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節 扁鵲心書(六)

第七十三節 扁鵲心書(六)

嘔吐反胃

凡飲食失節,冷物傷脾,胃雖納受,而脾不能運,故作吐,宜二聖散、草神丹,或金液丹。

若傷之最重,再兼六欲七情有損者,則飲蓄於中焦,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番胃,乃脾氣太虛,不能健運也,治遲則傷人。

若用攻克,重傷元氣立死,須灸命關二百壯,服草神丹而愈,若服他葯則不救。

(嘔吐一證,先當審其所因,輕者二陳、平胃、藿香正氣一劑可定;虛者六君、理中亦易為力;唯重者,一時暴吐,厥逆汗出,稍失提防,躁脫而死,不可不知。

至於番胃,雖屬緩證,治頗棘手,惟在醫者細心,病人謹攝,治以丹艾,庶可獲全,不然生者少矣。)

痞悶凡飲食冷物太過,脾胃被傷,則心下作痞,此為易治,宜全真丹一服全好,大抵傷胃則胸滿,傷脾則腹脹。腹脹者易治,宜草神丹、金液、全真、來複等皆可服,寒甚者姜附湯。

此證庸醫多用下藥,致一時變生,腹大水腫,急灸命關二百壯,以保性命,遲則難救。(此證乃《內經》所謂陽畜積病死之證,不可以誤治也(北海註: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若腹脹,所謂藏寒生滿病是也(北海註:《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苟不重溫,危亡立至。)

治驗一人因暑月食冷物,以致胸腹脹悶欲死,服金液丹百丸,少頃加全真丹百丸,即有氣下降而愈。

(夏月伏陰在內,一切冷物在所禁食,若不慎,而致傷者,不重劑溫化,惡得不變。)

一小兒食生杏致傷脾,脹悶欲死,灸左命關二十壯即愈,又服全真丹五十丸。

(生杏在大人尚不可食,況小兒乎!溫中藥內入些少麝香為妙。)

一人每飯後飲酒,傷其肺氣,致胸隔作脹,氣促欲死,服鍾乳粉、五膈散而愈。

若重者,灸中府穴亦好。

服涼葯則成中滿難治矣。

(酒後吃飯,中氣不傷,若飯後飲酒,清氣濁亂,所以致脹。)

一人慵懶,飲食即卧,致宿食結於中焦,不能飲食,四肢倦怠,令灸中脘五十壯,服分氣丸、丁香丸即愈。

(修養書云:飯後徐徐行百步,自然食毒自消磨。

食后即卧,食填中宮,升降有乖,焉得不病。)

中暑

凡此病脈大而緩,其候飲食不減,起居如常,但時發煩熱,渴飲無度,此暑證也,易治,知母散一服便愈。

若煩熱睏倦不食者,暑氣傷胃也,服溫中湯藥即愈。

若服香薷、六一寒涼等劑,冰損胃氣,多致變瘧痢泄瀉諸證,慎之。

若暑氣客於心包絡之經,令人譫言煩渴,欲飲冷水,小便秘澀,大便下赤水,當服阿膠丸、當歸芍藥湯而愈。

若暑月飲食冷物,寒邪入客胃中,致腹中作痛,宜金液、草神、全真、來複等丹連二服便愈。

若以涼葯下之,變為中滿脾泄。

若元氣虛,早間行路,冷氣入腹,令人心肚作痛,宜服金液丹或來複丹。

凡暑月人多食冷物,若常服金液、全真、來複、保元等丹,自然脾胃調和,飲食不傷,但少壯人須五日一次,恐熱上攻眼目也。

中暑之證,原只尋常,苟渴飲無度,知母散可一服;若睏倦不食,便當溫中;設暑客於心包絡,譫煩飲冷,溺澀便赤,清心涼血,皆一劑可愈者。

若今之醫家,將一切內傷虛寒之證,亦認為暑,恣用寒涼,朝夕靡已,及變陰深冷脫,猶雲暑邪內攻,病勢深重,難挽回矣。

間遇明眼高手,投以參附,猶且從中阻撓。洎?投之有效,輒靦?顏支飾:我原欲轉手,不謂渠意亦同。

投之不效,讒言蜂起,一肩卸卻,罪歸參附。

病家本不識病情,未免隨之怨悵。

嗟!嗟!此種醫人,天良盡喪,予具熱腸,常遭此輩謗累,因書此以志慨。)

暑月脾燥病凡夏月冷物傷脾,又兼暑氣客之,則成燥病,令人發熱作渴不止,六脈弦大,乃火熱傷肺而津液不能上輸也,有脾胃之分。

若發燥熱而能食者,熱在胃也,易治,服全真丹、蓽澄茄散而愈。

若發燥熱不進飲食,四肢倦怠,熱在脾也,為重,服金液、草神或來複等丹,五日而愈。如作暑治,下以涼葯,熱雖暫退,必變為中滿(北海註:藏寒生滿)、洞泄諸證。

暑月發熱,務分虛實,六脈沉數,飲食如常者,為實熱,服薄荷煎而愈;若六脈弦緊(北海:藏寒虛陽外越),減食倦怠者,為虛熱,大忌寒涼,宜全真、來複等丹而愈。

(夏月發熱作渴,脈弦而大,誰肯不作暑治而不用寒涼者,不知暑熱薰蒸,耗人元氣,元氣既傷,未有不渴。

冷物傷脾,有乖輸灌,三焦失運,腠理不和,發熱作渴,自所不免。

且六脈弦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虛,體驗果真,一溫可解。今之醫家,專尚香黃、青蒿、黃連,滑石等劑,變為瀉泄,猶雲協熱,及至虛脫,全然不覺。此由脈理未明,誤主作賊之誤也。)

