性清靜、湛然寂住的“真如本性,”而佛徒們所追求的,正是要通過定慧參悟來掃除妄識偏見,達到顯現“真如本性”的最高境界——涅槃。
道教內丹家正是在唐宋三教合一的風尚下,吸收了佛教的這些理論,將神氣合一的修鍊理論發展成了性命雙修的理論。
北宋內丹南宗之祖張伯端說:“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也氣稟之性也。
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4他又說:“蓋自太極既分,稟得這一點靈光,乃元性也。
元性是何物為之,亦氣靈凝而靈耳。故元性復而元氣生,相感之理也。
”6道教養生家們通過這種“元性”說或“元神”說,便將道教傳統的養神理論同佛教的禪定學說相統一了,從而為氣功意念和精神的修鍊開闢了一個新的方法體系及實踐體系。
這種引佛人道、佛道雙修的煉養方法。
正是內丹性命雙修學說的前提和本源,也是內丹術相對於其它傳統道教氣功的特徵之一。
元神和元的煉養是內丹“性命雙修”的基礎,也是內丹的真所在。
伍沖虛指出:“仙道以元神元二者雙修而成,故說性命雙修為宜。”
在內丹修鍊實踐中,一般煉丹家又將元精和元視為人體生命物質的不同狀態,元精是一種物質狀態,元則是元精的氣化狀態和功能狀態。
元精是一種先天性生命物質,貯於腎臟和丹田中,由後天精氣(所謂水谷之精)補給營養,並不斷氣化為元,充盈運行於人體血脈經絡之中,使人生命力充沛,精神旺健。
如元精由於性生活過度或思慮過度以及其他傷生害身之事而耗損,則會使元虛耗不足,導致羸弱病患甚至夭折早喪。
內丹術要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主動精神,通過自我意識的作用和特殊煉養方法,以人的元精、元和元神為“先天大葯”,以人的意念呼吸為“火候”,煉精化,煉化神,煉神還虛,以實現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抱負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理想。
宋代道家典籍《清微丹訣》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保精生氣,鍊氣生神。
形煉其神,則可以留形駐世。而形者神氣宅也。是故身安者其精固,精固則氣盈,氣盈則神全,神全故長生。
若乃精虛則氣竭,氣竭則神遷,神遷則死矣。故不死者,煉精成氣。
鍊氣成神,煉神合道,則事畢矣。”
精氣神理論是性命雙修思想在實踐層次上的發展和運用。
在道教內丹家的長期氣功煉養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專門的所謂“性功”和“命功”,甚至在二者孰先孰后的問題上發生分歧,形成以北宋張伯端為首的主張“先命后性”的道教內丹“南宗”,和以金元王重陽開派的宣揚“先性后命”的內丹“北宗”。
南宗主張由生理修鍊人手,最後達到心理修鍊的功效。
照清代內丹家劉一明的說法,是“性命必須雙修,工夫還要兩段。
蓋金丹之道,為修性養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無為……故金丹之道必先有為,干後天中返先天。
還我本來命寶。
命寶到毛后,不為造化所移,於是抱元守…,行無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1
同南宗不同,北宗強調性功修鍊是內丹的基礎和根本,認為不解決人的精神、意識、道德、品行、意志等一系列心性問題,是不能修鍊命功的。
因此,以王重陽及他的七個主要弟子為首,主張以佛教禪宗的“明心見性”為內丹的首要功夫。
他們引進禪宗“真如本性”的說法,以為人心皆有清凈湛然的先天真性,只是一向為妄念的浮雲所覆蓋,唯有一念不動,返觀寂照,方能妄念盡去,內外明徹,頓見本來真性,也就是元性、元神。
只有在此基礎上,以元性去寂照煉養丹日之元精元,方可產葯煉丹。
王重陽說:“主者是性,賓者是命。
”邱處機則說:“吾宗惟貴見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元代牛道淳亦言:“修行之士,必先照心見性。”
這些都反映了北宗在性命問題上與南宗的分歧點。
實際上,內丹術本身的實踐特徵和技術結構決定了,心理修鍊和生理修鍊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無論南宗還是北宗,只要修習內丹,都必須注重性命雙修,在下手階段均需注重“煉己築基”功夫,並將意念的修鍊和運用貫穿整個煉養過程的始終。
正如元代內丹家李道純所言:“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
見解智識出於心也,思慮念想,心役性也。
舉動應酬,出於身也,語默視聽,身累命也。
命有身累,則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則有往有來·····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其名雖二,其理一也。嗟乎令之學徒,緇流道子,以性命分於二,各執一邊,互相是非。
殊不知孤陰寡陽,皆不能成全大事。
修命者不明其性,寧逃劫運,久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歸。
仙師云:煉金丹不達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萬劫英靈難入聖。
誠哉言歟!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后煉精氣神而保其身。
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生無死。
至於混成圓頓,直人無為,性命雙修,形神俱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