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南巡:福建篇(3)
“南大人,如今沿海已靖,荷蘭人只敢在澎湖做縮頭烏龜,陛下南巡航線的安全問題已經可以保證了。”俞咨皋站在地圖前說道,“如果我們此時就進攻的話,是不是太急躁了?私以為讓部隊再修整一下比較好。”
南居益陰沉地看着地圖,慢慢的呼出一口氣。“俞將軍,現在部隊的集結狀況如何?”
在現代社會,主要國家在幾天內以及十幾萬人的部隊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20世紀天朝的戰時,可動員兵力在3000萬左右,而軍工動員足足有4億人。
但是在17世紀的大明,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由於基層組織能力的低下,民兵動員只能靠地主士紳所組成的鄉勇、團練,偶爾配合地方政府參與剿匪,而主職工作是欺壓鄉鄰;至於正規軍的集結,也因為信息傳播和交通能力的低下而慘不忍睹。
福建省有衛所、千戶所、水寨、巡檢司、備倭都司等各種軍事單位,理論上紙面陸軍應在20萬以上,但實際的滿員率不足1/3,其中可戰之兵更少;隨着明中期募兵制的恢復,明廷又招募了許多新軍,但即便如此,此時整個福建陸軍數量也絕不超過10萬。
而這其中,大部分又是有自己的防禦任務,不能輕易調動的,最終可以調動的用於進攻澎湖的數量不過一萬餘。
明代的海防策略是“量地遠近置衛所,陸聚步兵,水具戰艦。”即從海、陸兩個方面構建海防體系。形成以水寨為核心的海上防線;以海防衛所、巡司為基幹的海岸防線;以內地衛所為支援的內地防線,並且在三條防線之間形成了兩個戰略縱深,即海上防線與海岸之間的海上戰略縱深,以及海防衛所與內地衛所之間的陸地戰略縱深。海陸防線之間都是彼此聯繫,相互應援。“夫衛、所、司、寨之設,所以固邊防而安心腹也。其勢則相聯絡,其職則相統攝。新筆趣閣
明人在海防實踐中,普遍認為海上截殺優於陸上。“防海之制,謂之海防,則必宜防之於海。猶江防者,必防之於江,此定論也。”又雲:“海防之要唯有三策:出海會哨,毋使入港者,得上策;循塘據守,毋使登岸者,得中策;出水列陣,毋使近者,得下策。”衛所的兵船與水寨兵船共同把截海上交通要道,據守沿海險要去處,彼此相互應援、共同防守近海。一旦水寨失去陸上衛所的有力支援,水寨將有陷入孤絕的境地,而有被圍攻之虞。
而彭湖的淪陷也正是因為如此。明代海陸聯防的海防體系,其防禦的重心置於水寨與海岸線之間的近岸水域,強調水陸夾擊,聯合截殺。
但是大明開國至今200餘年,衛所早已爛透了,當荷蘭人佔領澎湖的時候,整個體系沒有一點動靜,應該進行聯防的猥瑣對此無動於衷。
而現在,整個福建軍備糜爛的情況,也很讓南、俞兩位頭疼。
“大人,現在金門已經集結士卒七千餘,還有三千餘在路上;不過戰船已經集結完畢,共有二百艘,包括運兵船、炮船與火船。”俞咨皋回答到。“私認為,還是在等等吧。荷蘭人城堅炮利,不作好萬全準備,最好還是不要進攻為好。”
俞咨皋看着南居益,半響又補充了一句:“現在的情況已經足夠讓聖上滿意了,咱們回福建不到十天就打破僵局,當日不但擊殺了荷夷小頭目,還一局擊毀13艘,繳獲3艘;這幾日,艦隊一直在海上巡邏,又擊傷6艘,擊沉1艘,這已經是很好的戰績了。荷人現在雖然名義上還有十多艘戰艦,但是仍然能保有戰鬥力的絕對在5支以內,根本不足以影響航線的安全。”
“所以你認為應該在等等,做好了準備,然後再去進攻對吧?”南居益把目光從地圖上移走,看向了俞咨皋。
“準備是做不好的,俞大人!你覺得我們要是收復澎湖,對場戰該怎麼打?”
還未等回答,南便自說自話了起來:“荷人的城堡堅固,火炮射程很遠,但是人數很少,彈藥,糧食,水源都難以補充。強攻是肯定不成的,對付他們只有久圍這一個辦法,把攻城戰變成消耗戰,對吧。”
“正是如此啊,南大人。中英如此,我們才更要做好準備,時間是站在我們這邊的。我們準備的越充分,將士們的傷亡就能降到最低。”
“問題就出在這,今上不日就要來了。你我都曉得,今上可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主。一旦陛下來了,別人會令我等馬上出兵,到時候必然會猛攻堡壘,士兵的傷亡只會更多。”
“如果我們現在出兵,只要打完登陸成功就好了,這樣陛下就不能再催了。我們完全可以先對於荷蘭人圍而不攻,按部就班的徐徐圖之。”
(被崇禎皇帝在準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催促應戰,導致最後失敗戰死/被俘/因罪被殺/貶的官員真的多到數不過來,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孫傳庭。)
俞咨皋沉默了,他靜靜的呆了一會兒,隨後點下了頭。
天啟二年十一月25日,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渡海出擊收復澎湖。福建總兵俞咨皋、守備王夢熊,率領兵船至澎湖,登陸白沙島,與荷軍接戰。經過兩個多時辰的激戰,明軍成功的佔領了白沙島,贏得了登陸戰的勝利。
同一天,朱由校踏上了前往福建的船。