凡夏月陰氣在腹,又暑能傷人元氣,更兼冰水冷物損其脾胃,皆不足證也。

《局方》俱用香薷飲、白虎、益元、黃連解毒等劑,重傷元氣,輕則變瘧痢、霍亂、泄瀉等證,重則成虛勞、中滿、注瀉等證。

余常以保元、來複、全真、金液、延壽、姜附湯等類治暑,百發百中,好生之士請嘗試之。

兩脅連心痛此證由憂思惱怒,飲食生冷,醉飽入房,損其脾氣(北海:生冷傷脾),又傷肝氣(北海:肝經環陰器),故兩脅作痛。庸醫再用寒涼葯,重傷其脾,致變大病,成中滿、番胃而死。

或因惱怒傷肝,又加青陳皮、積殼實等重削其肝,致令四肢羸瘦,不進飲食而死。

治之正法,若重者,六脈微弱,羸瘦,少飲食,此脾氣將脫,急灸左命關二百壯,固住脾氣則不死,后服金液、全真、來複等丹及蓽澄茄散隨證用之,自愈。

(此證古法,在左為肝木為病,瘀血不消,惱怒所傷,在右則為痰,為飲,為食積氣滯,此皆標病易於治療。

若宗氣有乖,虛里作楚,榮氣失調,脾絡作痛,此非積漸溫養不愈。

至若兩脅連心,痛如刀刺,此三陰受損,逆於膈盲之間,非重用溫補不可。

又肥氣、息賁,此積在藏之募原,若泥古方,專於剝附,未有不死者也。)

?洎jìa、(形聲。從水,自聲。本義:往鍋里添水)//洎,灌釜也。

——《說文》//洎鑊水。

——《周禮·士師》。

注:“增其沃汁。

”//水而洎之。

——《史記·封禪書》

//市丘之鼎以烹雞,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

——《呂氏春秋·應言》浸潤//越之水,濁重而洎。

——《管子·水地》及,到達//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氏檄》

b、等到//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不終也。

——宋·蘇洵《六國論》//又如:自古洎今c、湯汁//如:肉洎(肉湯)

?mian同“靦”。

消渴

此病由心肺氣虛,多食生冷,冰脫肺氣,或色慾過度,重傷於腎,致津不得上榮而成消渴。

蓋腎脈貫咽喉,系舌本,若腎水枯涸,不能上榮於口,令人多飲而小便反少,方書作熱治之,損其腎元,誤人甚多。

正書,春灸氣海三百壯,秋灸關元二百壯,日服延壽丹十丸,二月之後,腎氣復生。若服降火藥,暫時有效,日久肺氣漸損,腎氣漸衰,變成虛勞而死矣。

此證大忌酒色,生冷硬物。

若脾氣有餘,腎氣不足,則成消中病,脾實有火,故善食而消,腎氣不足,故下部少力,或小便如泔。

孫思邈作三焦積熱而用涼葯,損人不少。蓋脾雖有熱,而涼葯瀉之,熱未去而脾先傷敗。

正法先灸關元二百壯,服金液丹一斤而愈。(消渴雖有上中下之分,總由於損耗津液所致,蓋腎為津液之原,脾為津液之本,本原虧而消渴之證從此致矣。

上消者,《素問》謂之鬲消,渴而多飲,小便頻數。

中消者《素問》謂之消中,消谷善飢,身體消瘦。

下消者,《素問》謂之肺消,渴而便數有膏,飲一溲二,後人又謂之腎消,腎消之證則已重矣。

若脈微而澀或細小,身體瘦瘁,溺出味甘者,皆不治之證也,大法以救津液,壯水火為生。)

治驗一人頻飲水而渴不止,余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肺氣虛,非內熱也。

其人曰:前服涼葯六劑,熱雖退而渴不止,覺胸脅氣痞而喘。

余曰:前證止傷脾肺,因涼葯復損元氣,故不能健運而水停心下也。

急灸關元、氣海各三百壯,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復生。

方書皆作三焦猛熱,下以涼葯,殺人甚於刀劍,慎之。

(津液受傷,不惟消渴,亦兼雜病,而誤用寒涼者不少,時醫以此殺人,而人不悟奈何。)

着惱病此證方書多不載,人莫能辨,或先富后貧,先貴后賤,及暴憂暴怒,皆傷人五藏。多思則傷脾,多憂則傷肺,多怒則傷肝,多欲則傷心,至於憂時加食則傷胃。

方書雖載內因,不立方法。

後人遇此皆如虛證治之,損人性命。

其證若傷肝脾則泄瀉不止,傷胃則昏不省人事,傷腎則成癆瘵,傷肝則失血筋攣,傷肺則咯血吐痰,傷心則顛冒,當先服姜附湯以散邪,后服金液丹以保脾胃,再詳其證而灸之。

若脾虛灸中府穴各二百壯,腎虛灸關元穴三百壯,二經若實,自然不死。

后服延壽丹,或多服金液丹而愈,涼葯服多,重損元氣則死。

(此證皆因七情所傷,五志之過,審其所因而調治之,庶無失誤。)

治驗一人年十五,因大憂大惱,卻轉脾虛,庸醫用五苓散及青皮、枳殼等葯,遂致飲食不進,胸中作悶。

余令灸命關二百壯,飲食漸進,灸關元五百壯,服姜附湯一二劑,金液丹二斤方愈,方書混作勞損,用溫平小葯誤人不少,悲夫!

(大憂惱而得脾泄,醫用五苓、青皮、枳殼,變尚如此,近有六脈虛脫,脾腎敗壞,猶雲不妨而用此葯者,又庸醫中之廝隸也。)

頭暈

此證因冷痰聚於腦,又感風寒,故積而不散,令人頭旋眼暈,嘔吐痰涎,老年人宜服附子半夏湯,少壯人宜服半夏生薑湯。

若用涼劑則暫時有效,痰愈凝而愈固,難以速效矣。

(此即所謂頭風證,故有冷痰聚腦,又感風寒之說,若頭暈則純屬於虛,蓋肝虛則血不上榮,肺虛則清陽不運,腎虛則厥成顛疾,心虛則火炎浮越。

夫風虛痰火,間或有之,至於頭風虛證不少,不可不知。)

治驗一人頭風,發則旋暈嘔吐,數日不食。余為針風府穴,向左耳入三寸,去來留十三呼,病人頭內覺麻熱,方令吸氣出針,服附子半夏湯永不發。

華佗針曹操頭風,亦針此穴立愈。

但此穴入針,人即昏倒,其法向左耳橫下針,則不傷大筋,而無暈,乃《千金》妙法也。

(此針法奇妙,須與高手針家議之,方得無誤。)

一人起居如常,但時發頭痛,此宿食在胃脘也,服丁香丸十粒而愈。

厥證

《素問》云:五絡俱絕,形無所知,其狀若屍,名為屍厥。

由憂思驚恐,致胃氣虛閉於中焦,不得上升下降,故昏冒強直,當灸中脘五十壯即愈。

此證婦人多有之,小兒急慢驚風亦是此證,用藥無效,若用吐痰下痰葯即死,惟灸此穴,可保無虞。

令服來複丹、蓽澄茄散而愈。

(厥證《經》言詳矣,屍厥不過厥證之一端,外有血厥、痰厥、煎厥、薄厥,總皆根氣下虛之證,所謂少陰不至者厥也,又雲內奪而厥,則為扉,此腎虛也。)

治驗一婦人產後發昏,二目滯澀,面上發麻,牙關緊急,二手拘攣,余曰:此胃氣閉也。

胃脈挾口環唇,出於齒縫,故見此證。

令灸中脘穴五十壯,即日而愈。

(產後血厥,倉公白微散)一婦人時時死去已二日矣,凡醫作風治之不效,灸中脘五十壯即愈。

氣脫少年酒色太過,脾腎氣虛,忽然脫氣而死,急灸關元五百壯,服霹靂湯、姜附湯、金液丹久久而愈。

此證須早治,遲則元氣亦脫,灸亦無及矣。

(更有血脫、神脫、精脫、津脫、液脫,若汗脫即津液脫也。)

死脈見此由少年七情六慾所損,故致晚年真氣虛衰,死脈見於兩手,或十動一止,或二十動一止,皆不出三年而死。

又若屋漏、雀啄之類皆是死脈。

灸關元五百壯,服延壽丹、保元丹六十日後,死脈方隱,此仙師不傳之妙法一也。

(雍正三年初冬,一董姓者,來求診脈。

其脈,或二動一止,或七動代止,或十二動,或十七動一止,此心絕脈也。

仲冬水旺,其何能生,姑定參、芪、茸、附、河車、臍帶、桂心、棗仁等方與之。

服十劑,脈之歇止參差,不似前之有定數矣,又十劑而歇止少矣,又十劑六脈如常矣。噫!

不可謂葯之無功也,且知治早,雖不用丹艾,亦有可生全者。)

腰痛老年腎氣衰,又兼風寒客之,腰髖髀作痛,醫作風痹走痛,治用宣風散、趁痛丸,重竭真氣,誤人甚多。

正法服姜附湯散寒邪,或全真丹,灸關元百壯,則腎自堅牢,永不作痛,須服金液丹,以壯元陽,至老年不發。

(老年腰痛而作風氣痹證治者,多致大害,即使風痹,重用溫補亦能散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相王講鬼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相王講鬼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三節 扁鵲心書(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